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有話說|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作品評析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毋庸置疑,我們已經置身於融媒體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新聞輿論場引領風騷的電視評論,湧現出諸如《觀察與思考》《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婦孺皆知的優秀電視評論欄目,「20 世紀90年代受到業界和受眾關注最多的新聞評論形式」,卻在融媒體語境和媒介生態中遭遇了空前的挑戰。

    一方面,在融媒體時代,移動多屏的全空間大眾傳播日益取代電視媒體的客廳大眾傳播而成為受眾喜愛的新傳播方式,以客廳文化作為主要傳播語境的電視評論,其影響力和收視率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另一方面,在產業化的驅動下,不少電視媒體一味追求收視率,競相推出各種綜藝娛樂類節目,曾經被視為電視媒體「靈魂」與「旗幟」的電視新聞評論,開始遭到不同程度的冷落甚至是拋棄。

    電視新聞評論的這一現狀與困境,在近年來中國新聞獎的評獎中逐漸顯現。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獎,電視評論組的參評數量維持在歷史低位,情況讓人無法樂觀。更令人憂心的是,參評的電視新聞評論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如某一東南沿海衛視大臺報送的作品,儘管製作精良,在手段上注意零距離交流,多渠道聯動,大小屏融合,但是,卻混淆了談話類節目和電視新聞評論的邊界,將明顯屬於談話類的社教節目,作為電視新聞評論作品報送。某偏遠的西北地級市電視臺報送的新聞評論作品,所關注的話題卻是「外賣小哥的安全隱患如何解」,新聞評論的題材及其所披露的事件本身,在當地都缺乏典型性,對問題的解決也僅僅滿足於呼籲「外賣小哥都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文明上路行駛」,缺乏深度,缺乏新意,很難引起受眾的共鳴。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力圖通過對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獲獎作品的解讀,反思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評論供給側改革的探索之路。

    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1+1》製作的《十九大觀察第一期》,在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召開當天推出,無論是主持人董倩還是觀察員白巖松,都突出了本期節目所報導的是「今天上午黨的十九大拉開帷幕」這一時間節點。眾所周知,新聞是時間的易碎品,新聞評論要發揮其應有的傳播效應,同樣也應遵循這一規律。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由於電視評論涉及到採訪、撰寫、攝像、剪輯等流程,與報紙、廣播等其他媒介介質相比,製作較為複雜,因此在播出時,其時效性往往顯得滯後。央視新聞頻道製作的《十九大觀察第一期》,這種只爭朝夕的時效性,恰恰克服了傳統電視評論的時效性不強的不足,極大地滿足了融媒體時代公眾對及時性評論傳播的需要。

    與此同時,《十九大觀察第一期》的評論視角可謂別出心裁。作為這檔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觀察者,白巖松從報名採訪的境外記者人數入手,指出這次報名採訪的境外記者有1818名,不僅多於境內記者1250名,更是十六大境外記者人數的一倍以上,由此追問,「為什麼境外的記者(人數)會遠遠超過我們自己的記者?」我們認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寫作的關鍵所在,就是必須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在《十九大觀察第一期》中,白巖松恰恰就是通過境外記者人數與境內記者人數的橫向對比,以及十九大境外記者人數與十六大境外記者人數的縱向對比,敏銳地指出,發生這一改變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背後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因為此時的中國,不再是一個亞洲的中國,而是整個世界的中國,與人的生活緊密相關。」

    再如,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製作的《科技創新「最後一公裡」如何走?》,指出科技成果的轉化被稱作科技創新的「最後一公裡」,是科技創新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環節。該評論報導,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帶領團隊,經過艱辛探索,研究出了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被媒體稱為最有可能拯救大氣臭氧層的人」。但是,這項在2017年贏得5億元專利使用權而走完「最後一公裡」的重大成果,卻用了整整7年的時間。因此,面對畢玉遂教授最終獲得的成功,該電視新聞評論體現出難得的冷靜與理性,揭示出隱藏在這一現象背後不容迴避的問題:「畢教授的成果被成功保護起來,完全是一個偶然事件」,因為這是在畢教授的成果7年推廣無望的情況下,相關領導給國務院寫了一封信才最終幸運地得到解決。同樣幸運的是,「7年時間沒有被對手趕超,沒有被同行破譯。」因此,該電視新聞評論質問,「下一個同樣級別的發明出來了,我們怎麼辦?還要等7年嗎?還要靠給上級領導寫信嗎?」在這個意義上,只有「用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來推動科技創新、保護科技創新、激勵科技創新」,才有可能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融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突飛猛進,人人都擁有麥克風,輿論場眾聲喧譁,對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帶來了競爭與挑戰;但是,也意味著電視新聞評論只有融合新媒體的技術手段,不斷與其他媒體進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才有可能在當前複雜的輿論場域中發揮自身的競爭力和傳播力。(作者為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評委,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 範志忠)

