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通訊類與評論類兩篇一等獎作品評析

2020-12-16 人民網傳媒

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文風是黨風的體現,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事業成敗。中央要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堅持「三貼近」原則,發揚「走轉改」精神,著力轉變思想作風、工作作風,著力提高針對性實效性、親和力感染力,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在第22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一批體現「走轉改」精神的優秀力作脫穎而出,特色鮮明,令人耳目一新。

在第22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分別獲得通訊類和評論類一等獎。雖然這兩篇文章屬於超長作品,但在實與新的方面,在眾多獲獎作品中更為突出地體現了落實「走轉改」精神,求真求實求新的努力方向。

突出時代主題,呼喚民族理想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一個有90年光榮歷史的政黨,一定有其堅強而持久的內在凝聚力,這就是吸引廣大黨員矢志不渝為之犧牲奮鬥的共同理想信念。《人民日報》評論《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有力解答了這一重大課題。

文章從馬克思的故鄉出發,回顧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90年的光輝歷程,從中得出結論:是什麼樣的政治信念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讓一個新興的無產階級政黨喚起工農千百萬,完成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是什麼樣的政治素養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讓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始終成為引領中國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是什麼樣的政治品格有如此持久的向心力,讓鮮紅的黨旗始終能凝聚起各種力量,把中華民族變成一個堅強的共同體?又是什麼樣的政治能力有如此巨大的創造力,讓一個政黨的成長與一個國家的重生融為一體,在動蕩的百年歷史中寫下不朽的傳奇?90年後,追尋這段歷史軌跡的人堅信,最終的答案源自最初的理想,是信仰的旗幟造就了理想的傳奇。

理想是人們改變現實,設計未來的精神追求,信念是人們對理想執著堅守的肯定態度。物質生活條件是人們物質生活的基礎,理想信念是人們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直接影響個人和社會的發展走向和道路選擇。文章緊緊抓住中國共產黨人90年來對發展道路的艱難選擇與執著追求,用大量事實與優秀人物的感人事跡,有力論證了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的重要意義。

《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從紅旗渠精神入手,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中心,從黨的光榮傳統和時代精神一脈相承的線索層次展開,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總結了中華民族追求理想的尋夢歷程,探索了新時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中心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務實主義路線深入人心,人們漸漸遠離急於求成的浪漫主義思潮。如何看待黨的光榮傳統和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成為新時期思想解放、與時俱進、與堅持社會主義正確方向的矛盾焦點。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所強調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本路線,時常受到來自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潮幹擾。保守主義認為,改革開放丟了社會主義旗幟;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革命的歷史一無是處,應統統否定。

《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一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很好地回答了如何看待黨的光榮傳統的問題。正如文章指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奮鬥、堅韌、奉獻,成就了當代紅旗渠精神,這就是——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鬥不息。」

難而不懼,在理想召喚下排除千難萬險;富而不惑,在物質大潮中堅守精神家園;自強不已,在激烈競爭中壯大發展,不斷超越;奮鬥不息,在復興道路上奮力拼搏,永不停步。

這就是我們時代的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無論我們將來多麼富有,多麼強大,都不應該丟棄。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如胡錦濤同志在建黨90周年紀念大會講話中指出的那樣,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更加奮發有為地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一文,用紅旗渠精神為象徵,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一脈相承的主題,立意深遠,選題重大,發人深省。

社會生活是由歷史、現實和未來構成的。一個不能正確對待自身歷史的民族是永遠長不大的民族。一個一味沉溺於昔日輝煌記憶中不能自拔的民族是輸不起的民族。一個一味揪住自身某些失誤與缺點不放而妄自菲薄的民族是沒有自信心的懦夫民族。《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告訴人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發展道路和基本制度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的:「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道路,是極為艱巨的任務。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層層深入,多元論證,引人入勝

