頭髮銀白,身穿迷彩,說話像吼,走路生風。
摁了摁剛挑來的稻苗,苗被摁倒後馬上直起腰,張秀林笑著對種植戶說:「這苗壯,是好苗!」
五月「北大倉」,正值插秧季。油綠的稻苗站好隊列,在水裡隨風搖晃著臂膀。張秀林望著千畝稻田,百感交集……
張秀林在水稻繁殖基地查看水稻品質和長勢。資料圖片
一心為民的「張全管」
「村子是個大家庭,我是管事的,就得把這個家管好!」
誰能想到,眼前這希望的田野,20多年前還是片大水坑。
黑龍江省尚志市因抗日英雄趙尚志而得名,一面坡鎮長營村當年人均只有7分地。
村民說67歲的張秀林有顆虎膽。「犯虎」的張秀林,盯上了附近的連片大水坑,那是修建中東鐵路留下的。
「填,把大坑填成耕地!」張秀林語出驚人。
村外人說他是胡整,村裡人說他是「瞎作」。
「打倒張秀林,長營才能富」,反對他的標語,貼滿了村裡的電線桿。有人說,這就是拿錢「打水漂」,連響都聽不見。
頂著壓力,張秀林帶領村民,說幹就幹,一幹到底。
填坑只能冬季施工,張秀林和工友們釘在了工地,一天五頓飯,和機車一起「睡」在臨時搭的塑料棚子裡。一覺醒來,這群老爺們兒的鬍子經常凍得黏到被上。
一次張秀林開車掉進冰窟窿,整個人成了冰棍,被工友抬到大棚,緩了好一會兒,才把凍得邦邦硬的棉襖棉褲扒下來。
「沒淹著,可差點凍死!」張秀林回憶道。
近400萬方沙石,混合著大伙兒的血汗,填進了這最淺7米多、最深17米的大坑裡。
從1993到2006年,一填就是13年。700多萬元投進去了,再造良田1480畝,相當於138個足球場,比長營村原有耕地還多。
老伴兒王秀雲說:「也就他這虎勁兒,能幹出這麼絕的事兒!」
張秀林嘿嘿一笑回了句:「我這輩子,還真就多虧了這股虎勁!」
21歲到長營,村子帳面3.46元,外債17萬元,村民家裡窮得叮噹響,能拿出兩元錢就算有錢人家。
張秀林琢磨,得想法告別窮日子。靠種地?不行!村裡地少,一年幹到頭累死累活掙那倆錢,剛夠全村人餬口的。
橫下心掙外財,張秀林和班子湊了600元錢,把村裡「趴窩」的拖拉機修好,頂著大煙炮進山拉起木頭。
威虎嶺林場天寒地凍,風一吹凍得哭的心都有。「給俺們仨買了羊皮襖,他自己愣沒捨得買。」村民馬永坡說。
山上天天都是白菜土豆,一次實在忍不住,他們花3塊多錢買來豬下水,四人邊吃邊心疼地自責,這錢夠買幾十斤土豆了。
兩個冬天,他們爬冰臥雪給集體掙下7萬多元錢。靠這第一桶金,長營村一點點辦起運輸隊、機修廠、制釘廠等集體企業,「啥掙錢幹啥」,幾年光景,村裡不但還上了帳,還逐漸有了積累,攢出了後來填坑造田的本錢。
為村裡倒套子掙錢、給集體填坑造田,這樣的大事兒要管,婆媳鬧彆扭、兩口子掐架,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張秀林還要管,「張全管」的綽號就這樣被叫了起來。
村民李成森說,張秀林脾氣「驢性」,但心腸熱,老百姓的事兒在他那兒,都比自己家的事兒要緊。
「村裡誰家有紅白大事,秀林都上手操持,尤其是白事,得一直把人送走。」村民姜日盛說,殯儀館的人他都熟了,還能替辦事的人家省下些錢。
張秀林還先後伺候了村裡的7位五保老人,端屎送尿,擦身餵藥,直到老人去世。「老人們沒時,按老習俗我來頂喪盆子,這也算是盡份當兒女的孝心!」張秀林說。
「村子是個大家庭,我是管事的,就得把這個家管好!」張秀林說他管了三輩子人的事,父輩當爹娘,平輩當兄弟,晚輩當兒女。
村裡家底厚了,張秀林惦記著讓大伙兒都能享到實惠。長營村每年從村辦企業純利潤中拿出60%,分給全體村民:給老人發放養老金;對村民子女考入大學的補助;為村民繳納新農合費用;一事一議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由村集體出錢……
「你真心對老百姓好,老百姓才會實意對你好。」張秀林說,想讓老百姓跟你幹事兒,你就得先為老百姓辦事兒!
