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點燃學習的火種。
但要使之成為讓自己快樂的愛好或一技之長,需要一定的堅持,才能將這份激情延續下去。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興趣班,幾乎人人必報。有的孩子還報了好幾個,這也催生出了不少問題,讓孩子和家長自己都困惑。
最典型的就是孩子報班多,但堅持的不多。
上興趣班到了瓶頸期,孩子一說不喜歡了,到底該不該放棄,家長也不知道怎麼權衡。
當很多家長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可能都特別渴望有一個聲音能直接告訴他們一個答案,省得左右為難。所以,今天小U老師就來跟大家探討一下「興趣班」這個話題。
01
首先,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根源,從如何選擇興趣班說起。
選擇什麼樣的興趣班,選擇幾個興趣班,這些問題也都困擾著很多家長,小U老師在這幫大家總結了以下幾點,供爸爸媽媽們參考。
►第一點:明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給孩子報興趣班前,要先了解孩子的興趣和他內心的喜好。孩子內心的喜歡和他自身的天賦息息相關,每一個生命都具有靈性和與生俱來的稟賦,關鍵在於怎樣去訓練和開發。
►第二點:要考慮孩子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
如安靜內向的孩子坐得住、善於觀察和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可以考慮圍棋、科學實驗等興趣;外向活潑、話多的孩子,可以考慮語言、禮儀、表演等興趣班。
►第三點:寧缺毋濫,勿報多個興趣班。
興趣班報的越多,孩子的壓力就越大,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專注很關鍵,建議給孩子精選1-2個並堅持即可。
02
如果已經選擇了興趣班,但是孩子上了沒多久就不肯去了,建議家長從以下2個方面去跟孩子溝通後,再進一步決定,到底該不該停掉孩子的興趣班。
►辨認「不喜歡」背後真正的原因
孩子有時候他們說的不願意,不喜歡,不是真的不喜歡。 他們很可能是不喜歡這個老師的說話方式,或是不喜歡在這個集體裡沒有被重視,或者可能只是暫時累了,想偶爾偷個懶等等。
但只要他們不願意,就都習慣用「不喜歡」這個萬能的擋箭牌。 家長要做的,是仔細確認孩子「不喜歡」背後真正的原因。 可以跟孩子好好聊聊,深挖一下孩子不喜歡的原因。
陪著孩子多上幾次課,觀察一下孩子在課上的狀態,跟任教老師聊一聊,再去衡量,孩子是不是真的不喜歡了。
►引導孩子堅持,而不是「逼」 孩子
如果只是暫時性的倦怠,或是因為環境、老師、同學等其它原因而對興趣班有所排斥,這樣的情況是可以通過引導和幫助孩子度過倦怠期來解決的。
但一定要注意,要引導,而不是硬逼。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關鍵時候,還是要逼孩子一把,當年郎朗不就是因為他爸逼他,他才成為享譽世界的鋼琴家嗎?
事實上,當年的朗爸不是粗暴的逼迫,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激發郎朗學琴的熱情。
郎朗1多歲時,郎爸發現他的音樂天賦帶他學琴,讓他從特長上建立自信;
郎朗在音樂方面的吸收能力很強,一位老師無法滿足他的學習需求,朗爸就扮成清潔工到別的班上偷師,滿足他的求知慾;
一些權威的老師否認朗朗的能力,朗爸卻不斷肯定他,自費參加國際賽並獲一等獎,讓他得到世界認可。
當郎朗遇到倦怠期,叛逆幾個月不碰琴時,朗爸沒有逼他,而是讓他審視對鋼琴是否真愛。
最終,郎朗自己手癢,瞞著爸爸偷偷彈琴,再次燃起了對鋼琴的熱愛。
當孩子遇到倦怠期、瓶頸期,給孩子一點時間,讓孩子請一兩次假,放飛一下自己。留出空白想清楚這個興趣是不是自己的真愛,是否應該堅持。
還可以帶孩子也看看與這項興趣有關的演出、比賽、作品、被應用到的領域。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到這項興趣的魅力,讓孩子感受到更多,或許可以重新喚起孩子的激情。
堅持一個興趣,不僅僅只是學習一個技能,其中需要孩子付出的努力、堅持,與他人的協作、配合,也是在鍛鍊孩子的逆商、情商,是在幫助我們塑造一個心理更加堅韌、陽光的孩子。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堅持不懈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找到孩子熱愛的那個興趣,鼓勵他們堅持下去吧。為的不僅僅是讓他們能有一技之長,一個長大後可以稱道的樂趣,這還是一段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豐滿、堅韌的路途。
耐心堅毅之樹,終將結出黃金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