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清明節習俗 閩南清明有什麼風俗習慣?

2020-12-17 閩南網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閩南清明節習俗:

  清明──從節令的氣候特徵看。清,指草木回青;明,指萬物萌發。在這種節令氛圍裡,泉人首次辦「嫩餅萊」──紅蘿蔔絲、綠豆芽、荷仁豆絲、豆腐條炒蒜,糖炒滸苔,花生末等的合萊。嫩餅,又叫薄餅,實際上就是春餅。

  在泉州方言中,「春」與「剩」音相諧,是個吉祥的字眼。吃春餅,表示「年年有剩餘」。這種合萊,正是唐宋詩所說的:「青蒿黃韭簇春盤」。這恐怕是唐宋飲食文化的遺風。

  在泉州鄉下農家,應節的食品是包「清明果」。清明果有兩種:一是糯米粉皮,麥餡。一是地瓜乾粉皮,豆沙餡。為滿足春季農作物收成嘗新的欲求,「城肥」(人糞尿)是包給鄉下農家的。「城肥」主稱立約的農戶為「相知」。到了清明節前,「相知」會挑清明果送給「城肥」主。泉俗戲稱為「炮彈攻入城」。禮尚往來,「城肥」主還以「米粉絲」,泉俗為「盾牌弄出去」。

清明祭祀與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怯,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閩南僑鄉對於清明節十分重視,旅居海外僑胞,對家鄉的清明,七月半和年兜(除夕)這三個重要節日必須匯寄家費,以資備辦節日所需開支。在家中備辦豐盛的五味筵碗孝敬廳中祖先神位、厝主和地基主等,而菜餚之中,必備有「潤餅菜」所需的各種配料。孝敬祖先於中午在自家廳中進行,照例焚香點燭,燒金放炮,祭祀禮畢,撤去菜餚,一家人共同進餐,而主要的食譜是「潤餅菜」,把各種菜餚一齊倒入鍋中拌和加熱,然後攤開薄餅,抹上辣醬及加入滸苔、花生末及菜餚,然後人手一卷,雙手捧起,細嚼慢咽,別有風味。

  吃完「潤餅菜」,一家人除老病及嬰孩外,都一齊參加掃墓,各家各戶,都準備了果合、香、金紙、燭、鞭炮和一大疊五色紙錢,此外是朱漆紅顏料。原來所用朱漆,因原料難取,現均用紅色漆代用,同時帶了毛筆,一家人浩浩蕩蕩,往墳地土進發。

  到了墓地,先用鋤頭把墓地周圍雜草鋤淨,清理墓埕。於是一家人分別動手,有人用紅筆把墓牌石上的祖宗名號描紅,有的焚香點燭,擺上果合,而小孩最喜歡在墓上獻紙錢。所謂紙錢,是用薄的色油光紙裁成寬約四寸,長約六寸的紙頁,然後用波紋狀的鋼鏨在中間鏨出三四行波紋狀的曲線,小孩一張張往墓上壓,五色斑斕的紙錢,使人遠遠看去宛如盛開的花朵,使平時荒涼的墳山,突然紅綠紛披,平添一片豔麗景象。

