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去逛超市時,家長一不留神的情況下,孩子往往容易犯錯誤,給家長以及周圍的人們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但有些時候又不能認定是孩子的錯,因為孩子出於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再加上孩子的物權意識淡薄,孩子在做某件事之前並不會主觀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所以當孩子犯錯時,應當注意如何去糾正孩子錯誤的方法。
朋友茜茜是一位年輕的寶媽,空餘時間與她約好一起去逛超市,剛好她也帶著女兒一起來逛超市。
孩子一進超市就喊著要坐購物車上,茜茜為了方便購物,也就將孩子抱起放在帶有兒童座椅的購物車上。
而我們在逛水果區時,正好彎腰挑水果,突然旁邊有一個超市員工衝孩子大喊:「這裡的水果不可以現吃,這麼大的標語家長沒看嗎,給孩子亂吃。」
當我們回過頭一看,原來孩子手裡拿著一顆冬棗在吃,手抓著冬棗咬到一半停住了,眼神有些許慌張,顯然是被剛剛的聲音嚇著了。
還沒等茜茜上前回應這位員工,超市的員工開口大罵:「家長不知道這些水果不能現嘗嗎?不提前告訴孩子不能現吃的嗎?真是沒教養。」
聽到這茜茜非常生氣,但是她做了個深呼吸,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沒有破口大罵,積極地調整好自己的態度,並輕聲對超市員工道歉:「對不起了,孩子不知道這個不能品嘗,是我的不對,我沒有提前告知孩子,要不這樣吧,這冬棗我買一斤,孩子吃的這顆就當作你們超市送的,您看可行嗎?」
員工聽到茜茜如此有誠意的道歉,也沒有為難她們,反而還覺得剛剛自己確實言語過重了些,也向茜茜表示道:「我被安排在這個區域工作,不能讓顧客現嘗是我的職責,不然領導在監控室看到又要挨罵了。」
聽到超市員工的訴說之後,茜茜也表示理解,便對旁邊的女兒說道:「乖寶寶,我們是出來買東西的,超市的水果不能現吃的哦,需要購買付錢後才能吃哦,因為不付錢是不屬於我們的,需要付錢購買後,才屬於自己的哦。」孩子聽後也不那麼害怕了,並且在媽媽的引導下,也向超市員工道歉了。
雖然孩子拿了冬棗吃,但是媽媽的做法讓人佩服,不僅沒有責怪孩子,也沒有與工作人員起爭執,而是冷靜分析,採用了以下幾點方法解決了此問題,這位媽媽處理問題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藉此機會也可以教育孩子。
1、不在孩子面前面起爭執、吵架
當遇到問題需要處理時,過分去爭執和吵架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況且還是當著孩子的面吵架,這會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嚴重時可能還會留下心理陰影。所以遇到問題要學會冷靜處理,父母冷靜處理問題的作風,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孩子,孩子學習了父母冷靜處理問題的行為,將來孩子遇到麻煩事的時候,也以冷靜思考而後行的方式去面對困難。
2、大聲責罵孩子不可取
孩子物權意識還還淡薄時,不會意識到哪些東西不屬於自己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只會認為好玩好吃的就去拿,剛好又被旁人誤會為是偷,家長不應該大聲責罵孩子這樣行為,不僅引來旁人圍觀,在眾人眼皮底下教訓孩子,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所以大聲責罵孩子的行為不可取。
3、藉此機會教育孩子什麼是正確的、以及錯誤的
其實這件事情沒有誰是錯的,員工出言阻止是出於工作義務,雖然言行過分些,但是過後也誠懇接受這位媽媽的道歉。而孩子拿冬棗吃確實不對,但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孩子並沒有這個意識,只是天生好奇而已。不過還是媽媽的處理方式比較正確,及時給員工道歉,表示了孩子的不對是自己的過錯,積極承認自己對孩子的監督不到位,也得到了員工的諒解。以上三者矛盾的產生和最後的化解,如果家長也遇到類似的事情,可以借鑑以上方法分析給孩子聽,藉此機會教育孩子分辨正確和錯誤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