責任編輯: 王小玉

相關焦點

  • 評委有話說|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類作品評析
    作為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類作品的評委,針對文字類的消息、通訊、評論、系列、新聞版面、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和報紙副刊的評選,粗淺談兩點體會。    一、什麼樣的作品能夠獲獎?    縱觀本屆獲獎作品尤其是文字類的特等獎和一、二等獎的作品,不難發現都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徵:    1.圍繞主題,結合新聞宣傳重點    《領航,思想的力量開闢新時代》(評論·特別獎)——人民日報連續刊發兩篇「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任仲平文章,緊緊抓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靈魂,
  • 從中國新聞獎作品看如何實現新聞追蹤報導的爆破點(附案例+評析)
    作者丨陳宇麗 陳安慶編者按:今天,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陳安慶和長沙理工大學新聞1702班陳宇麗為大家點評解析刊播於2018年6月20日新安晚報的消息作品。此篇消息作品的作者是陳牧、夏麗霞,該作品獲得了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文字消息類作品二等獎。作為中國希望工程代言人的「大眼睛」蘇明娟,一直以來是國內媒體關注的人物。
  • 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公布 新華報業喜獲一二三等獎
    &nbsp&nbsp&nbsp&nbsp據新華社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11月2日揭曉。來自全國報社、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和新聞網站的256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3件,一等獎40件(含10個新聞名專欄),二等獎85件,三等獎128件;20名新聞工作者獲長江韜奮獎,其中長江系列10名,韜奮系列10名。
  • 中國新聞獎通訊類與評論類兩篇一等獎作品評析
    在第22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一批體現「走轉改」精神的優秀力作脫穎而出,特色鮮明,令人耳目一新。 在第22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分別獲得通訊類和評論類一等獎。雖然這兩篇文章屬於超長作品,但在實與新的方面,在眾多獲獎作品中更為突出地體現了落實「走轉改」精神,求真求實求新的努力方向。
  •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目錄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目錄  特別獎(5件)  獎次:特別獎 項目:文字評論 題目:領航,思想的力量開闢新時代/發布帳號:廣西電視臺 報送單位:中廣聯合會  獎次:二等獎 項目:網絡評論 題目:於歡案直播,讓公眾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作者/主創人員:朱德泉 編輯:臧海平 刊播單位/發布帳號:大眾網 報送單位:網信辦傳播局  獎次:二等獎 項目:網絡專題 題目:高考四十年,有努力就有遠方 作者/主創人員:集體 編輯:(空) 刊播單位/發布帳號:人民日報客戶端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微博
  • 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 獲獎作品目錄(三等獎上)
    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目錄(三等獎上)
  • 十問中國新聞獎 一探「前世今生」
    1997年增加報紙、廣播、電視系列報導項目;1999年增加廣播電視新聞現場直播項目;2006年增設網絡新聞獎;2007年增加廣播電視新聞訪談項目;2010年增設國際傳播獎項;2018年增設媒體融合獎項……相應地,中國新聞獎的評選項目和設獎數額也由首屆的13個項目、150個獎,逐步調整增加為2018年的35個評選項目、350個獎;2020年,根據新聞界建議,優化為29個項目、350個獎。
  • 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部分獲獎作品賞析
    立時代潮頭,發思想先聲 ——評評論特別獎《以信仰之光照亮奮鬥之路》一文 在第27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刊登在《人民日報》2016年6月29日要聞版上的《以信仰之光照亮奮鬥之路》(以下簡稱《信仰》)一文,榮獲文字評論特別獎
  • 主流媒體如何通過評論駁斥歪理邪說,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
    主流媒體如何通過評論駁斥歪理邪說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來源:南方傳媒書院作者:餘俐芳、陳安慶編者按:這篇新聞作品,由黃啟哲創作,獲得了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文字評論的二等獎。《明星什麼時候起「不能批評」了?》是一篇不足千字的評論,評論的矛頭對準的是網絡社會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批判了一些歪理邪說和錯誤觀點。短小精悍的篇幅決定了其立意必須明確且深遠、文字必須有力且簡潔、結構必須清晰且合理。
  • 第19屆"上海新聞獎"定評結果公示
    經第19屆「上海新聞獎」定評委評選通過,以下作品獲得第19屆「上海新聞獎」,特此公告。如有問題,可在5天內向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反映。   上海新聞獎」獲獎作品目錄如下:第19屆上海新聞獎特別獎
