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悵是一種縈繞在腦海的相思,
惆悵是一簾秋雨、滿城楓葉、孤枕難眠,
惆悵好像春天飄灑的柳絮,「雨過微風起,狂飄千萬家」;
惆悵又像秋天綿綿的細雨,「我是臥雲人,悔到紅塵深處。」
惆悵是古詩詞中很常見的一種情思,
李白惆悵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杜甫惆悵時,「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蘇軾惆悵時,「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但若要論惆悵的最高境界還是要數辛棄疾筆下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全詞語言樸實,卻耐人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夏承燾在《唐宋詞欣賞》中評價這首詞時寫到:他這首詞外表雖則婉約,而骨子裡卻是包含著憂鬱、沉悶不滿的情緒。……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樣一句閒淡的話,來結束全篇,用這樣一句閒淡話來寫自己胸中的悲憤,也是一種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語言來表達,有時更耐人尋味。
細讀此詞,不難發現詞人那沁進骨子裡的憂鬱和惆悵,詞的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
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寫這首詞時,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此時的詞人早已不是少年模樣,漂泊大半輩子,終究是沒能實現自己的心願。此時的他,看透了世間,看透了朝廷,也看透了自己的前半生。
被彈劾免職的他閒居在帶湖期間,雖時常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詞人眼看家國日漸衰敗,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難以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將自己的少年時和當下進行對比,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 ,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的自己,那時候自己,滿腔熱血,風華正茂,涉世不深,不知愁為何物,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 」,乃是上片的核心。
詞人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便經歷了在和平年代,他那個年紀不該有的苦難,也親見了金人的兇殘,但與此同時,生於亂世的他,少年時代也深受到北方人民英勇抗金鬥爭精神的鼓舞。
使得他少年時就有了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他始終堅信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遲早要被大宋朝廷和人民趕出祖國疆土,人民遭受的苦難只是暫時的。
因此,少年時代的他不知「愁 」為何物,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的「愁情 」,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言詞間強行說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上片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既點明了自己少年不識愁,卻無愁找愁的情景,也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力地帶起了下文。
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
後一個「愛上層樓 」,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係 ,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
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將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著重寫現在的自己,現在自己知道了什麼是愁,也體會到了愁的滋味。現在的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少年時,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 。
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洩」,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想而知。
「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裡的「盡」字,生動形象,極有概括力,它包含著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完成了這篇詞在情感上的轉折。
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 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 。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
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
少年時的作者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的自己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
後一個「欲說還休 」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憂民傷時之愁。
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抒發這種憂愁卻是大忌,因此作者在此只得轉而言天氣。
「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道出了作者的無奈,也充分表達了作者心中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 」、「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 ,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 、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今日圖書推薦↓↓↓
往期精彩回顧:李煜筆下最憂愁的一首詞,看完讓人百感交集!
納蘭容若經典之作,每一首都是一個故事
婉約派代表人物筆下的經典詩詞,每一首都是故事,每一句皆是柔情
24節氣,24首詩,美到極致!
你曾因為哪部電影哪首歌愛上過一座城?讓我們跟著電影去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