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種人佛在世也不度,不是不度是沒法度,看一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2020-12-24 心念淨土

有4種人佛在世也不度,不是不度是沒法度,看一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我們知道佛是普度眾生的,利益眾生是佛菩薩存在的理由。但是卻有兩種情形,一是佛度有緣人,二是佛不度無緣之人。怎麼會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這裡面肯定有原因。其實是佛陀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49年,佛弟子整理記錄的佛經。我們雖沒生在佛在世時,是種遺憾,但是有幸看到佛經,也是有莫大的緣分和福報。沒有福報的人,今生是很難遇到佛法的。

有4種人佛在世也不度,不是不度是沒法度,看一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一、不孝父母不敬師長

菩薩修德、積德,迷惑的人敗德、喪德,從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他的德都流失得乾乾淨淨,沒有了,過去現在所修的全保不住。怎麼知道他保不住?你細心觀察他,貪瞋痴慢疑這五個根本煩惱他統統具足,就是地獄的五條根,不孝父母的人具足,不敬老師的人具足,所以世出世法裡頭他都不會有成就。孝養父母和奉事師長,是敬業三福的第一福,是學佛修行的大根大本,也是大福田。一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根本都沒有了。他會信佛,他會依教奉行嗎。「百善孝為先」,這個善都沒有了,能得渡嗎。

二、不信因果

這種人根本不相信人們常說的「報應」,自然也就不相信因果報應。自然也不會敬畏因果,做人做事往往不計後果,甚至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也許做人的基本五戒全都犯了,殺生拿動物來吃,他認為動物天生就是拿來吃的。他不知道殺生現世就得短命報,殺生的果報有十個方面:一冤家轉多,二見者不喜,三有情驚怖,四恆受苦惱,五常思殺業,六夢見憂苦,七臨終悔恨,八壽命短促,九心識愚昧,十死墮地獄,出地獄生到畜生道還債。也可能會犯邪淫,「萬惡淫為首」。但這種人會認為男歡女愛再正常不過,沒有羞恥之心,邪淫最折損人的福報,命裡該有的財富、健康等也會喪失。

有可能偷盜,拿別人的東西當自己的,認為別人欠他的。這種人往往口不擇言,說人是非、惡語傷人、挑撥離間、造謠生事欺騙他人。殊不知很多福報都是從這張嘴上說掉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也可能飲酒無度,做下「酒後亂性」的事。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這種人還會嗔恨,貪得無厭和愚痴。總之五戒十善有可能全都犯了,因為他不信因果報應嘛。這些都是死後入三惡道「畜生、惡果、地獄」的因,「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為因果都不信了,這世上也沒有什麼可信的了。也許等到真的到了三惡道,他才醒悟,明白因果的道理,但是到了三惡道很難聞到佛法,所以無法得度。

三、誹謗三寶

誹謗三寶,三寶即佛法僧。說出家人的壞話,尤其是誹謗佛法,讓很多人不相信佛法,這是斷人慧命。因為不能相信佛法,就不能修行,從而不能解脫六道輪迴之苦,無法成佛。尤其是誹謗念佛法門,因為念佛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具足信願念阿彌陀佛,就可往生西方淨土,做不退轉菩薩,一生成佛。所以會耽誤很多人解脫成佛,比殺生的罪都重。一個人被殺了,還可以投胎再生。但是慧命斷了,不知道再等到哪一世才能遇到佛法,才能解脫。所以誹謗三寶的人,本身都不信佛法,還加以誹謗,佛在世也不度,不是不度是沒法度。毀謗三寶,死後要墮地獄,出地獄就做畜生,都不知要做多少生的畜生,然後再做人;做人就貧窮、下賤、盲聾喑啞,這是毀謗三寶的罪報。所以不信佛可以,不要誹謗三寶說三寶是非,管好自己就行,不要平白無故給自己添罪。

四、偷盜三寶物

有一則新聞就是竟然有人偷盜寺廟福德箱的錢,最重的罪報是偷三寶物,盜取佛家道場的東西,無論一針一線、一草一木,結罪就很麻煩。佛說得很明白:「比丘破戒我能救,偷三寶物不能救。」不但一尊佛救不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聯手來救都救不了。因為三寶物是常住物,通盡虛空、遍法界,所以稱為十方常住。

