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筆下最惆悵的一首詩詞,語言樸實,卻耐人尋味!

2021-01-09 詩詞世界

惆悵是一種縈繞在腦海的相思,

惆悵是一簾秋雨、滿城楓葉、孤枕難眠,

惆悵好像春天飄灑的柳絮,「雨過微風起,狂飄千萬家」;

惆悵又像秋天綿綿的細雨,「我是臥雲人,悔到紅塵深處。」

惆悵是古詩詞中很常見的一種情思,

李白惆悵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杜甫惆悵時,「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蘇軾惆悵時,「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但若要論惆悵的最高境界還是要數辛棄疾筆下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全詞語言樸實,卻耐人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夏承燾在《唐宋詞欣賞》中評價這首詞時寫到:他這首詞外表雖則婉約,而骨子裡卻是包含著憂鬱、沉悶不滿的情緒。……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樣一句閒淡的話,來結束全篇,用這樣一句閒淡話來寫自己胸中的悲憤,也是一種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語言來表達,有時更耐人尋味。

細讀此詞,不難發現詞人那沁進骨子裡的憂鬱和惆悵,詞的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

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寫這首詞時,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此時的詞人早已不是少年模樣,漂泊大半輩子,終究是沒能實現自己的心願。此時的他,看透了世間,看透了朝廷,也看透了自己的前半生。

被彈劾免職的他閒居在帶湖期間,雖時常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詞人眼看家國日漸衰敗,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難以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將自己的少年時和當下進行對比,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 ,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的自己,那時候自己,滿腔熱血,風華正茂,涉世不深,不知愁為何物,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 」,乃是上片的核心。

詞人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便經歷了在和平年代,他那個年紀不該有的苦難,也親見了金人的兇殘,但與此同時,生於亂世的他,少年時代也深受到北方人民英勇抗金鬥爭精神的鼓舞。

使得他少年時就有了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他始終堅信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遲早要被大宋朝廷和人民趕出祖國疆土,人民遭受的苦難只是暫時的。

因此,少年時代的他不知「愁 」為何物,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的「愁情 」,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言詞間強行說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上片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既點明了自己少年不識愁,卻無愁找愁的情景,也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力地帶起了下文。

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

後一個「愛上層樓 」,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係 ,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

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將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著重寫現在的自己,現在自己知道了什麼是愁,也體會到了愁的滋味。現在的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少年時,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 。

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洩」,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想而知。

「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裡的「盡」字,生動形象,極有概括力,它包含著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完成了這篇詞在情感上的轉折。

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 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 。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

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

少年時的作者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的自己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

後一個「欲說還休 」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憂民傷時之愁。

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抒發這種憂愁卻是大忌,因此作者在此只得轉而言天氣。

「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道出了作者的無奈,也充分表達了作者心中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 」、「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 ,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 、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今日圖書推薦↓↓↓

往期精彩回顧:李煜筆下最憂愁的一首詞,看完讓人百感交集!

納蘭容若經典之作,每一首都是一個故事

婉約派代表人物筆下的經典詩詞,每一首都是故事,每一句皆是柔情

24節氣,24首詩,美到極致!

你曾因為哪部電影哪首歌愛上過一座城?讓我們跟著電影去旅行吧!