長營村這些年,沒接到過一封檢舉信,沒一次上訪事件。在近30年的村委會換屆選舉中,張秀林連續10次獲得全票。
「老百姓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成就!」張秀林感慨道。
一心為公的「大掌柜」
「自己家的事兒再大,也是小事兒;公家的事兒再小,也是大事兒!」
為公家的事兒,張秀林六親不認。
去年6月,張秀林聽說在村裡食品廠做庫管的二弟,把還能用的包裝箱當廢品賣了,頓時火冒三丈,跑到廠裡二話不說給二弟一頓大嘴巴子,60多歲的老頭兒被打得嗚嗚直哭。
「兩塊八一個買的,他一兩毛錢就賣了,這不是敗家嗎?誰也不行,親弟弟更不行!」張秀林氣得渾身發抖說,村裡的錢是掙出來的,也是攢出來的,經不起這麼禍害。
另一次挨嘴巴子的是張秀林。
張秀林兩個侄子在村裡車隊上班,這兩個不爭氣的晚輩一個偷著賣油,一個賣輪胎,張秀林得知後,當著侄子父母面,把他倆一頓削。「都給我滾犢子!」張秀林咆哮道。倆侄子被開除了。
80多歲的老父親不幹了,罰張秀林跪在地上,抬手一菸灰缸沒砸著,上去啪啪就是幾個大嘴巴子。
有私心,怎麼當集體的家?怎麼給大傢伙做「大掌柜」?當年教導張秀林「不吃不佔」的老父親,在他的勸說下還是想通了。
風過長營,松濤澎湃。
留給子孫後代的,除了填坑造出的千畝良田,還有種下的萬畝森林,從1971年起至今,張秀林帶領村民累計造林近18000畝,長營村四周的荒山禿嶺,長出了滿山遍野的「搖錢樹」。
長營村富了,小樹也粗了,一些人打起了張秀林主意。前幾年伐松木桿,一個客商對他說:「每米給你360元,你開300元的票子,60元給你。」張秀林冷臉回絕道:「該多少就多少,昧心錢,我一分也不要,該給村上的,少一分也不行!」
不該要的錢他沒要,該拿的錢他也沒拿。按目標管理規定,鎮裡每年獎勵給張秀林村辦企業純收入的10%,但他分釐也沒要過,這些年下來,推掉的獎金要以百萬計。
從沒惦記過鎮裡的獎金,也從沒對村辦企業的工資動過心思。作為村子的「一把手」,5家村辦企業的法人代表,張秀林家的經濟條件,卻趕不上村裡多數人家。
這個帶領村民創造數億集體資產的村企老總,沒從企業領過錢,也沒順便自己開公司,至今只拿著國家給的那份退休金。
「秀林的腰杆就是這麼硬,大伙兒都服他,要是一天光尋思往自己家摟,誰會聽他的!」村委會副主任孫洪說,錢都是給集體掙的,自己家掙錢的機會也讓給了集體。村裡當年修公路的項目是秀林跑下來的,他完全可以自己拉一伙人單幹,這可是幾千萬的利啊!
公家事兒都當成自己家事兒幹,可輪到自己家事兒時,這個村集體的「大掌柜」,成了「甩手掌柜」。
家就是他的「飯店、旅館」,地是老伴種,連壘炕掏灰的活兒也是老伴兒幹,自己家蓋房子時正趕上村上忙,連塊磚瓦都沒工夫碰。可建新村部時,為了省下40%的施工費用,張秀林硬是帶著村裡的人把樓給建了起來。
這幾天老伴兒正趕上犯肺心病,每天都得在家打點滴,換藥拔針都得自己整,上醫院複查也是她一個人騎自行車去。而張秀林每天「長」在了牛場、河壩的施工現場,老伴兒的事兒,一手不伸。
「自己家的事兒再大,也是小事兒;公家的事兒再小,也是大事兒!」張秀林說,這不是唱高調說說就拉倒,咱得幹到這份兒上。
兒子當兵8年,張秀林一次也沒領過村裡的補助;女兒結婚頭一天,他還在工地幹到半夜一點多……
張秀林對兒女說,當爹的沒給你們留下啥錢,但能給你們留下股精氣神兒!
