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自己的生活有意思,就得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與自己的昨天相比,只要比自己昨天有進步,有改進,有提高,有所獲那就實現了最好的自己。
1 發現了一種激發兒童興趣的辦法---拍攝講故事的視頻
孫女第一天要在她奶奶的陪同下乘飛機去重慶找她的媽媽了,她的媽媽在重慶上班,預計這一走要離開一個月的時間,我與孫女見面就十分困難了。我是一俗人,俗人就有俗人的一般情感,我得想法讓孫女給我留下值得記憶的東西,於是,我對孫女說:「你講故事,我給你拍成視頻好不好?」
孫女拿著個小本子,一本正經地講了起來,雖然是胡編亂造,但很連貫,講起來有眼神、面部表情,另加手舞足蹈,大概拍了一分多鐘,她就沒詞了,然後,我打開視頻,我們兩個人看效果,孫女看著自己的表演,十分滿意地微笑了,看完後,她說:「爺爺,再給我拍個把,我再講個新的。」
「好!」為了取得很好的拍攝效果,我一屁股坐在地板上,她站著講,這次講故事加上了舞蹈動作,拍完後,她看我點評,當然我只說她表現好的方面,我點評道:「普通話很標準,聲音好聽,動作自然,眼神很動人,故事很生動……」
我點評完之後,她又哀求我:「爺爺,再給我拍一個吧!」就這樣,我連續給她拍了八個視頻,內容都是講故事。
孫女不喜歡與陌生的同齡小朋友玩,但在家裡講起故事來一點不含糊,她能把在電視裡看到的熊大熊二的故事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很好地結合起來,通過她的想像編造出很多稀奇古怪,不符合邏輯的故事來。她之所以喜歡,那是因為他喜歡自我欣賞,她拿著手機,一個個打開讓她的奶奶看,讓她的爸爸看,希望得到一聲讚揚和好評。這是她的內心需求,因為滿足了她的這些需求,所以,她很喜歡拍這種講故事的視頻。
這種形式也提高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和創造了。我想:很多兒童的教育方式不是從書本中學來的,而是從生活的實踐中偶然產生的。
2 有一種感受-----在外千日好,不如在家一日閒
第二天,老伴一下飛機就給我發來了微信,說已經下飛機了。我那顆懸著的心才落了地。這是老伴第一次坐飛機,她作為一個農民怎麼也想不到這一輩子能坐上飛機呀!記得在幾十年前,老伴總對我嘮叨:「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蓋上一排房子呀?」她夢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兒子把她帶到了省城,住上了樓房;現在兒媳又讓她坐上了飛機,一切對她來說像是在做夢,但這又的確是現實。作為父母可以無能,但人老了之後,如果孩子有點出息,至少我們不受罪;但是,若子女教育不好,老了之後,照樣不舒心,這不僅僅是物質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
晚上,老伴又給我發來了微信,說,雞蛋每斤11元,白菜每斤2.5元,說沒買多少菜,兩小塑膠袋花了將近200元。我看到這個微信就想:還是我們商河縣好呀!在咱們這裡雞蛋每斤5元多點,白菜7、8毛一斤。只要高收入的地方,必然會有高消費,到北上廣物價會更高。這樣比較一下,在商河生活這簡直太容易了!知足常樂,先從物價上就讓我們很好地樂一把!
3 學到一種思想和一種方法
打開山東教師教育網,觀看《當一個好老師》的講座,演講者是李鎮西老師,他的報告十分吸引人,因為他來自教學第一線,也是一位高中教師,他的思想讓人眼前一亮。
他說:「衡量一位教師是不是好老師,關鍵是看他在後進生的轉化方面,因為好學生不是教出來的,因為他們的優越的家庭教育背景和超強的智力,在什麼學校都能成才;後進生的轉化是最值得研究的課題。我與其他教師的唯一不同就在於:我把我的教學實踐下了下來,而其他教師沒有這樣做,但他們的敬業精神、愛心和耐心一點也不比我差。」
他說:「教師是需要智慧的」。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他班有個叫萬通的學生,上課不但不學習還擾亂課堂秩序,說話,打老師話把,打鬧。他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問他為什麼這樣,學生說什麼都聽不懂,老師問他喜歡幹什麼,學生說喜歡玩電腦和看武俠小說,李老師說,玩電腦在課堂上不允許,你以後看《烈火金剛》把,但必須抄,而且每天都要把抄寫的腳給我,上其他課你也這樣什麼都不用學了,這樣,課堂上就安靜多了。後來,這個學生慢慢開始學習了,其他老師也對他降低了標準和要求,再後來,這個學生就當兵了。這就是李老師的智慧。
不倒翁 2019,11,3
(本文原創,若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