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11月1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舉行教育學科重建四十周年系列慶典活動。慶典活動包括10月31日下午「講述:我和北大教育學科」講述會、1日上午教育學科重建四十年紀念儀式暨「世界變局與教育未來」學術論壇及1日下午「學術與成長」北大教育學院院友論壇。
北京大學民樂團演出
高朋滿座,共話教育,慶典系列活動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除學院師生之外,出席線下會議的嘉賓還有:特邀發言的校內外嘉賓;來自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社會科學研究部、教務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人事部、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藝術學院、考古文博學院、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國際關係學院、政府管理學院、體育教研部、人口研究所、檔案館等校內兄弟單位嘉賓;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瀋陽師範大學等校外兄弟單位嘉賓;來自捐贈單位的嘉賓以及來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和澎湃新聞的媒體朋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四十不惑,前路漫漫。在北京大學教育學科重建四十年紀念儀式上,各界人士對北京大學教育學科的重建表示祝賀,對北京大學教育學科在過去四十年所取得的成績表示充分肯定,並對教育學院在當前背景下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精闢、深刻和具有宏闊視野的見解。
慶典紀念儀式由教育學院副院長哈巍主持。儀式伊始,伴隨著《百年傳承,四十不惑》的短片,與會嘉賓一同回顧了北大教育學科建立、重建、拓展和壯大的歷史演進。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葉靜漪,教育學院名譽院長閔維方,教育學院院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管培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Adam Nelson教授,教育學院教師代表楊釙副教授,教育學院院友代表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教育心理系陰悅副教授,教育學院學生代表、2019級教育管理與政策系碩士研究生陳得春,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及院長閻鳳橋先後致辭。
葉靜漪致辭
葉靜漪代表北京大學向教育學院致以祝賀,肯定了北大教育學科重建四十周年來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國家現代化發展作出的貢獻,肯定了教育學院在學科拓展、方法探索、政策諮詢等方面的成績。葉靜漪強調,在當下教育變革的時代大背景中、在教育學科蓬勃發展的良好契機下,北大教育學科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她希望北大教育學科在重建四十年之際,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更好地研究教育發展規律,為服務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閔維方致辭
閔維方從三個角度論述了北大教育學科肩負的重大責任。首先,要發揮北大的綜合學科優勢,通過高質量的教育培養人們有效參與政治生活的素質,確立共同的公民價值觀,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第二,要弘揚北大鼓勵獨立創造的學術傳統,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新型教育學科,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最後,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要通過教育科學領域的廣泛國際交流與合作,增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造就具有廣闊世界眼光和深刻國際理解的國際化人才,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管培俊致辭
管培俊對北大教育學科在教育學術研究和教育改革發展等方面的歷史貢獻給予充分肯定。他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對北大教育學科的發展提出新的期待,北大教育學院應當以更加開放、包容、進取的精神狀態,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宗旨,平衡自由探索與服務國家之間的關係,以一流人才、一流成果回應國家和人民期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重要貢獻。
石中英致辭
石中英對過去四十年來北大教育學院在高素質人才培養、高水平教育研究、高質量社會服務和高層次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示熱烈祝賀。他回顧了北大、清華教育學科共同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的歷史,提出了當下教育學科面臨的新挑戰,並對北大教育學院的未來發展表達了美好祝願。
Adam Nelson致辭
Adam Nelson代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對北大教育學科重建四十周年表達了祝賀。他重點回顧了近年來北京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在學術交流、國際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績,並表達了未來在兩校之間建立更廣泛、深厚的合作關係的殷切期望。
楊釙致辭
楊釙重點講述了北大教育學院「不唯上、不唯書、不唯眾、不唯我、不唯風、只唯實」的院風和知行合一的傳統對自己的重要影響。她回顧了自己在北京大學、在北大教育學院學習和工作的歷史,並代表教師群體表達了不忘初心、不負使命的堅定決心。
陰悅致辭
陰悅強調了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傳統,提出在當今複雜的國際環境中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的重要性。她回憶了北大高教所對自己人生發展的重大影響,並結合自身經驗探討了「教育與人的幸福」之關係。
陳得春發言
陳得春分享了他所理解的「變與不變」,在燕園風物、學院發展、教育形勢的變化中,北大傳承的百年精神、學院的院風和品格以及教育理想從未改變。發言最後,他代表青年一代表達了為學術研究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
閻鳳橋致辭
