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江蘇省省會,有「中國科教第三城」之稱,優質教育資源獨樹一幟、傲視全省。
但縱觀歷年江蘇高考成績,南京市的整體排名始終不盡人意,常被「詬病」。甚至出現了南京市第一中學家長不滿教學質量下降要求學校道歉的情況。無奈、焦慮、質疑充斥著南京高中教育界。
說到南京的高中教育,就不得不提「四大名校」——南京外國語學校、南師附中、南京一中、金陵中學。這些學校處於南京所有高中的金字塔頂端,囊括了全市最優師資、最優生源、最優條件,是南京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的高地。不論升學率還是知名度,位居江蘇省前列。且不說南外招生的火爆畫面,其餘三所學校,眾多學生也都爭先恐後、力求獲得進入上述學校學習的機會。
但尷尬的是,除了四大名校,南京的其它普通高中就顯得黯然失色,與四大名校的差距過大,望其項背。經過中考層層選拔,能進入四大名校的畢竟只是少數,多數家長還是學生,只能望洋興嘆。
據了解,四大名校的高考本一達線率普遍超過90%,接近100%。2020年通過保送被國內名校錄取學生達153人,佔全省94.4%,其中被C9高校聯盟提前錄取人數達83人,佔全省90.2%。此外,有1000多人被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芝加哥、約翰斯霍普金斯、牛津、劍橋等世界名校錄取,佔全省70%以上,分布在美、英、加、德、法、澳、日、新等國家。獲得國際國內奧林匹克獎牌數達231人次,獎牌總數、金牌總數均位於全省首位。
而南京的普通高中本一達線率能超過50%,就已經算表現不錯了,只有那些學習成績絕對拔尖的學生才有可能考上「雙一流」大學,至於提前錄取、出國留學更是遙不可及,這還是四星級高中的高考成績。如果再往下看三星級高中,高考成績就有些慘不忍睹了,想考入重點大學簡直是難上加難。
冰火兩重天,南京的學生想要衝擊名校,進入四大名校無疑是最優選擇,否則就會掉入第二梯隊,考入名校的概率就大大降低。畢竟師資環境相差太多,這道天然鴻溝是無法跨越的,也不是依靠勤奮刻苦所能彌補的。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中國高考看江蘇,江蘇高考看南通。江蘇高考成績總體呈現「北強南弱」的趨勢,背後顯現出以南通為代表的蘇北地區高中教育的絕對領先地位。在蘇北一些高中,上不了一本就是失敗,考上「雙一流」大學見怪不怪,「清北復交」也是批量錄取,其高考成績遠遠甩開南京。於是,在南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京的高校都是給外地人上的,南京的學生都去外地上學。我們拋開四大名校的學生不談,南京大部分高中的學生在高考這一方面無法與蘇北高中學生競爭。
蘇北地區亮眼的高考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縣中模式」。學生在校實行準軍事化管理,文化課程壓倒一切,所謂的素質教育、興趣特長在分數面前不值一提,可以忽略。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都要為文化課程統統讓路。從老師到家長,對學生要求極其嚴格,做不完的習題、寫不完的試卷、上不完的自習,光鮮的高考成績背後都是「苦」出來的、「磨」出來的 。
反觀南京,處於省教育廳等主管部門眼皮之下,學校不僅要安排學習文化課程,還要擠出時間發展素質教育,更不可能強制增加校內補課時間。在校學習時間分散,很大程度上依靠學生自主學習,這對學生的自覺性與積極性提出很高要求,結果顯而易見。實際來講,南京很多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比蘇北地區差,不惜重金投入,高價學區房、校外補習班,甚至超過蘇北地區。非常可惜,投入產出比很不理想,歷年江蘇高考,南京高考成績屢屢受挫。
近年來,南京市教育部門、各類高中也意識到素質教育無法改變高考成績不佳的困境,謀求轉型,學習借鑑「縣中模式」,高薪聘請蘇北名師,高考成績有小幅提升,距離第一梯隊高考成績仍有明顯差距,任重道遠。
理想終究要回歸現實。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南京的素質教育是理想型的高中教育,蘇北地區的「縣中模式」是現實中的高中教育。在如今高考唯分數論的情況下,素質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偽命題。理想在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就好比人只有先填飽肚子才有資格去談理想。或許從所謂的公平角度看,高考唯分數論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素質教育與縣中模式真的是水火不容嗎?能否融合,共生共存?這是擺在所有高中教育從業人員面前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