相關焦點

  • 詩詞裡的時過境遷:寥寥幾行,道盡人世滄桑
    《破陣子·菩薩叢中惠眼》辛棄疾菩薩叢中惠眼,碩人詩裡娥眉。天上人間真福相,畫就描成好靨兒。行時嬌更遲。勸酒偏他最劣,笑時猶有些痴。《蘭陵王·恨之極》辛棄疾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餘,秋柏之間既為實。
  • 辛棄疾寫的很苦悶的一首詞,句句惆悵,道盡一生之苦!
    辛棄疾寫的很苦悶的一首詞,句句惆悵,道盡一生之苦! 文|笙離歌人對南宋時期的愛國詞人留下的名篇,我的記憶裡印象最多的也就是辛棄疾,蘇軾等人。他們的詩詞在後人的眼光裡頗有情懷,而像李清照前後期詞心境的變化,讓更多人意識到情字給人帶來的傷痛和悲情。但宋詞裡有婉約和豪放之分,按照喜歡詩的朋友們的概念來說,我今日主要想談下辛棄疾這位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詞人所寫的一首詞。
  • 辛棄疾最孤寂的一首詞,孤寂的讓人心疼,最後一句已成經典
    古往今來,描寫孤獨的詩句可謂是層出不窮,像王維筆下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思念家鄉的孤獨;「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思念人盼君歸的孤獨。思鄉和思親的孤獨都是在獨特的意境之中,而一腔熱血無人理解,一腔抱負無法實現的抑鬱苦悶,又豈是詩詞所能抒發的呢?
  • 泰戈爾的一首詩,樸實又溫馨的語言,如同一首深情的老歌
    黃庭堅輕吟,「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辛棄疾狂嘆,「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時光兜兜轉轉,不經意間染白了鬢髮、磨平了稜角,驀然回首,所有的浮躁和輕狂,都化作一壇陳釀,凝成過往。讓我們再次重溫經典,欣賞泰戈爾的一首詩,樸實又溫馨的語言,如同一首深情的老歌。
  • 辛棄疾的一首詠梅詞,美得猶如一幅畫令人心醉,讀之讓人心生嚮往
    自古許多文人騷客便對梅花情有獨鍾,只因梅花高潔的品格,和那種無論遭受了怎樣的風雪都能都屹立不倒的精神,宋代文壇中可不只王安石寫過梅花的詩句,南宋時期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便寫過一首不同往常豪放詞風的唯美之作。
  • 一天一首古詩詞:辛棄疾《武陵春》
    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這首《武陵春》就是在這期間寫的。上片是遊子客中自敘,開頭兩勻追述他離家時與妻子約定五日便返,因為「去」、「來」只有三百裡路,誰知出門在外,身不由己,如今六天已過,逾期未歸,他便料想家人定會產生疑慮,更會在門外佇立凝望:「應是望多時」。
  • 辛棄疾的一首中秋詞,很少有人知道,卻極具音韻美,值得一讀再讀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一剪梅·中秋無月》,便也是一首值得一讀再讀的中秋詞作。儘管相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這首中秋詞要冷門很多,但它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即語言的音韻美。眾所周知,我國古典詩詞,素有講究音韻美的優良傳統。一般來說,極具音韻美的詩詞作品,讀起來會抑揚頓挫,聽起來韻味無窮。
  • 你自己寫的最滿意的一首古體詩詞是什麼?
    前幾天回答的問題:你寫的最滿意的一首古體詩詞是什麼?前言老街雖然雖然寫過不少詩詞作品,但是還沒有寫出過最滿意的古體詩詞。每一首讀完後,總有些不滿意,但是大多懶得改。每一處毛病,都留作學習道路上的標記吧。
  • 辛棄疾最大度的一首詞,詞中10字被譽為千古絕調!全宋詞僅有一首
    唐詩宋詞一直是最得後世們議論的,有的說他們優柔寡斷,有的說他們霸氣奔放,有的說他們巾幗不讓鬚眉。詩仙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詩聖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然而,這些詩詞雖然氣勢恢宏,但似乎與「詞中之龍」的辛棄疾相比還是差一點火候的。為何這樣說呢?辛棄疾有一句詞名曰《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其中的一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只有10個字,卻被後世譽為千古絕調!
  • 辛棄疾不多見的一首詞,一波三折,最後12字更顯惆悵情懷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他年少時胸懷壯志,青年時代就曾拉起一支隊伍,壯年時更發誓要收復河山。稼軒能文能武,他金戈鐵馬、醉裡挑燈,一把利劍在空中揮舞,令對手見了就膽寒。而作為詞人的辛棄疾,又慷慨悲歌,字裡行間都滿溢著熾熱的愛國情懷。
  • 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信手拈來十分霸氣,讀了就知道有多牛