《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章圍繞信仰問題這一主線,採取了層層深入、多元論證的方法。全文分9個部分,從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影響,李大釗等革命先烈為信仰而捐軀,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遠大理想給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對信仰的理論闡釋,中國發展道路選擇的艱難歷程,共產黨人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宗旨,一個政黨信仰的生命力,體現在走向大地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在信念的旗幟下英勇無畏的奮鬥史,開闢國家走向復興的道路,諸多方面,論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淵源,信仰選擇的歷程、原因,堅定的理想信念產生的巨大力量和輝煌成就以及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信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在寫法上緊扣主題,層層遞進,循循善誘,引人入勝。文章從紅旗渠這一轟動一時的歷史事件入手,採取了剝竹筍式的層層遞進的方法,從平面和立體的多重維度,剖析了紅旗渠精神所代表的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毅力與精神。這種精神被毛澤東同志概括為愚公精神。

文章從「太行之夢——一個永不墜落的理想」「太行之氣——一派正大沛然的氣概」「太行之力——一種滴水穿石的堅韌」「太行之愛——一首奉獻當代的頌歌」「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詠嘆」五個層面的剖析,多角度地展示了紅旗渠精神的不同側面。

文章從精衛填海的神話傳說入手,把引水灌溉、改天換地與中華民族的「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的傳統理想有機結合起來。以林州人民的英雄壯舉烘託與象徵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奮勇抗爭的偉大形象。從盤古開天的神話傳說入手,把不辭勞苦、劈山引水與中華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氣巧妙結合起來。從夸父逐日的神話傳說入手,把太行山人生生不息的努力,與中華民族鍥而不捨,滴水穿石的堅韌精神生動結合起來。從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入手,把太行山人淋漓盡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熾熱如火的大愛,與中華民族奉獻犧牲的精神鮮活結合起來。從愚公移山的神話傳說入手,把紅旗渠精神概括為「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鬥不息」,進而升華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象徵。

深入生活,敘論結合,入情入理

《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一文觸景生情,指人傳神。評論文章往往流於正面說教,該文以散文的風格,從德國摩澤爾河畔特裡爾古鎮,一座灰白色三層樓房,說到走向絞刑架的李大釗;從石庫門說到天安門;景中有人,人中有神,論中有史,史中有論。文章大氣磅礴,循循善誘,層層遞進,一氣呵成,十分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一覽九十年歷史,縱觀八萬裡風雲,有先烈前僕後繼英勇奮鬥,也有中國崛起的輝煌成就,名言警句,信手拈來,是一篇優秀的評論文章。