一心為黨的「老打頭」
「老百姓都在那瞅著呢,你是黨員,是幹部,你不打頭,誰打頭?」
在村委會辦公樓前,矗立著一頭拓荒牛雕塑,雙眼圓瞪,俯身、低頭、揚角,奮蹄向前。
村民眼裡的張秀林,有牛的悶頭幹勁,更有虎的拼勁和闖勁。
村裡這陣子正修攔河壩,67歲的張秀林壩上壩下來回跑,像年輕人一樣揮鍬掄鎬,看到壩邊路上有石頭擋害,他咬著牙一塊塊搬到了邊溝裡。
「老百姓都在那瞅著呢,你是黨員,是幹部,你不打頭,誰打頭?你不伸手,誰伸手?」張秀林兩眼放光說。
倒套子、填坑造田、植樹造林……苦活、累活、髒活、險活,張秀林樣樣跑在頭裡。
跟著張秀林幹了46年的馬永坡說,秀林就是個「老打頭的」,當年領著大伙兒夏天搞農業,冬天跑運輸,大風天搬石頭,下雨天修水溝,一宿宿地骨碌。那時歲數大的人都說,有這樣的書記啥樣的村帶不好!
「年輕時玩命幹,老了還這德行。」老伴兒說,這個虎玩意兒,為給村裡灌水田,跟人家一起抬20馬力的柴油機,愣能把小腸給抻壞了。
「修公園栽樹,整天整宿不回家,比年輕人還能幹,天天一身泥一身水的,別看在外邊得瑟得歡,回家累得嗷嗷直叫。」老伴兒罵在嘴上,疼在心裡。
在張秀林眼裡,幹活得幹在大傢伙兒前頭,發展經濟得緊跟著黨的政策走。
尚志市近年調整種植業結構,把漿果產業作為特色產業重點發展,張秀林看到了機會,一趟趟往市裡跑,要在種了幾十年苞米、黃豆的土地上建紅樹莓基地。
村民張守全近些年每年都能靠紅樹莓掙上個幾十萬元。他說:「當年誰都不知道紅樹莓是啥,張書記僱車領我們去考察,第一批種植戶有薅苗的嚇得棄種了,是張書記挨家挨戶做的工作,那些薅苗戶才又繼續種了。」
種紅樹莓的村民越來越多,基地建起後,村裡又成立了食品廠,建了冷庫,統一收果出口銷售,長營村「龍頭+基地+農戶」的模式逐步形成。
作為村黨總支書記的張秀林,還在村裡的4家合作社建起了兩個黨支部,探索「支部+合作社」發展模式。
張秀林常說,治窮致富要先強黨,長營的未來需要一批有本領的年輕黨員。他建議村裡出錢送人到大學讀書,畢業回來的王明珠,能力出眾,成為長營漿果種植合作社黨支部書記。
越來越多的人遞交入黨申請書,「以前沒覺得黨員和普通人有啥不同,跟著書記這幾年很觸動,入黨的想法強烈了。」大學生村官楊陽說。
「黨員幹部需要精神頭兒足的年輕人,得把產業中年輕『打頭的』培育成黨員,更得讓黨員幹部在產業發展上『打好頭』。」張秀林說。
在黨支部引領下,幾個合作社統一了生產、用藥、施肥等環節,實現了從生產到銷售的規範化操作,產品質量有了保證。
最近,張秀林嘴裡常念叨個新詞——「BRC」。
「我們紅樹莓早就有了歐盟認證,今年3月份又申請了BRC(英國零售業聯盟)認證,現在廠子正按要求改造。」張秀林說,這個認證將來能讓長營的紅樹莓,更好地在國際市場上「站得住腳」、「賣得上價」。
一路溝溝坎坎,長營村紅樹莓發展到了4300畝,成為國家級紅樹莓出口質量安全示範基地,全村80%農戶靠種紅樹莓發家致富。長營村還帶動了周邊1鎮3鄉9村1000多戶發展漿果產業,種植面積超萬畝。
張秀林憋足了氣,到2018年,村裡自營紅樹莓面積要達到1萬畝,成為全國紅樹莓種植的龍頭基地。
「黨把我擱在這位置上,咱就得為黨、為老百姓負責,幹啥就得幹好!」張秀林說。
一心為夢的「虎」支書
「再好的地方我也不去,長營還有一些夢沒圓,我哪能撂挑子走人呢?」
46年,山鄉巨變。
當年地少債多的長營村,如今經營土地1萬餘畝,村集體「旗下」擁有紅樹莓、林業、種業、乳業等六大產業和多個企業,集體固定資產兩億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
建起全鎮第一條水泥路——長營路;建成全鎮第一棟居民樓……
看到村民腰包都鼓溜了,張秀林的「虎勁」又來了,他琢磨著村裡出錢給大夥建個公園,讓村民能像城裡居民那樣,沒事兒就可以去公園溜溜彎、健健身、看看景。
張秀林跟村裡的幾個老夥計商量,老夥計們說,你做夢呢?夢著啥說啥啊!