    說到詩詞,那我們就不得不提唐詩宋詞,他們是唐朝的宋朝的的文化巔峰。在宋詞中,還出現了像蘇軾、辛棄疾這樣的代表人物。蘇軾和辛棄疾都是豪放派的詩人,但是由於生活時代的不同,他們的詞作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古往今來,豪邁的詩句有不少: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
  • 納蘭性德在失眠時寫下這首詞,寥寥數語,就道盡人生無盡的惆悵!
    讀詩詞總會給人以一些美好的感受,不同詩人筆下都會帶有自己的一些特點,比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沉、蘇軾的豪放以及柳永的婉約。詩詞在唐宋兩朝發展達到了鼎盛,其後出現的名篇經典逐漸變得越來越少,我們學習古詩詞的腳步也變得緩慢起來。
  • 辛棄疾又一首有趣的詞,開頭一句很突兀,第二句就讓人開懷大笑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若說哪位詞人作詞有趣,北宋詞壇當屬蘇東坡莫屬。蘇東坡改善填詞的語言,提倡以詩為詞,同時又大力拓展詞境,提倡無事無物不可如此。所以在蘇東坡的筆下,多有嬉笑怒罵詼諧幽默的詞作。而南宋詞壇最有趣的詞人非辛棄疾莫屬了,辛棄疾繼承了蘇東坡的作詞理念,甚至更進一步以文為詞。其詞作語言更加自由變幻,很多對話式的、隱括用典的、民間俗語的都運用自如。題材內容也更加寬泛,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等等無一不可入詞。而這許多題材在辛棄疾寫來也頗多樂趣。
  • 辛棄疾這首詩借殘春景色抒發國破家亡之哀愁,寄意深遠耐人尋味
    《粉蝶兒和趙晉臣敷文賦落梅》這是一首詠物抒情詞,作者描寫的對象是春天的落花,通過對暮春殘花形象的刻畫描寫,表達了作者惜春、傷春的情感以及留春不住所引發的愁緒。粉蝶兒和趙晉臣,戲曲演員這是一首唱和之作,從小序中看,有「賦落梅」的字樣,可以看出這又是一首詠物詞,通過詠物而抒情,所詠之物為殘春落花,所抒之情為怨春傷春帶來的傷感惆悵之情,深層次的則是壯志難酬
  • 辛棄疾使用典故最多的一首宋詞,幾乎句句是典故,卻少有人知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談起辛棄疾的詞,必然都會想到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豪放狂蕩的詞風,以文為詞的藝術手法,以及「掉書袋」式的典故化用。其中,辛棄疾作詞大量地使用典故、引用經史古語一直頗受詬病。實際上辛棄疾作詞雖用典頗多,但這正是其詞作語言特色所在。
  • 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兩句就振聾發聵,最後13字更是慷慨悲涼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他自小就飽經憂患,並立誓要掃除金寇,恢復大宋江山。可是他的願望雖然非常美好,現實卻如此殘酷,每當他覺得未來非常有希望時,朝廷中就會有人給他潑點冷水,逼迫他最後他不得不退隱。稼軒一面感嘆李廣難封,一面又惆悵廉頗已老,一種深層的無奈和悲涼之感一直縈繞心頭。
  • 辛棄疾最憤世嫉俗的一首詞,罵盡人間、罵盡古今!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五代兩宋詞人眾多,也不乏堪稱一代詞宗者。若要為每個詞宗排出個名次來,卻著實為難。詞帝李煜、詞仙蘇東坡、風流才子柳永、第一才女李清照、詞中之龍辛棄疾……諸多名家,各有千秋,也都為宋詞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
  • 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豪邁背後儘是柔腸,讀罷內心儘是滄桑
    導言: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豪邁背後儘是柔腸,讀罷內心儘是滄桑;一個人能否有作為,除了自身實力之外,還與時代有著很大的關係。辛棄疾人生貼滿了時代的烙印,他窮其一生想要當將軍,收復中原,可總是與南宋統治者的理念有所背離,一直到了彌留之際,他也沒能實現縱馬疆場收復中原的偉大夢想。辛棄疾有著出色的個人能力,在南宋那個重文輕武的朝代,辛棄疾可以說是難得的文武全才,即便是這樣,早年就已經縱馬幾進幾出金營的辛棄疾,依舊沒能實現自我的價值,只能藉助於詩詞表達自己的感慨。
  • 【詩詞賞析】唐宋詞:辛棄疾《破陣子》
    這首詞寫於淳熙十五年左右,辛棄疾退居江西上饒之時。辛棄疾不僅是詞人,還是一個愛國的將領,他積極主張抗金北伐,任職期間堅持練兵備戰,因而不斷遭受主和派的排斥和誣陷。其實除了主和派的排斥,也包括辛棄疾自身的經濟問題。淳熙八年,辛棄疾在江西安撫使任上,又一次被劾罷官,於是不得已在上饒閒居達20年之久。《破陣子》是辛棄疾寄給好朋友陳亮的一首詞。
  • 辛棄疾並不出名的一首詩,有一句堪稱經典!秦淮八豔有人以此取名
    但是辛棄疾的抗金之路和仕途並不順利,而是遭到多次的貶職和彈劾。他滿懷的壯志總是不能實現,只能寄情於詞,揮灑筆墨成一腔熱血。辛棄疾現存的詩詞有六百多首,詞集《稼軒長短句》更是流傳至今。辛棄疾在被徹底罷官歸隱的第四年,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賀新郎》,表達自己壯志不酬,虛度年華的不滿。賀新郎·辛棄疾甚矣吾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