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一個讓柯橋臉紅的日子。當天,《柯橋日報》以兩個整版曝光了全區181條「黑河、臭河、垃圾河」,相關「河長」及聯繫電話被一一公布。
直面家醜,打響硬仗,柯橋區治汙水已然吹響攻堅號角。今年開年後,一場由區、鎮(街)、村三級約5000名幹部群眾參加的動員大會,明確治水工作的路線圖與時間表。為督促進程,柯橋區行政中心9樓「治水」作戰室,所涉「三河」的15個鎮(街道、開發區)整治進度表即將上牆。
截至昨日,全區已清理「三河」95公裡,清理垃圾1萬餘噸,清淤約3萬立方米。
尋找最髒河
「多虧群眾舉報,及時發現問題。」昨日下午,錢清鎮人大副主席夏妙榮趕至鬥門頭河,果然發現河水變得異常黑。河邊田野,一股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汙水,源源不斷流進鬥門頭河。幾分鐘後,錢清環保所監察人員、柯橋區排水公司工作人員相繼趕到現場,展開調查。
水鄉柯橋,水域面積達60多平方公裡,到底有多少「黑河、臭河、垃圾河」,這份醜陋的家底是藏起來,還是徹底摸清,考驗著政府治水的決心。4月,一場「尋找最髒河道」活動,把治水工作推向全民視野。
「曾經,柯橋因水而興,今天卻因水而憂。這是一筆不得不償還的生態欠帳。治水,民心所向。」柯橋區委副書記馬芳妹說,揭醜、曝光是自我警示,自加壓力,治水打的是場硬仗。
全民參與的治水聲勢,像巨大的磁場,將官方和民間的治水訴求實現統一。
「開始確實有顧慮,報多了丟臉,還擔心完不成整治任務。」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鎮黨委書記坦言,「現在就怕漏報,或者新問題沒發現。」就在上周,這位黨委書記因說不上群眾發現的「黑河」名,在區「三河」推進會上被點名批評。
從最初43條到現在的181條,全區「三河」摸排數據仍在更新。截至昨日,「尋找最髒河道」活動已收到群眾「提名」17條河道。
讓河水流動
650米長、60餘米寬的柯橋街道雙梅村河,整個兒底朝天,近兩米深的淤泥,散發著腥臭味。泥漿泵清淤機開足馬力,估計半個月後,雙梅村河將重現清流。而在幾年前,雙梅村河也清過淤。
如何走出治而返汙的怪圈?治水打的不僅是投入仗,更是一場智慧仗。柯橋區在探索中找尋辦法。
「清淤只是整治的第一步,讓水體『活』起來,實現流水不腐,這是讓河水長清的一個關鍵點。」柯橋區水利水電局副局長徐世紅說。
對於河網密布的柯橋來說,有一個先天「致命傷」——水流不暢。「一到多晴少雨的旱季,沿海閘門一關,全城29平方公裡範圍內的河道成了一汪死水。」為此,柯橋區投入上億元分期建設主城區活水工程,通過引水、翻水,營造落差,實現河水流動。
今年5月底前,活水工程二期將竣工,屆時,柯橋主城區15平方公裡內的河道將復「活」,包括雙梅村河在內,有望告別積淤頑疾。
治水,疏堵結合。活水工程重在疏,那麼,堵住汙染源頭則治本。結合「三河」整治,工業汙水治理、生活汙水治理、農業汙水治理等工作齊頭並進。據介紹,今年,全區治水投資將達109億餘元。
治河不分家
「幾年前,村民還在這裡養魚,現在,連蝌蚪的影兒都見不著了,好好的河被糟蹋成這樣。」4月9日下午2時許,站在船頭,錢清鎮清風村71歲的村民朱仁興一邊清理著沙湖江裡的水草,一邊痛惜地說。
3月25日以來,錢清鎮清風村成立義務清理隊,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全面清理「垃圾河」——沙湖江。截至昨日,光是水草就打撈上岸1000多噸。
對於沙湖江,潘文根的心裡有種說不出的痛。這條與多個村交界的河流,與清風村內的河道相通。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沙湖江被水草侵佔。久而久之,河水變黑髮臭,直接導致村裡河道受汙染。
「河網是一體的,河岸是相連的,治河不分家。不管與誰交界,該治的還得治。」村民代表大會上,清風村主任潘文龍的話感召了村民。包括村民朱仁興在內,紛紛主動加入清理隊。
在柯橋區,隨著「三河」整治工作的推進,村建義務護河隊、環境監督員等隊伍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全民積極參與治河護河的氛圍日益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