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歷年新高!大工斬獲特等獎3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22項

2020-09-03 大連理工大學

8月22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教育部海洋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組織聯合主辦,大連理工大學、大連市科技局承辦,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智海平臺、海創平臺協辦的「2020全國海洋智能裝備創新大賽 第九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製作大賽暨2020海洋裝備創新賽」隆重舉行。

此次比賽我校共組織44支隊伍參賽,經過兩天的激烈比拼、嚴格評審,最終大工師生獲得特等獎3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22項,參賽人數和獲獎數量均創歷年新高。

我校獲獎作品名單

高端賽事 精彩紛呈

本屆大賽以「創新引領、逐夢海洋」為主題,為期兩天,以大連為主賽場,邀請到100位業界著名專家擔任評委,共有來自全國60所高校、532支代表隊的3000多名選手參賽,相聚雲端對決。

大賽分為校賽、初賽和決賽三個階段。相較以往,本屆比賽項目保留易於實現網絡評審的「新概念創意設計類」和「設計與製作類」比賽項目,增加「技術難題求解類」、「前沿科技與產業發展挑戰類」比賽項目。

多年來,隨著參賽高校及參賽隊伍數量逐年增多,參賽作品水平不斷提升,大賽已經代表了國內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內大學生創新競賽的最高水平。

在線上賽場,專家評委針對選手提交在網絡平臺上的作品進行提問,選手答辯後,評委們綜合考量,嚴格進行打分。其中技術難題求解組主要回應和解決企業實際難題,來自於企業的評審專家和來自於高校研究所的參賽隊伍,直接在線上面對面交流、進行答辯,如果選手的方案被採納,後續就會進行籤約,讓項目走向實施階段。

學術研討 謀篇未來

在緊張的賽程之餘,大賽的亮點活動之一「2020海洋智能裝備線上論壇(大連)」於22日晚在線上火熱開講。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席專家陳映秋、船舶設計大師——大連船舶集團副總設計師劉文民、大連理工大學船舶工程學院院長張桂勇來到直播間,分別帶來主題為《我國智能船舶技術發展之路》、《漂浮的未來》、《極地海洋裝備與海冰作用研究》的專業報告。

此外,與會業界專家還就「海洋智能裝備的需求、現狀及發展趨勢」、「現代船舶與海洋工程製造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極地海洋工程需求及發展」三大議題展開研討,共謀行業繁榮。

雲端首賽 無懼挑戰

本屆大賽的最大特色和亮點是結合疫情防控需要,全程採取線上形式、雲端對決。賽前所有作品通過網絡報名提交,評審和答辯工作均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這是大賽創辦以來的首次全新嘗試,相較往屆,線上比賽讓項目展現手段更加多元,以網絡為主要傳播媒介,覆蓋範圍更廣,起到了更好的宣傳科普意義。

線上開幕式和閉幕式形式新穎。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秘書長王俊利、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朱泓、大連市科技局副局長蔣行海、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李國安等領導都蒞臨直播間參與了活動。此外,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海洋學會、教育部高等學校海洋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組織、大連市科技局、大連理工大學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及全體大賽選手也共同參與了別具一格的雲端盛事,共襄盛舉。

為確保大賽順利舉行,組委會在前期進行了周密的籌備工作,精選網絡平臺、多次培訓,近200位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以辛勤付出,使大賽獲得圓滿成功,以在線交流的形式實現了船海人的約定,這也體現了船海人不懼挑戰迎難而上的鬥志!

智匯濱城 爭鋒深藍

大連是我國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本屆大賽能夠落戶濱城,與大連的產業特點和學科發展密不可分。大連理工大學能夠承辦本次大賽,正是自身學科優勢和諸多創新成就使然,大工的船舶工程學院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是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學科實力雄厚。學院設有多個國內先進水平實驗室,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十餘項重要獎項,大連船舶重工和渤海船舶重工在學院設有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分中心,三大研究中心先後被批准成立,創新了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實現了校企優勢互補並推動了學科和企業的發展。學院已經成為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進行高層次人才培養、實施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開展高層次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大連理工大學船舶工程學院為適應新世紀現代化造船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海洋工程裝備研發和國防軍工事業等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要,一直注重創新人才培養,夯實理論基礎,強化綜合素質,提高專業基本技能,培養科學技術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選派專業教師擔任導師,負責學生的學業、科研訓練等個性化的指導,學生可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不間斷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同時船舶工程學院借鑑世界先進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創建具有大連理工大學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開展船舶本科「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採用校企聯合培養,著力提升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大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實踐能力強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