  • 第二十八屆(2017年度)新疆新聞獎評選結果公示公告
    原標題:第二十八屆(2017年度)新疆新聞獎評選結果公示公告 第二十八屆(2017年度)新疆新聞獎評選結果公示公告 由新疆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八屆(2017年度)新疆新聞獎評選近日結束,此次評選共評出獲獎作品416篇(件),其中一等獎43篇(件
  • 喜報丨風鈴2011屆畢業生顧婕獲中國新聞獎
    11 月 1 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
  • 第二十一屆(2018年度)昆明新聞獎揭曉
    原標題:第二十一屆(2018年度)昆明新聞獎揭曉  經過一個多月的評選,第二十一屆(2018年度)昆明新聞獎於日前揭曉,共有112件作品獲得這一獎項。  廣電類新聞有34件作品獲獎,電視系列報導《生命的承諾追記吳國良》、廣播系列報導《我們的四十年》,電視新聞專題《春天的交響》《亮出保護「昆明藍」決心》等作品獲一等獎。  網絡類新聞有31件作品獲獎,《我是你的眼昆明有個「心目影院」》《追憶扶貧英雄!走過吳國良的最後一天H5》分別奪得網絡通訊、網絡視聽一等獎;昆明日報《新起點——尋甸脫貧特別報導》奪得媒體融合報導一等獎。
  • 媒介社會學視閾下中國新聞獎的框架分析
    目前,學者對中國新聞獎的探討眾多,主要有幾下幾種研究取向:針對具體類目或篇目的文本分析,如:《社會轉型期我國經濟新聞報導價值取向研究——以第27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類經濟新聞報導作品為例》、《電視消息編排藝術的創新——以黑龍江衛視《新聞聯播》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也有些學者以時間為主線對新聞獎獲獎作品縱向分析,如:《2005—2015年中國新聞獎中災難報導的新聞角度研究》;或是對不同新聞獎評選標準和內容進行對比分析
  • 第三十屆中國人大新聞獎揭曉 人民網三件作品獲獎
    人民網北京12月15日電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14日在京舉辦第三十屆中國人大新聞獎評選結果發布會。來自報紙、通訊社、電臺、電視臺、新聞網站和人大報刊的271件作品獲獎。其中,特別獎4件,一等獎56件,二等獎90件,三等獎121件。
  • 封面新聞 華西都市報兩件作品 榮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
    封面新聞 華西都市報兩件作品 榮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   11月2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其中,四川共有8件作品獲獎,四川日報報業集團4件作品榜上有名,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喜獲兩個獎項。  據悉,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48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5件,一等獎68件,二等獎105件,三等獎170件。
  •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有聲閱讀作品創優評析活動結果公告
    本網12月11日訊 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浙江教育出版集團主辦,中廣聯有聲閱讀委員會高校工作部及各會員高校共同協辦的「聽,我們的聲音」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有聲閱讀作品創優評析活動自2020年夏季啟動以來,得到全國近百所高校的熱烈響應,共收到小說演播、短音頻兩個組別的作品共計300多件。
  • 第25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獲獎作品點評
    「聚焦社會關注點,正確引導輿論,是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一大特點。」筆者很贊同對這屆新聞獎的這一評價。什麼才是好新聞?筆者以為,既關注了正在發生的事實,還能預見社會的正確走勢,這應該就是好新聞。本屆獲獎新聞基本涵蓋了2014年的所有重大事件,這說明:作者在社會責任擔當方面沒有缺位;作品在正確輿論引導方面沒有失聲;媒體融合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 第三十四屆中國產經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
    本報訊 (記者王 嘉)近日,由中國行業報協會組織的第三十四屆中國產經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質量報刊社共11件作品獲獎。其中,《中國質量報》刊登作品《湖北開出首張機動車檢測機構反壟斷罰單——3家檢測機構實施壟斷協議被罰119.42萬》(作者李保華、姚孟新、張華,編輯張文禮)、《把每一張宣紙都做成精品——專訪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撈紙大師周東紅》(作者李輝,編輯牛虹、張文禮)獲「消息、通訊、評論、系列報導類」二等獎。另有9件作品獲得三等獎。
  • 主創談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習主席來了》(Who is Xi Dada...
    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11月2日揭曉。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採訪製作的《習主席來了》(Who is Xi Dada?)榮獲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一等獎。今天上午,作品主創王洋、張建波做客人民網傳媒沙龍欄目,揭秘了獲獎作品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