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中國情境與模式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中國情境與模式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正在推動高等工程教育發生深刻變革。面對全球變暖、瘟疫流行、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大工程挑戰,高等工程教育必須超前識變、積極應對、主動求變。新工科是高等工程教育立足當前的主動作為、面向未來的主動謀劃,它以「與未來合作」為核心理念,旨在培養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建設工程教育強國、支撐民族偉大復興。在中國情境下,深入推進新工科教育,實際上是一項教育治理課題,亟須探索新工科教育的中國模式。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呼喚新工科教育。強國依靠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培養依賴一流教育。從工程教育的性質看,它具有較強的當下性與介入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人類歷史上歷次工業革命均對人才提出了全新的需求,有力推動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變革創新。新工業革命為後發國家建設一流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新工業革命時代呼喚工程教育範式轉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深刻影響著工程教育變革創新進程。第四次工業革命以物質科技、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融合等為特徵並加速演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方興未艾,推動顛覆性創新技術發展,科學技術以指數型爆發式發展,各領域技術集成、交叉疊加綜合發展,給未來世界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2018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8.1%,快速步入普及化階段,規模已居世界第一,有著世界上體量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並正通過新工科教育加快推進工程教育強國建設。

  正確把握新工科教育的「形名之辨」。縱觀工程教育發展史,它先後經歷了技術範式、科學範式、工程範式等。每一種工程教育範式的建構、成型、發展、成熟和轉型都是一個連續和漸變的過程。工程教育範式一般是在形成和穩定一段時間後才能更好地做回顧性研究,工程教育範式研究具有一定的滯後性。正如第一次至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樣,每次工業革命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很難精準界定,而精準界定開始和結束時間未必重要,但其內涵和內容更為重要。工程教育範式轉型實質是工程教育的根本性、系統性變革,範式的內涵、內容比名字和時間更重要。實際上,本輪工程教育範式轉型業已開始。當前,為加快適應新一輪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緊迫需求,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更大了、速度更快了、抓手更實了、綜合性更高了、系統性更強了,我們稱本輪工程教育範式為「新工科範式」。新工科教育實際上是工程教育的範式變革與迭代,是在高等工程教育環境、條件、需求,特別是時代發生大變化的背景下,積極主動探索工程教育的新路子、新模式、新形式。在工程教育教學的內容上實現更新換代,在流程和機制上實現再造。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新工科教育治理的制度優勢。2017年被稱為新工科教育元年,「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構成了新工科教育的「三部曲」,迅速掀起了全國新工科教育熱潮。「復旦共識」第一次面向公眾拋出了「新工科」的概念;「天大行動」形成了「新工科建設路線圖」,明確了新工科的歷史任務、建設階段、建設路徑等重大基本問題;「北京指南」,形成了新工科建設項目指南,為大規模開展新工科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導向。新工科教育「三部曲」理論內涵豐富、實踐導向明確,是政府主導的以高校為基本主體的政策邏輯、學科邏輯、知識邏輯、社會邏輯和產業邏輯等高度耦合的一體化設計和整體性推動,奠定了中國新工科教育治理的基本走向和風格。中國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一個顯著特點和優勢是,政府主導的新工科教育政策邏輯具有強勁的號召力和執行力,能夠快速產生強勁的政策執行力和資源調配力。

  深度挖掘政府與高校良性互動的新工科教育治理效能。一方面,政府主導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及其治理機制構建。統一思想、凝聚行動,以「新工科」理念為先導凝聚廣泛共識、以需求為牽引開展多樣化探索、以項目為平臺加強交流合作、以統籌內外資源為途徑加大項目支持。此外,地方政府積極推動新工科教育,在各種教學改革項目中專門闢出新工科類,進行重點支持。各級政府主導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以項目的形式深入開展起來;另一方面,高校自主新工科教育體系設計及其內生治理機制創新。高校是新工科教育的基本主體,是推動新工科教育多元力量的匯聚點。在高校廣泛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高校自主的新工科教育體系設計不斷湧現,並形成穩定的新工科教育內生治理機制。