閻鳳橋代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全體成員對參與慶典的所有嘉賓表示衷心的感謝。他回溯並梳理了北大教育學科重建四十年來的歷史,並提出教育學科在未來發展中需要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教育學科與相關學科、自由探索與團隊合作、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學術性和思想性等幾對關係。
伴隨著民樂團和中樂社的悠揚吹奏和激昂鼓點,「講述:我和北大教育學科」講述會拉開帷幕,講述會圍繞學科發展、政策引領、方法探索和服務社會四個方面展開,講述人回望並反思了北大教育學院的發展歷程與辦學宗旨。
學科發展環節由陳曉宇教授主持。講述人閔維方以十年為階回顧了北大教育學科取得的成績,並從戰略高度提出了對教育學院未來發展的構想。北大教育學科初創時期的核心成員陳學飛回憶了北大教育學科重建初期的歷史,回顧了自己從事比較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研究的學術發展經歷。高利明教授講述了教育技術學科在北大發展的歷史和自己對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認識和切身體會。
政策引領環節由文東茅教授主持。談松華研究員追憶了與高教所合作進行教育政策研究的故事。喻嶽青教授以江澤民同志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講話起草者之一的身份分享了「985」計劃出臺始末。方光偉講述了教育學院師生在教育立法領域所作出的貢獻。
方法探索環節由林小英副教授主持。陳向明教授從自身成長為質性研究者的經歷出發,講述了自己在不同身份轉換之間獨特的人生和學術體悟。丁小浩教授分享了自己發展平民學校過程中的困惑與擔當。王蓉教授分享了自己以北大為根脈、在伯克利成長,在中國基層進行教育財政研究的故事。
服務社會環節由院友宋宇齊主持。學術博士畢業生代表林傑以《吾愛吾師,吾才愛真理》為題,動情講述了北大學術自由之風氣對自己的深刻影響。碩士畢業生代表童小平以樹木自比,講述了自己在教育學院的支持下成長,並在走出學院之後服務和回饋社會的經歷。Ed.D.畢業生代表單強講述了自己作為蘇州工業園區職業學院院長,在職業技術教育中與學生相知相處的教育實踐故事。
講述會後,閻鳳橋發表了總結致辭,並宣讀了老校友、北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創建人之一郝克明同志向教育學院師生發來的賀信。
在「世界變局與教育未來」的學術論壇上,幾位學者圍繞世界變局下中國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分享了角度多元、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真知灼見。
陳平原發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批判性的視角審視了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變局中面臨的挑戰和可能的對策,從內外兩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大學「雙循環」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陳平原強調,在國際人文交流趨於減少的態勢下,更當警惕過分強調特殊性而閉關自守,我們需要把視角從美國向全世界擴展,汲取中國教育發展的國際資源。同時,要完善「內循環」機制,保障頂尖大學與其他大學之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資源調配的公平性,建立起內部發展的健康機制。
許美德發言
在精心製作的配樂展示片之後,許美德教授在視頻中溫情脈脈地講述了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她借司徒雷登、汪永銓、謝希德的教育故事展示了自己所秉持的教育觀念。教育不僅培養人的知識能力,更培養一種尋求人與人之間聯繫的能力,而這一點在當今世界愈顯重要。她希望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承繼前輩汪永銓教授的精神,發揮自身作為文化之橋和理解之橋的作用。
謝維和發言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謝維和闡釋了自己對中國教育發展的理解。一方面,中國教育發展確實取得了成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成功,充分說明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的發展道路與辦學模式並非唯一。但另一方面,中國教育也面臨著向世界解釋自身價值的責任。中國教育發展應堅持獨立自主和改革開放相結合,為全球多元化教育格局的形成做出努力,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周作宇發言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教授從「教育的荒地:世界危機中的教育景觀」「未來的現實建構與行動的時間差序」「教育的選擇:作為未來的現在行動」三方面切入,在哲思與經驗、本土與國際之間穿梭。面對民粹主義、冷戰思維和依附心理的三重危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現實和哲學上意義重大。基於此,他指出,未來的面貌在於現在的教育行動,我們當培養人的世界眼光和未來勝任力,實現從「教育的荒地」到「教育的奇境地」的轉變。
甘陽發言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指出,「雞娃」「直升機父母」的出現是因為高等教育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在此背景下,美國已出現了對高等教育的反思,部分學者重識Meritocracy(英才主義),拒絕「名校統治的陷阱」。教育如何真正實現社會的平等與公正?如何讓沒有上過大學的勞動者享有同樣的收入和尊重?甘陽教授希望北大、清華在此問題的解決上有所作為。
陳洪捷發言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洪捷指出,清末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在盲目引進與盲目超越之間搖擺,缺乏「兩棲思維」。他認為,為促進中外更好的溝通與對話,我們應當具有「兩棲思維」,熟悉中外兩種不同的規則和文化。
劉雲杉作總結
劉雲杉在總結中指出,教育是位育人格之力量,是文明發展之根源,這既是百年來中國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理想。
11月1日下午,「學術與成長:北大教育學院院友論壇」在教育學院112報告廳正式開始。會場不時響起歡聲與掌聲,在生動活躍的氛圍中,教育學院院友同聚一堂,展開對話。圍繞「精神之源:個人成長與社會責任」「學問之道:堅守、專注與知識創新」「教育之思:時代變革與教育發展」「未來之問:交流、合作與發展」四個主題,毛丹、安超、方明軍、張國兵、江鳳娟、薛海平、茶世俊、吳紅斌、邢志傑、王小青、康小明、盧立濤、申超、劉紅燕等院友分享了自己的體悟。
院友論壇合影
百年傳承,四十不惑,在四十年的發展中,北大教育學科不僅重續文脈,在蔣夢麟、陶孟和、邱椿等前輩教育家開出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而且不斷開拓創新,回答了國家民族發展所提出的新問題。舊精神與新風格,將成為北大教育學科邁向廣闊未來的堅實依託。北大教育人將秉持民主開放、嚴謹求實、創新卓越的院風,在北大這片學術沃土的滋養下,堅定不移地朝著建設一流學科之目標前行。
大會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