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荷蘭海牙及德國柏林使館 第2頁:伊拉克巴格達及中國北京使館 第3頁:英國倫敦及挪威奧斯陸使館
盤點美國駐外使館:建築風格反應外交變遷
荷蘭海牙。美國駐海牙使領館出自世界上第一把鋼管椅子的設計者馬歇-布勞耶,1959年建成。當時設計師將這座建築喻為「艱難重建」。
公共建築總是多少帶有政治意味,使館的建築尤其如此。所以,當德國的建築界人士對即將在7月4日落成的美國駐柏林使館建築進行猛烈抨擊時,人們就不感到意外了。
布希政府在柏林留下「紀念品」
德國首都柏林。這座位於柏林中心地帶,佔地161,000平方英尺的使館將於今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當天開館。新使館建造始終充滿爭議。一位接受《新聞周刊》採訪的德國的設計師形容它「陳腐荒誕」,而持肯定態度的人則認為,它體現著美德兩國成熟和互信的雙邊關係。
這座新使館位於柏林市中心巴黎廣場,修建在二戰前的美國駐柏林使館舊址上。設計建造者原本預期這座佔地1.5萬平米的新使館建築將為頗具歷史感的柏林市容錦上添花,但是德國公眾和建築界人士卻紛紛表示不滿,他們把這座新美國使館與美軍位於肯塔基州的基地諾克斯堡相提並論,並批評其「設計陳腐」、「又大又畸形」等等。
德國人還認為,美國駐柏林新使館建築只不過算是已經眾叛親離的布希政府留下的一個紀念品罷了。
事實上,美國駐柏林新使館最初由柯林頓政府在1997年提議建設,其初衷是將其建成建築設計方面的優秀範例,並顯示美國對當時剛剛重新統一的德國的支持。由於這種象徵性的意義,美國沒有將其建成又一個僅以安全性為重的呆板四方形建築,而選擇了目前的方案。
這座使館建築有著非常徹底的柏林特色,其顏色、規模以及材質結構等都經過精心設計以保持其所在地點的歷史特點。它完全擺脫了美國駐外使館粗枝大葉的傳統設計。建築學家把安保設施巧妙地融入建築之中,並儘可能注重該建築與附近的地標性建築如布蘭登堡門和國會大廈的協調性。
此外,這座新使館也考慮到了對公眾的吸引,包括通向巴黎廣場的透明圓頂,夜晚照亮Tiergarten公園的燈塔以及美國表現主義大師索麗•維萊特在南大廳的壁畫作品等等。
儘管有批評認為這座使館建築只不過是布希政府備受詬病的外交政策的又一反映,但是馬裡蘭大學建築史學者魯福勒認為,恰恰相反的是,這座新使館體現的正是那些使外交得以順利進行的信任和互相尊重。
美駐外使館最重安全性
美國駐外使館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外交政策的變遷。
二戰後,美國興起了一波駐外使館建設浪潮。當時的美國國務院十分重視的幾個戰後建築,其設計方案都是從競爭激烈的諸多方案中選出的。
第一座通過競爭選出設計方案的美國駐外使館建築是美國駐倫敦使館。那是在1956年,審查委員會選擇了艾爾羅•薩爾林恩的設計方案。薩爾林恩設計的美國駐倫敦以其獨特的結構和出色的外觀獲得大獎。此外,這座使館的大堂還專門設置了展覽空間和圖書館對公眾開放。而美國駐印度、海牙等地的使館和代表處當時也均由建築名家設計。
到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駐外使館建築逐漸成為了反美情緒的目標,而美國在修建使館時,其設計也開始反映出加強安全性的需要。在1983年美國駐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使館遭到爆炸襲擊以後,美國進一步加強了對駐外建築設計方案的審查,成本和安全性成為了最為重要的關切點。而在1998年美國駐東非大使館遭到爆炸襲擊後,美國國務院對駐外使館的設計制定了統一標準,並確認了美國駐外使館高牆環繞的模式。為了加快駐外使館的修建進度,美國國務院還制訂了2年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