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三大城市多倫多、蒙特婁、溫哥華的建築界,一提到華裔建築師傅國華,大家都會伸出大拇指。在有著「加拿大哈佛」之稱的麥吉爾大學,說到傅國華,人人都說如雷貫耳,因為麥吉爾大學的建築學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中國,一提到傅國華,熟悉他的人腦子裡就會浮現那個會講故事、會編劇、會導演的建築師,那個成功攪動上海音樂劇、在50米寬大舞臺上盡情設計場景的建築師。
2017年見到傅國華,是在麥吉爾大學傅國華建築學院的命名儀式上,時隔一年半的這個夏天,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們在蒙特婁第二次見到了他。聊天在輕鬆的氛圍中自然地開始了……
1
一年的異國進修讓他浴火重生
傅國華1962年出生在上海。據他回憶,在他小時候,經商的父親外出時經常帶著他去一些非常好玩的地方,去見各種各樣的人。父親忙著和客戶談生意的時候,他自己沒事兒幹,就注意觀察周邊的環境、建築。
1980年,傅國華考上同濟大學,學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1984年本科畢業時,整個上海沒建什麼新建築,傅國華感覺自己的專業似乎並無用武之地,「加上母親去世,我就想離開上海這個傷心地,於是去了深圳,在大學裡教書。」兩年後,他回到同濟大學讀研究生,三年後又攻讀博士。
1990年,博士尚未畢業的傅國華,獲得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建築學院黃振輝研究獎學金(Clifford C. F. Wong Fellowship),前往加拿大魁北克進修。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國門,來到蒙特婁,舉目無親。
「那時,中國還相對貧窮,留學生的生活都很艱苦。我非常幸運,這筆獎學金改變了我的生活軌跡。儘管我沒有見過黃先生,但我非常感謝他。同時,也是他讓我認識到獎學金的力量。正是從那時起,我萌發了一個心願:如果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了,也要設立獎學金,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夢想。」
傅國華也感謝當年的房東Norma Robertson夫人,是她給了自己一個溫暖的家。他還要感謝當年的老師Vikram Bhatt教授,是他的一絲不苟和嚴格要求讓傅國華的建築理念經過短短的一年浴火重生。「東方和西方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傅國華回憶說:「我必須改變從前的哲學思想,接受一套全新的思維方式,很痛苦。經常是一個設計做完了,不是先被自己否定,就是後被導師否定,推倒重來。」所幸傅國華天分高,又肯努力,在摸清了東西方文化的異同後,很快適應了新的教學環境,如饑似渴汲取新的養分,成為一名讓老師驕傲的學生。
2
創立自己的設計師事務所
一年的麥大生活結束了,傅國華去多倫多投石問路。可當時正值全球經濟大衰退,找工作非常困難,何況他是個沒有加拿大工作經驗的中國人。「說起來還是要感謝麥吉爾大學。麥大就像一個大家庭,成員之間都會互相幫助。一位建築師聽說我是從麥大來的,就給了我第一份工作,只因為他也是麥大畢業生。」
傅國華在多倫多工作了9年,先後在4家公司裡「學本事」。隨著本事的積累,他加盟的公司一家比一家大,擔負的職責也一次比一次重,最後,他躋身加拿大最大的建築設計事務所——B&H公司,一直做到公司副總裁高位。1995年他受公司派遣,到中國參與北京首都機場T2航站樓和上海市中心地標建築等大型公共設施的設計,成績斐然,在業內闖出不小的名氣。
就像雄鷹熱愛藍天,駿馬渴望草原,在上海出生長大的傅國華留戀故土,又正好趕上祖國騰飛的好年頭。2001年,傅國華躊躇滿志,銳意創業,他在溫哥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加拿大KFS國際建築師事務所,並將事業重心轉向了中國。
談到事務所的名字,傅國華解釋說,KFS是最初3個合伙人姓氏的縮寫。目前他已收購了其他人的股份,但是沒有更名。