《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一文採取了由典故引出事件,突出人物活動,從事實中引申出結論的結構。作者紮根生活,深入基層,採訪了林州的普通農民、勞動模範、鄉村幹部,事例鮮活,情節生動,真實可信。不是從豪言壯語,而是從生活細節中,令人感受民族精神這一宏大主題。文章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歷史與現實結合。民族精神是大理論,用兩代太行山人修紅旗渠的壯舉,對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做了生動形象的解答,入情入理,頗具說服力;文筆凝練,風格厚重。文章選取了五個著名歷史典故,文化底蘊厚重,發人深省,文風簡潔明快,是一篇優秀的通訊。(作者是吉林日報社社長,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評委有話說|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類作品評析
    作為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類作品的評委,針對文字類的消息、通訊、評論、系列、新聞版面、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和報紙副刊的評選,粗淺談兩點體會。    一、什麼樣的作品能夠獲獎?    縱觀本屆獲獎作品尤其是文字類的特等獎和一、二等獎的作品,不難發現都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徵:    1.圍繞主題,結合新聞宣傳重點    《領航,思想的力量開闢新時代》(評論·特別獎)——人民日報連續刊發兩篇「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任仲平文章,緊緊抓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靈魂,
  • 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文字通訊作品《見字如面23年》賞析
    獲獎作品寫作方法點評(之二十一)|工人日報獲第2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文字通訊:《「見字如面」23年》 這篇新聞作品,由記者康勁撰寫,獲得了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一等獎。 這篇獲獎通訊作品通過一對平凡夫妻23年共同寫下的「家庭日記」,在聚少離多和牽腸掛肚的敘述中,在「見字如面」的純情家風裡,傳遞著深遠的情感。
  • 財新報導《瑞幸謎題》獲評中國經濟新聞獎一等獎
    11月28日,第32屆中國經濟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財新報導《瑞幸謎題:2020造假第一股全調查》榮獲新聞報導類一等獎。同時,財新三篇報導分獲二、三等獎。  其中,《200億元假黃金質押案暴露 誰在做局》榮獲監督報導類二等獎,《漁民上岸——長江流域十年禁漁開始》獲融合報導類二等獎,《乍現的地攤煙火》獲短視頻現場新聞類三等獎。  本屆經濟新聞獎包含新聞報導、監督報導、新聞評論、融合報導以及短視頻現場新聞五類獎項。此次獲評新聞報導類一等獎的作品來自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
  • 第25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獲獎作品點評
    「聚焦社會關注點,正確引導輿論,是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一大特點。」筆者很贊同對這屆新聞獎的這一評價。什麼才是好新聞?筆者以為,既關注了正在發生的事實,還能預見社會的正確走勢,這應該就是好新聞。本屆獲獎新聞基本涵蓋了2014年的所有重大事件,這說明:作者在社會責任擔當方面沒有缺位;作品在正確輿論引導方面沒有失聲;媒體融合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 評委有話說|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作品評析
    電視新聞評論的這一現狀與困境,在近年來中國新聞獎的評獎中逐漸顯現。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獎,電視評論組的參評數量維持在歷史低位,情況讓人無法樂觀。更令人憂心的是,參評的電視新聞評論作品,質量參差不齊。
  • 主創談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習主席來了》(Who is Xi Dada...
    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11月2日揭曉。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採訪製作的《習主席來了》(Who is Xi Dada?)榮獲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一等獎。今天上午,作品主創王洋、張建波做客人民網傳媒沙龍欄目,揭秘了獲獎作品背後的故事。
  • 從中國新聞獎作品看如何實現新聞追蹤報導的爆破點(附案例+評析)
    作者丨陳宇麗 陳安慶編者按:今天,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陳安慶和長沙理工大學新聞1702班陳宇麗為大家點評解析刊播於2018年6月20日新安晚報的消息作品。此篇消息作品的作者是陳牧、夏麗霞,該作品獲得了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文字消息類作品二等獎。作為中國希望工程代言人的「大眼睛」蘇明娟,一直以來是國內媒體關注的人物。
  • 第二十一屆(2018年度)昆明新聞獎揭曉
    報紙類新聞有47件作品獲獎,其中《永不墜落的扶貧志》《春雷激蕩天地新——昆明改革開放40年全景錄》《昆明開出首張行人闖紅燈罰單》《英安成老賴,法官貼封條,飛機飛不成了》分獲系列報導、通訊、消息、新聞攝影一等獎。
  • 學院5件作品在全國高校校報2016年度好新聞獎評選中全部獲獎
    院學生記者站採編部記者鄧青青、院學生記者站攝影部記者朱高航同學作品《捐髓救母報春暉》獲通訊類一等獎;林響老師作品《龍巖革命老區藝術公益行動  藝術種子撒在鄉娃心裡》獲攝影類一等獎;楊競雯老師作品《文化與視覺創意版(畢業季專版
  • 媒介社會學視閾下中國新聞獎的框架分析