有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弘法的時候,有一個老太太跟佛在同一個城市住了幾十年,她不信佛。佛陀就為了啟發大眾,沒有緣的人很難度,就到那個老太太那裡去。老太太看到佛走過來,馬上就轉過背去。佛陀以神通在她背後又顯一個身。她又轉到前面來,然後佛陀兩邊都顯身,四面都顯身,她四面都轉轉轉,沒辦法了,乾脆把眼睛閉起來,就不接受佛陀教化。

有4種人佛在世也不度,不是不度是沒法度,看了這一個故事你就知道了,你就明白了什麼是無緣,當然這裡的無緣是暫時的。等到累世累劫,善根和福德多了,自然就開始相信佛法了,就是得度之時。所以一定不要偷盜三寶物,從現在開始就回心轉意,好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以上這些罪業,只有念佛懺悔才能消惡業,只要回心轉意。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可滅80億劫生死重罪。要常常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還有《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另外印光大師說多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樣的人與佛無緣?
    佛教裡常說,佛菩薩慈悲為懷、普度眾生,那為什麼還會有「佛不度無緣之人」這種說法呢?佛菩薩是已經開悟的覺者,難道還會有分別之心嗎?什麼樣的人是與佛無緣的呢?本篇文章,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佛門裡有一句話,叫「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就是說天上下雨可以潤澤萬物,但是沒有根的草註定得不到灌溉;佛法雖然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報,但是與佛無緣的人,他註定得不到佛法的受益。
  • 春風不度玉門關,有家不可歸的感受你可懂?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代有很多詩人會寫《涼州詞》。有時候就是在涼州寫的,有時候則未必。因為《涼州詞》並不是詩的題目,而是樂曲的名字。在這個樂曲下,不同人會填上不同的歌詞。當然,大概這首曲子本身就雄赳赳氣昂昂,有種軍旅氣質,所以歌詞也往往與邊塞生活、戰爭場景有關。
  • 有4種人佛在世也沒法渡,不是佛不渡,有兩個故事結果截然相反
    有4種人佛在世也沒法渡,不是佛不渡,有兩個故事結果截然相反。有兩句話,「佛渡有緣人」和「佛不渡無緣之人」。怎麼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呢,不是佛的問題,而是眾生的問題。按佛說的去做去修行,就是依教奉行,這就是佛渡有緣人。
  • 春風不度玉門關 | 看雲吟誦教學經典案例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遠上」的意思究竟是從下遊往上看,還是從上遊往下看?看雲以為,「上」字含有努力奔赴的意思,且徵夫登城,深情眺望的只該是黃河迤邐而去的方向。那是家園的方向,是楊柳春風所在的方向。那麼,「黃河遠上白雲間」的視覺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
  • 為何春風過不度玉門關?那些藏在詩歌裡的小百科,你知道嗎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31cm或264cm,約等於2.3m或2.6m)。5、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於一種樂器。6、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
  • 春風不度玉門關,不!這裡怎一個美字了得
    春風不度玉門關,不!這裡怎一個美字了得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如今玉門關本以為西域的美玉經此進入中原,現在此地已經成為一個風景名勝,很多人以為玉門關遠在塞外,是荒涼貧瘠之地,那都是沒有去過的人根據書上了解到的!兩千年前的漢武帝,派霍去病經略河西走廊,大敗匈奴的時候這個地方還是水草豐茂,馬牛羊上百萬頭,現如今千年過去,道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此地人煙稀少,再也沒有了但年絲綢之路的繁華!
  • 佛,有三不渡(一定要看)
    》點擊二維碼識別《《佛問答》優質佛學內容請看這裡!
  • 玉門關在哪裡,為什麼春風不度玉門關?
    城堡平面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總面積630多平方米。現存城牆高9.7米,上寬約3米,牆基最寬處5米。也有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玉門關是在小方盤城西150米處的長城線上。也就是說玉門關的具體地點到底在哪裡,可能還有待進一步確認。不過,要在荒漠戈壁上找到確鑿的證據,卻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有分歧,但畢竟相隔並不太遠,暫且認為是在小方盤城遺址也是可以的。
  • 為何「春風不度玉門關」,它和玉門關「有仇」嗎?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王之渙的一首詩,我們早就耳熟能詳,熟記於心了,把它稍微改動一下,中間缺一字,就可以變成一首詞: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涼州詞》當中,最著名的一句莫過於「春風不度玉門關」,那麼,在氣象上,這又該如何解釋呢?首先,這裡的春風指的絕對不是春天的風,而是夏季風。其次,這裡的玉門關指的是甘肅省敦煌縣境內的一處重鎮。
  • 春風不度玉門關,古人如此的讚揚,到底有多少的奧秘呢?
    後兩句提到的春風不度玉門關,大家有沒有想過玉門關在哪裡,他又有怎樣的故事呢?其實玉門關的故址在現如今我們甘肅省敦煌西北地區的小方盤城。它始建於漢武帝時期,為的是開闢西域的通道,因為當時這條通道一直是西域往我們國家輸送玉石,因此我們這個地方也就隨著它的作用起了玉門關這個名字。