KFS國際建築師事務所在傅國華的帶領下,團隊不斷壯大,事業蒸蒸日上。他們以「設計創造價值」為企業核心理念,全力打造KFS品牌,在中國設計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標誌性建築,改變了一些城市的天際線。
2006年,傅國華被評為「中國房地產十大建築設計師」。
3
建築師跨界做起了音樂劇編導
問起他那麼多的設計靈感從哪裡來,傅國華娓娓道來:建築這個行業其實是個綜合性的行業,「需要很多東西去刺激,尤其是做建築創意的時候,沒有刺激是很困難的」。建築設計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特別是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做一個方案,要跟當地的文化結合起來,但你並沒有多少時間去了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看它的市井,看它的畫展,還有戲劇,這些都是當地文化的濃縮,「你就從那些畫、那些戲劇以及當地群眾的日常行為來了解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這樣你做出來的建築就是實實在在屬於這個地方,而不是飛來之客」。
這讓人想起海南島「亞龍灣一號」高檔度假村的設計。
那個地方離城市道路較遠,擁抱內湖、與城市休閒景觀隔溪相望,適宜營造靜謐的旅遊度假設施。KFS團隊在設計中充分利用其豐富的環境資源優勢,精心構造內部水系,使之或匯入內湖,或流入周邊的溪流,形成舒適愜意的水景空間和貫通山水的視覺走廊。與此同時,讓戶戶臨水而居,將社區環境與自然環境完美地融為一體。他們依據海南少數民族自古流傳的「簍不離背」的民諺,將房屋背後的多層露臺設計成背簍的造型,不光美觀實用,還把當地的人文特點和設計師的潛臺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小小的背簍,沉澱歲月的滄桑,濃縮歷史與文化,更滿載著希望與幸福!」
「2015年,我們還有意識去做一些音樂劇。我自己當編劇,兼導演。」傅國華笑著說:「我一直在學習戲劇,因為總有一天要回報的。」
那年,傅國華團隊在上海文化廣場,用貨櫃做了一個300人的圍合劇場,四邊是舞臺,中間則是可以旋轉的觀眾席,這樣的演出,讓觀眾目不暇接。這種獨特的50米舞臺還申請了專利。「一般的戲劇團隊做不來,」傅國華說:「建築師最大的能量就是調動空間,把每個沒有關係的空間都關聯起來。我做的是3臺關於建築師的原創音樂劇。因為建築設計領域沒人歌頌。而我自己就是建築師,現在要做音樂劇,不做關於建築師的,那就太對不起建築設計領域啦!」
4
設立獎學金,詮釋『飲水思源』的中華品格
2017年9月26日,這個日子在麥吉爾大學百年輝煌校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天,這所有120年歷史的麥吉爾大學建築學院正式更名為傅國華建築學院(Peter Guo-hua Fu School of Architecture)。
「這是榮譽,也是更大的責任,因為這個建築學院好與不好,直接和我有關了。我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讓它變得更好,讓更多的學生喜歡麥吉爾大學。有件事兒蠻感動的,有幾個學生告訴我,去年開始,麥吉爾大學建築學院的QS排名往前竄了好幾位,他們說這是我的功勞,我說這是大家的功勞。」
在建築學院命名那一天,人們從早到晚談論著「Peter Fu」——一個27年前到麥吉爾大學留學的中國研究生。而「飲水思源」這4個漢字,因了傅國華的緣故,被無數遍重複:從主席臺上的演講嘉賓,到觀眾席中的普通來客;從位高權重的校長、官員,到銀髮蒼蒼的專家、教授,他們或試用發音不準的中文,或以不同版本的譯文,來表達這樣一個中國成語。中國文化中知恩圖報、回饋社會的品格,傅國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了詮釋。
這年,傅國華在麥吉爾大學設立了獎學金。「因為我欠麥吉爾大學一份情,欠魁北克一份情。」
這份獎學金優先面向上海同濟大學申請的學生,然後是中國的學生、加拿大的學生。「我要報答魁北克的這份情,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學生能夠來魁北克,進入麥吉爾大學學習。這項獎學金,相當於一座橋梁,把好學生引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