  獻紙事畢,兒孫們便在祖先墓前跪拜行禮,既盡子孫孝道,也祈求祖先保庇今後平安如意。

  僑鄉深滬清明節有哭墓之俗,婦女們衣著素潔,伏在墳頭邊哭邊訴,悽楚動人,甚至有一定的節奏及和諧的音調,是特色獨具的風俗。

  獻紙、跪拜及哭墓諸事既畢,即燒金紙和燃放鞭炮,熱烈的鞭炮聲響徹整個墳山,掃墓的人群踏著暮色,一群群一陣陣回家而來。

  雖說清明節期間是十日前八日後,但一般都爭取在當日掃墓,即使在外地者也儘量趕回家鄉來掃墓。而城鎮中,因近來清明節不放假,所以只得在清明節的期間於星期日才去掃墓。

相關焦點

  • 閩南清明節習俗
    原標題:閩南清明節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那麼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
  • 最閩南 清明習俗
    每當到了清明節,就宣告寒冬已經過去,風和日麗、桃紅柳綠、鶯飛草長、生機盎然的春天來到了人間。   說起清明,人們很自然就會想起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清明時節的節令特點:一是雨水多;二是人的主要活動,即上墳掃墓,哀思親人。
  •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時間:2020-04-04 18: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 【閩南四句】每年清明你吃「潤餅菜」嗎?
    閩南四句:  清明節,清明兜,  無閒叱吒亂糟糟;  煮五味,辦炊操,  菜蔬發落幾落甌。  潤餅皮,買來包,  未孝囝仔先來偷;  掃墓埕,清水溝,  緬懷祖先排頭摳!  閩南四句:  清明風俗看海沿,  特別深滬尚堅持。  親人哭墓毋轉移,  山頂掃墓獻紙錢。  厝內潤餅包滸苔,  一桌五味臊菜魚。  孝敬祖先無躊躇,  已經延續數百年!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
  •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50字簡短介紹 10個清明祭掃風俗習慣
    2020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 泉州清明節要吃什麼食物 閩南清明美食做法(圖)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閩南人會備辦葷食、潤餅菜、金紙、香燭等祭品,敬奉祖先。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麥餡粿等清明小吃在平時也能吃到。日前,他向記者介紹了這幾種美食的做法。
  •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 這一天是我國傳統而盛大的春祭節日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這一天是我國傳統而盛大的春祭節日,同時也是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翻看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古詩詞,我們總可以看到關於清明的不少美麗詞賦,而透過詩句我們也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有關清明節的一些風俗習慣。
  • 清明節吃清明粿,閩南的風俗
    清明粿是一種在清明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清明草是清明粿的主要原材之一。清明粿的做法多樣,閩南這邊的清明粿是清明草(也就是鼠麴草),跟糯米粉揉成粉團,綿軟的粉團在手裡不斷捏揉,隱隱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清香。揉好的粉團,取一小塊往裡面加入餡料,餡料可根據自己口味的喜好來添加可甜可鹹。
  • 泉州清明節要吃什麼食物 閩南清明潤餅菜麥餡粿做法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閩南人會備辦葷食、潤餅菜、金紙、香燭等祭品,敬奉祖先。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麥餡粿等清明小吃在平時也能吃到。日前,他向記者介紹了這幾種美食的做法。
  • 清明節吃什麼?清明節傳統飲食習俗匯總
    清明節吃什麼?清明節傳統飲食習俗匯總時間:2020-04-03 23:2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吃什麼?清明節傳統飲食習俗匯總 4月4日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由來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 盤點泉州冬至有哪些習俗 閩南人吃湯圓拜床母趣多多
    泉州人過冬至有什麼講究 今日泉州網12月22日訊 2015年12月22日12時48分,將迎來冬至節氣。巧合的是,2014年的今天也是冬至。在閩南地區,泉州人把冬至稱為「冬節」,意味著過了冬至就快過年了,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每到這一天,不少地區的民眾都要搓冬至丸子,並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祖行動。那麼,你知道閩南冬至有哪些習俗嗎?
  • 清明節習俗風俗 清明節掃墓祭掃祭拜的禁忌與忌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一度清明時,祭祀和踏青,是許多人清明時期都會做的兩件事,但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可遠遠不止這些。在江西,除了掃墓和祭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俗,你還記得多少?另外,清明節掃墓時有很多禁忌和忌諱,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小編就給你漲漲知識。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清明節的習俗(二):踏青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於順應時令節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積極主動地迎合時氣,以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 2018年4月5日4時13分清明節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闢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闢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 清明節的由來及清明節來歷及意義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一覽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 清明節的由來及清明節來歷意義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大盤點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上海清明節習俗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鬱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味依舊是城市裡找尋不到的。
  •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祭祖有什麼講究 清明詩歌賞析
    後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掃墓祭祖掃墓,原是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或前三天)的習俗,至唐代逐漸合併於清明,成為清明節的重要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 清明節!清明美食多種多樣,你家鄉又有哪些美食呢?
    這個可以說是在清明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了,它又叫做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一種糕點,使其和米粉相互的融合在一塊,包上餡料,用蘆葉墊在底下蒸熟,口感也是有一種春天的氣息,非常美好。2、艾粄。在我國的南北各地在清明節這一天有吃饊子的習俗,它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在古代的時候也叫「寒具」。在寒食節這天禁火寒食的這種習俗已經在大部分的地區不流行了,但是對於這個節日裡的饊子這種食物卻是非常受到大家的喜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