  廣泛推動產業界與社會力量深度融入新工科教育治理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新工科教育是新經濟的產物,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直接催生的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產生於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的迫切需求。近年來,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府與產業界合作支持高校共同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門開闢新工科類項目,產業界提出項目需求並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過程,助力解決教師隊伍、教材建設、體系融合、基地建設等制約未來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成為培養造就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的重要抓手。此外,各種類型的新工科專家組織、聯盟等「第四種力量」或曰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新工科教育,是中國新工科教育治理效能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構建新工科教育治理共同體。新工科教育治理是政府、高校、社會力量、產業界及國際層面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複雜過程,涉及人才培養的各個要素、階段和環節。達成新工科教育治理目標,必須通過全面開放的組織形態,努力構建新工科教育治理共同體,形成多元治理主體間相對穩定的群體關係模式,持續優化教育治理內外部諸般關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觀背景下,新工科教育治理成為一項重要的全球治理課題。因此,構建協同歷史與當代、國際與國內的新工科教育治理共同體,是推進新工科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作者:劉坤 陳通,分別系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本文系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建設的若干基本問題研究」〔GK-194〕階段性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公布612個「新工科」,探索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
    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並連續下發通知,來探索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
  • 構建兒童創造教育的「情境驅動模式」
    構建兒童創造教育的「情境驅動模式」 2017年07月20日 08:4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燦明 字號 內容摘要:回顧創造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概括出三種基本模式
  • 「新工科」緣何成雙料新寵?
    以往一部分人探索基礎規律、一部人解決現實產業問題的科教模式已不適用。這個問題反映到高等教育上,就是進入到理工融合新階段。 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新工科也是現階段的必然選擇。21世紀以來,尤其是近些年來,國家發展速度前所未有,迫切需要產業鏈、創新鏈實現雙鏈聯動,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社會的需求同樣在高等教育領域有所體現,中國製造邁向高端勢在必行。
  • 「RoboMaster模式」撬動國內工科教育新生態
    針對不同技術考察點開設的賽事矩陣成了RoboMaster教育體系的重要載體,其中包含機甲大師賽、機甲大師單項賽與ICRA人工智慧挑戰賽這三項主體賽事,為整個教育體系提供最重要的運營、技術、人才支撐,吸引全球頂尖青年工程師和科研機構參與競賽和學術研討。五年來,RoboMaster賽事所承載的教育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開始得到越來越多海內外組織的認可,系列賽事開始步向境外。
  • 卓越大學聯盟發布新工科教育質量宣言
    本報天津12月2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胡春豔 通訊員 劉曉豔)這個周末,天津大學召開了「深化新工科建設座談會暨卓越大學聯盟高校新工科教育研討會」,探討如何實現新工科建設向更深入的2.0版跨越。
  • 「新工科」: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命題
    2017年以來,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新工科建設研討會等專題學術會議相繼就工科教育改革問題深入探討,會議形成了「復旦共識」和「天大行動」,教育主管部門相繼發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於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等政策措施進行推動,成為新階段工科教育改革的理論方向與行動指引。
  • 開展情境教育前沿研究 促進情境教育創新發展
    來自江蘇、北京、上海、天津、甘肅、陝西、山東、江西等省市的百餘名專家學者、一線教師以及南通大學情境教育研究會負責人參加了研討會,共同緬懷李吉林老師,開展情境教育的前沿探索,傳承和發展情境教育思想。在「跨界對話:情境教育的前沿探索」研討單元,南通大學情境教育研究院院長王燦明教授深情回憶了李吉林老師生前親自策劃和具體指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情境教育與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實驗與研究」、成功構建兒童創造教育的情境驅動模式的過程,這一模式已在全國情境教育實驗區得到推廣並輻射到全國27個省市。
  • 情境教育 中國的,世界的
    編者按李吉林是在中國大地上創造情境教育理論體系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實踐家,情境教育的生動經驗和思想追求,是中國教育界對當代人類教育共同面臨的困惑和危機的一種積極回應,對世界基礎教育改革做出了貢獻。
  • 【校報特稿】面向後疫情時代的新工科教育改革與創新
    新工科教育的國際坐標  通過系統梳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最新動態可以發現,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發展與中國的新工科教育是同頻共振的。面向21世紀的重大挑戰,美國各高校推出教育改革計劃,重新思考教育方法,提倡開放辦學,超越對學科知識的學習,進行全人培養。