    此次研究將採用臧國仁的新聞框架理念,對中國新聞獎的特等獎和一等獎獲獎作品進行框架分析,據此提出研究問題: RQ1:28年來中國新聞獎特等獎和一等獎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二)媒介社會學 傳播媒介的出現和發展,甫一開始就與社會文化和社會交往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媒介」作為各種社會關係的中介,無法超脫於「社會」的結構之外。
  • 長沙理工大學校報3件作品獲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一等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4日訊(通訊員 李瀟玲)日前,中國高校校報協會揭曉2018年度「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獎」評選結果。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724所高校報送的3843件作品參評。長沙理工大學校報報送的6件作品全部獲獎,其中3件獲一等獎、1件獲二等獎,2件獲三等獎,獲獎等級居全國高校前列。長沙理工大學獲獎作品中,《「中國好人」、全國優秀大學生鄒勇松換腎成功》(作者:喻玲、劉飄逸)獲消息類一等獎,《2018年06月05日第441期第01版:要聞》(作者:李瀟玲)獲版面類一等獎,《聽,長理校友講述伶仃洋上的兩千個日夜的故事!》
  • 2019年度四川新聞獎揭曉 德陽日報社11件作品獲獎
    一年一度四川新聞界最負盛名的獎項——四川新聞獎評選於5月22日揭曉,德陽日報社共有11件作品獲獎,包括新聞獎文字類作品8件,其中一等獎1件,二等獎2件,三等獎5件。新聞版面類1件,獲三等獎。媒體融合類2件,1件獲直播類三等獎,1件獲融合創新類三等獎,在全省21個市州中名列前茅。獲獎作品中,通訊《中江:農村教育活力激蕩》獲一等獎。
  • 在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 華龍網分享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背後故事
    在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 華龍網分享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背後故事 2020-11-19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封面新聞 華西都市報兩件作品 榮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
    封面新聞 華西都市報兩件作品 榮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   11月2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其中,四川共有8件作品獲獎,四川日報報業集團4件作品榜上有名,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喜獲兩個獎項。  據悉,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48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5件,一等獎68件,二等獎105件,三等獎170件。
  •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4篇作品榮獲2015年度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獎
    中國高校校報協會公布了2015年度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評選結果,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報送的《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報》2015年4篇包括消息、通訊、言論三類作品獲獎。其中有2篇作品獲二等獎,2篇作品獲三等獎。
  • 撰寫的論文連續四年獲得浙江新聞獎一等獎、2次中國新聞獎,這位新聞人是怎麼做到的
    今年我撰寫的論文《機器人新聞寫作的風險評估及責任機制探討》(刊於《傳媒評論》2019年第12期)榮幸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論文獎三等獎,這也是本人的論文作品第二次獲這一國家級新聞獎。十年前,我走上了新聞管理崗位,從一線步入幕後。直接寫新聞稿少了,但指導如何把新聞寫活的時候多了;直接策劃少了,但探討如何把報導做新的時候多了。
  • ...中國新聞獎、黃河獎作品獲董事長嘉獎 | 芒果日誌 profile...
    12月25日下午,董事長嘉獎令頒獎儀式在金鷹大廈一樓大堂舉行,對集團公司(臺)獲得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電視專題《祖國知道我·冰河忠魂》、獲得第27屆中國國際廣告節黃河獎金獎的公益廣告《致敬抗疫女性篇》《幸福的模樣
  • 第19屆"上海新聞獎"定評結果公示
    經第19屆「上海新聞獎」定評委評選通過,以下作品獲得第19屆「上海新聞獎」,特此公告。如有問題,可在5天內向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反映。   > 第19屆上海新聞獎一等獎20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一併予以公示:
  • 第三十四屆中國產經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
    本報訊 (記者王 嘉)近日,由中國行業報協會組織的第三十四屆中國產經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質量報刊社共11件作品獲獎。其中,《中國質量報》刊登作品《湖北開出首張機動車檢測機構反壟斷罰單——3家檢測機構實施壟斷協議被罰119.42萬》(作者李保華、姚孟新、張華,編輯張文禮)、《把每一張宣紙都做成精品——專訪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撈紙大師周東紅》(作者李輝,編輯牛虹、張文禮)獲「消息、通訊、評論、系列報導類」二等獎。另有9件作品獲得三等獎。
  • 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評選結果揭曉,陝師大5篇作品全部獲獎
    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評選結果揭曉,陝師大5篇作品全部獲獎 2018-12-06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