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我們已經置身於融媒體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新聞輿論場引領風騷的電視評論,湧現出諸如《觀察與思考》《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婦孺皆知的優秀電視評論欄目,「20 世紀90年代受到業界和受眾關注最多的新聞評論形式」,卻在融媒體語境和媒介生態中遭遇了空前的挑戰。
一方面,在融媒體時代,移動多屏的全空間大眾傳播日益取代電視媒體的客廳大眾傳播而成為受眾喜愛的新傳播方式,以客廳文化作為主要傳播語境的電視評論,其影響力和收視率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另一方面,在產業化的驅動下,不少電視媒體一味追求收視率,競相推出各種綜藝娛樂類節目,曾經被視為電視媒體「靈魂」與「旗幟」的電視新聞評論,開始遭到不同程度的冷落甚至是拋棄。
電視新聞評論的這一現狀與困境,在近年來中國新聞獎的評獎中逐漸顯現。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獎,電視評論組的參評數量維持在歷史低位,情況讓人無法樂觀。更令人憂心的是,參評的電視新聞評論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如某一東南沿海衛視大臺報送的作品,儘管製作精良,在手段上注意零距離交流,多渠道聯動,大小屏融合,但是,卻混淆了談話類節目和電視新聞評論的邊界,將明顯屬於談話類的社教節目,作為電視新聞評論作品報送。某偏遠的西北地級市電視臺報送的新聞評論作品,所關注的話題卻是「外賣小哥的安全隱患如何解」,新聞評論的題材及其所披露的事件本身,在當地都缺乏典型性,對問題的解決也僅僅滿足於呼籲「外賣小哥都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文明上路行駛」,缺乏深度,缺乏新意,很難引起受眾的共鳴。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力圖通過對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獲獎作品的解讀,反思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評論供給側改革的探索之路。
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1+1》製作的《十九大觀察第一期》,在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召開當天推出,無論是主持人董倩還是觀察員白巖松,都突出了本期節目所報導的是「今天上午黨的十九大拉開帷幕」這一時間節點。眾所周知,新聞是時間的易碎品,新聞評論要發揮其應有的傳播效應,同樣也應遵循這一規律。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由於電視評論涉及到採訪、撰寫、攝像、剪輯等流程,與報紙、廣播等其他媒介介質相比,製作較為複雜,因此在播出時,其時效性往往顯得滯後。央視新聞頻道製作的《十九大觀察第一期》,這種只爭朝夕的時效性,恰恰克服了傳統電視評論的時效性不強的不足,極大地滿足了融媒體時代公眾對及時性評論傳播的需要。
與此同時,《十九大觀察第一期》的評論視角可謂別出心裁。作為這檔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觀察者,白巖松從報名採訪的境外記者人數入手,指出這次報名採訪的境外記者有1818名,不僅多於境內記者1250名,更是十六大境外記者人數的一倍以上,由此追問,「為什麼境外的記者(人數)會遠遠超過我們自己的記者?」我們認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寫作的關鍵所在,就是必須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在《十九大觀察第一期》中,白巖松恰恰就是通過境外記者人數與境內記者人數的橫向對比,以及十九大境外記者人數與十六大境外記者人數的縱向對比,敏銳地指出,發生這一改變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背後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因為此時的中國,不再是一個亞洲的中國,而是整個世界的中國,與人的生活緊密相關。」
再如,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製作的《科技創新「最後一公裡」如何走?》,指出科技成果的轉化被稱作科技創新的「最後一公裡」,是科技創新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環節。該評論報導,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帶領團隊,經過艱辛探索,研究出了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被媒體稱為最有可能拯救大氣臭氧層的人」。但是,這項在2017年贏得5億元專利使用權而走完「最後一公裡」的重大成果,卻用了整整7年的時間。因此,面對畢玉遂教授最終獲得的成功,該電視新聞評論體現出難得的冷靜與理性,揭示出隱藏在這一現象背後不容迴避的問題:「畢教授的成果被成功保護起來,完全是一個偶然事件」,因為這是在畢教授的成果7年推廣無望的情況下,相關領導給國務院寫了一封信才最終幸運地得到解決。同樣幸運的是,「7年時間沒有被對手趕超,沒有被同行破譯。」因此,該電視新聞評論質問,「下一個同樣級別的發明出來了,我們怎麼辦?還要等7年嗎?還要靠給上級領導寫信嗎?」在這個意義上,只有「用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來推動科技創新、保護科技創新、激勵科技創新」,才有可能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融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突飛猛進,人人都擁有麥克風,輿論場眾聲喧譁,對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帶來了競爭與挑戰;但是,也意味著電視新聞評論只有融合新媒體的技術手段,不斷與其他媒體進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才有可能在當前複雜的輿論場域中發揮自身的競爭力和傳播力。(作者為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評委,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 範志忠)
責任編輯: 王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