「虎勁」又趕上了「牛脾氣」。
張秀林認準就幹,挖溝擴河、填土造山,幾年功夫,有山有水的公園建得有模有樣了。這些成天和土地打交道的長營村百姓,不用進城真就能享受到城裡的休閒生活了。
每天早晨,張秀林都會到公園裡的毛澤東塑像前,畢恭畢敬地鞠上三躬。
望著公園裡的雷鋒塑像,一輩子沒當過兵的張秀林會深情地說:「這是我的『戰友』!」
張秀林想讓長營村下一代人都能有知識、有文化,公園裡的讀書郎塑像承載著他的希望。
從填坑造田、植樹造林到種樹莓、建公園……旁人眼中的「不靠譜」「扯犢子」,到張秀林這兒,一個個夢想成真。
「現在死了,就算一輩子!」張秀林覺得自己仍然混身是勁,不知道累。
自己沒攢下錢,卻攢下一身病,心臟病、糖尿病、肝病、高血壓……張秀林3年6次手術,多次暈倒在工地、車間。
「以前一年只休6天,這幾年住院做手術就當休息了。」老伴說,別看他白天幹活生龍活虎,到晚上睡覺,翻個身都困難。
活是幹不完的,村裡多時10個項目同時開工。有村幹部開玩笑說:「這犟犢子,幹活沒皮帶臉,沒完沒了的,是想把咱們都累死啊!」
改擴建標準化牛場、打深水井、流轉土地……張秀林2017年的算盤,早就扒拉了幾個來回。
不是沒委屈,張秀林到半山腰上的歪脖松樹下,偷著抹過眼淚。「在村裡幹活哪有沒憋屈事兒的?我能跟誰說?不能讓家裡擔心,更不能讓跟著幹的村民洩氣啊!」
由於工作出色,上級曾13次調張秀林走,但都被他拒絕了。「再好的地方我也不去,長營還有一些夢沒圓,我哪能撂挑子走人呢?」
在張秀林的辦公桌邊,幾十封沒拆封的信件,摞了有半尺來高,這些都是各類機構的邀請函,要為他出書立傳的,被他扔到了一邊。而在桌面正前方,他卻擺放著一張名信片。
留學日本的侄女張蕊在上面寫道:「敬愛的大爺,我始終以您為榜樣,為了夢想而拼搏奮鬥至今!人,只要有夢想,並為之努力,便一定是精彩的人生!」
村民說張秀林是「上山虎」,一直帶著大伙兒往上走,朝前奔。
尚志市委書記楊愛國說,長營發展到今天,除了黨的好政策,還因為有像張秀林這樣的好幹部。他一能吃苦,二能吃虧,三能吃透政策,四能吃透市場,在發展產業、奔小康等方面都先人一步。
村民發財了,村子致富了,但還有幾件煩心事兒一直鬧騰著張秀林:村辦企業享受不到國家貸款政策,想上新項目資金掐了脖子;村裡的紅樹莓銷售渠道是出口,但沒有國際市場定價權,國內市場還是空白,存在一定產業風險;集體資產將來怎麼辦?如何保證集體資產不流失?股權咋分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長營村來說,未來的擔子還很重……
最讓張秀林擔心的還是選接班人,奮鬥了40多年攢下的家底,眼紅的有,惦記的也不少,誰能接過這個大攤子?
「這個人必須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張秀林說得一點兒不含糊。
今年下半年,又要換屆選舉了。孩子們多次勸他別幹了,老伴兒說,趕快給年輕人倒地方吧!
張秀林老淚縱橫道:「我還真放心不下!」
去年把公園申報了AAA級景區,盤算著用新建的樓房,發展旅遊養老產業,張秀林還在給長營村籌劃著新的來錢道兒。
「不管將來誰幹,能讓老百姓生活一直往上走、朝前奔就好!」站在公園山頂的亭子上,望著不遠處的長營路,張秀林寫滿溝壑的臉,被一縷陽光照亮。
記者李鳳雙、王建威、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