  • 《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句譯文《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比較著名的有王之渙的和王翰的詩作。前者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抒發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悽怨而又悲壯的情感。朗誦者伊凡春天的花,夏天的風一杯清茶,以及你我他傾聽內心深處最真摯的聲音冬天予您溫暖,秋天送走涼意
  • 佛度有緣人,對應著就是無緣,有緣和無緣應該怎麼理解呢
    他不是成菩薩,他是成佛。這樣的人有沒有?有。世世代代都有,現前有沒有?有。你沒看見,你仔細去觀察有。什麼叫根熟?根熟的人是什麼樣子?聽話。聽話就根熟了。佛傳授給你三皈,你皈了沒有?皈了那你就成熟。你沒皈。佛教你皈依佛。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前面講過了,皈依佛就是你要回歸到覺悟。你不是迷惑顛倒麼?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
  •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4],春風不度玉門關[5]。[解析1]這是唐代邊塞詩人王之渙的一篇膾炙人口之作,有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唱的就是這首詩。詩的開始,「黃河遠上白雲間」一句,即把讀者引進一個雄偉壯闊的境界,呈現出波濤滾滾,一瀉千裡的黃河的壯觀景象,與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真有異曲同工之妙。接著下旬「一片孤城萬仞山」具體描繪了涼州這邊塞地方的形勢,在高山峻岭之上,一個孤零零的城堡,突現在讀者眼前。
  • 春風不度玉門關!古代最出名的這首涼州詞,你讀懂了嗎?
    一首詩歌講述著一個故事記錄著一個國家淵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名師領讀古詩詞,讓孩子們讀懂國學精髓愛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今天是名師領讀古詩詞第【5】期節目唐朝時,有位著名的詩人——王之渙,他在遭人誣陷後憤怒辭官,在自駕遊途中面對著奔騰的黃河,作了一首著名的詩,詩題名為《涼州詞》。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到底講了些什麼吧!
  • 佛度有緣人,這3種人與佛有緣,看看有你嗎?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有佛緣的人,才能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解脫苦惱,不過從深一層角度上講,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每個人也都與佛有緣。經云:「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點擊標題下藍字「語文360網」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涼州詞二首·其一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遊)向上(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
  • 佛說:這4種人即便不拜佛,卻佛緣最深,看看其中有你嗎
    佛曰,不可說,佛法精深奧妙無窮,那就有很多人都沒有辦法真正參透,倒是總有那麼幾種人,他們與佛門有著不解之緣,這樣的人被佛門稱有「大智慧之人」佛說這4種人不用拜佛,卻與佛緣最深,你是這樣的人嗎?首先就是心地善良,樂善好施之人,做人要有善德善心,心地善良之人,有利人之心,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忍心看到有落難之人,盡有可能的憑藉一己之力去幫助別人,心地善良的人比較喜歡樂於助人,他們樂善好施,如果說哪裡有什麼大的災難,那肯定是毫不猶豫的捐款,捐物,就比如說今年那些抗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他們不顧個人生命安危,奮鬥在第一線,還有那些不留姓名的陌生人,扔下兩萬塊錢就走了
  • 春風不度玉門關:歷史上的三個玉門關,這春風不度的是哪個?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將徵夫的思鄉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使玉門關成為難以抹去的時代記憶。玉門關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關隘,也是重要的軍事關卡。歷史上玉門關共有3處,分別是西漢玉門關、隋唐玉門關、五代宋初玉門關。
  • 王之渙《涼州詞》:春風不度玉門關,中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劃分
    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唐)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分吹不到的地方,哪裡有可以攀折的楊柳。涼州地理位置位於寧夏賀蘭山以西,屬於非季風區,所以「春風不度玉門關」。
  • 「CFM」新版本:春風不度玉門關,火麒麟新皮膚夢回盛唐!
    小夥伴們大家好呀,我是你們的靈狐姐~經常刷微博的小夥伴都知道,策劃曾在三月份發了一張火麒麟新皮膚的設計圖,得到了很多玩家的稱讚。值得高興的是,這款神秘的新皮膚將會在本周五正式發售,我們來提前欣賞一下它的盛世美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