  • 李澤湘: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使命
    我們需要把新工科教育的來龍去脈、與傳統工科教育的關係, 以及世界上都有哪些好的探索和實踐理清楚。發展新工科教育的天時、地理、人和都有哪些?在此基礎上, 如何進行頂層設計和配置合理的資源, 使得新工科教育探索不至於半途而廢?新工科教育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需要設立一些教育實驗平臺, 小範圍試錯和迭代。總結經驗,再逐步推廣。就像當年小崗村農村經濟改革和深圳市場經濟改革一樣。
  • 中國高科集團在線「雲實訓」 助力新工科教育「停課不停學」
    中國高科集團積極響應教育部對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學的號召,開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在線教育「企業賦能雲實訓」之路,與武漢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和齊魯工業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和重點院校聯合開展旨在培養新工科人才、提升學生工程技能的企業賦能實訓,取得階段性佳績。
  • 北京大學召開工程教育戰略研討會 探索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劉建波、黃克服、王汝燁、段慧玲分別作「元培學院的理念和發展」「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新嘗試」「Harvey Mudd College的工程教育」和「工學院工程教育現狀」的主題報告。,優先提出「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培養」的本科教育16字方針。
  • 探索疫情防控情境下 網絡平臺治理新格局
    本報天津訊(劉菲菲)日前,以「網絡組織演化與平臺治理」為主題的第三屆(2020)網絡平臺治理論壇暨第五屆網絡治理青年論壇在津舉行。此次論壇突出在疫情防控與社會經濟恢復發展情境下,對中國網絡平臺治理的特徵與成效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同時發布了《中國網絡平臺治理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為網絡平臺治理提供新思路,進一步促進我國網絡平臺治理水平提升。
  • 中國高等工程教育論壇新工科專業建設與發展分論壇舉辦
    本站訊(通訊員 賈盼 張珊 劉坤)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精神,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日前,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高等工程教育論壇在長沙開幕,論壇主題為「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國之重器新徵程」。
  • 亮點速遞| AI時代的機器人技術與新工科教育
    11月28日下午,在濟南高新區齊魯軟體園大廈四樓報告廳舉辦了「AI時代的機器人技術與新工科教育論壇」,本次論壇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和山東省自動化學會主辦,山東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濟南工業軟體與智能系統研究院、CODESYS軟體系統(北京)有限公司承辦,專家們深入討論了「人工智慧、信息技術與多學科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新工科專業建設的創新與實踐」、「未來工程教育的創新發展及人才培養
  • 「新工科·新教育·新生態」高峰論壇舉行
    「新工科·新教育·新生態」高峰論壇日前在貴陽舉行,本次論壇圍繞新工科專業建設與學科發展,產教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工程教育認證與新工科專業建設,在線實驗資源建設與實踐教學創新應用等主題,組織了專題報告、分領域交流對接和研討以及最新教育實踐前沿成果展示等,以促進校企人才培養在政、產、學
  • 聚焦2019年新工科,全國6所高校新工科建設現狀
    2018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認定612個項目為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入實施階段。一年多時間過去了,2019年各高校新工科建設處於什麼一個狀態呢?
  • 西安航空學院科研項目獲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央廣網西安12月4日消息(記者舒隆煥 通訊員楊少斌 齊剛)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23號)。經專家綜合評議及公示,認定845個項目為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 「新工科」新在哪兒
    「新工科」起源於2017年2月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達成了「『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隨後,「天大行動」進一步明確了這一建設方向,而到了形成「北京指南」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上,《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通過,自此「新工科」進入公眾視野,
  • 新工科,打造培養「大國工匠」搖籃
    教材建設、教師素質、體系融合、基地建設,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中國工科教育前景很廣闊。我們要努力提高工科教育的質量,打造好培養『大國工匠』的搖籃。」林忠欽:自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以來,我們也在思考:到2025年,中國製造將是何種模式?又需要怎樣的工程人才?在我看來,高等工程教育在兩方面一直發生變化:一是理論和實踐的主導性變化。二是專業的寬泛和細分變化。1949年以前,我國以學習歐美為主,專業劃分較寬泛。1949年以後,我們開始學習蘇聯模式,專業也開始細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