作為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內最高層次、最大規模與覆蓋面的科技競賽,本次活動以技術產品競賽為「經」,以學術研討為「緯」,以全面促進產學研發展為「要」,為海洋裝備領域呈現了一場科技盛宴,以系列賽事帶動成果轉化,以成果轉化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為建設開放創新之都、浪漫海灣名城、海洋中心城市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我校特等獎作品介紹

新概念創意設計(A 類):

極地無人水下破冰航行器

專門為潛器設計的極地無人水下破冰航行器,採用水下爆破和水下鑽孔技術,實現水下破冰。在水下可自主為潛器開拓出出水窗口,為北極地區水下發展部署提供支撐。北極的航行價值和地位逐年提升,若突破在北極浮冰下出水的限制,潛器的活動範圍會得到提升。

前沿科技與產業發展挑戰(T 類):

水下自動化焊割設備及藥芯材料

團隊研發的一款水下自動化焊割設備,效率是人工的 10 倍,工作深度超 200 米,大大提高焊割效率;擁有參數分析與模擬系統,建立資料庫,提高焊割質量,保證焊割穩定性;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藥芯材料,自主造氧,產物環保無汙染,配套自動化焊割設備,並且利用數據云平臺將數據分析測試,提供專家遠程診斷,適用於大水深環境多種金屬材料的焊割。項目已經在 3 家公司得到應用,效果反饋良好。

前沿科技與產業發展挑戰(T 類):

一種平面式樹形風機結構

風機結構由風機座、風機立柱、風機架、垂直軸風輪,蝸輪蝸杆機構和控制器組成。垂直軸風輪均勻布放在風機架內,可使風輪之間產生增益效果。通過改變樹形風機工作面的迎風角,來調節樹形風機風能輪的轉速,實現發電機持續高效運轉。在樹形風機遇到颱風等極端海況時,將樹形風機迎風角調整至零 0 度,從而保護髮電機及垂直軸風輪。前期已經對雙轉子垂直軸風機的增益進行一系列研究,並通過實驗證實增益效果。該項目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CFD 數值計算和試驗兩方面。潛在應用:深遠海潛航器充電平臺。

內容來源:大連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平臺 大連理工大學運載工程與力學學部

新聞作者:趙文強

編輯:張杭曉

校對:白書彬

責任編輯:周學飛

相關焦點

  • 短短半個月內,四川這所高校就一舉斬獲超45項大獎!
    本屆競賽共有來自全國427所高校的4138件有效作品參賽,參賽作品數量和決賽規模均創歷史新高。因受疫情影響,本次決賽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經過為期三天的激烈角逐,西南交通大學學子榮獲了1項一等獎、3項三等獎的好成績,同時學校獲得&34;。
  • 北大獲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15項!名單出爐
    北京大學獲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15項,這些獲獎成果是對北大人辛勤耕耘的肯定,也是北大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實力的生動寫照。部分獲獎代表百餘年來,北大人始終緊跟時代腳步,立於學術潮頭,用優秀的成果傳達著對家國的一腔深情。
  • 福建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 特等獎一等獎各1項
    特等獎、一等獎各一項,二等獎五項東南網-福建日報2月15日訊(記者 李柯) 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在14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省7項成果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獲獎成果中,我省主持完成的項目有3個:福州大學陳道煉等人完成的「高頻環節逆變技術及其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林文雄等人完成的「高質量晶體元器件和模塊與全固態雷射技術」、福建農林大學尤民生等人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5項全國一等獎!交大學子數模競賽再創佳績,首次斬獲國賽「知網研學...
    這是上海交通大學、也是上海賽區首次斬獲該獎項,學校繼2018年獲得最高獎項「高教社杯」之後再次獲得國賽大獎,成為國賽28年歷史上獲冠名獎盃「雙獎」僅有的5所高校之一,全面實現了在本項國家級賽事中的歷史性突破。
  • 斬獲26項大獎!近日,安徽這所高校在頂級競賽中再創佳績!
    合肥工業大學25支團隊在比賽中再創佳績,摘得省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2項,最佳創新獎1項,同時學校被授予&34;獎。全省共有55所高校、5297支團隊參加,參賽學生總人數超28000人、指導教師超4000人,創歷年參賽人數的新高。承辦高校在競賽組織、競賽籌備、賽訊公布、評審工作上盡職負責,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 大連理工大學一口氣捧回33項全國大獎!
    8月22日,2020全國海洋智能裝備創新大賽第九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製作大賽暨2020海洋裝備創新賽隆重舉行。此次比賽大連理工大學共組織44支隊伍參賽,經過兩天的激烈比拼、嚴格評審,最終大工師生獲得特等獎3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22項,參賽人數和獲獎數量均創歷年新高。
  • 斬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陝西藝術職院教師在這項省級比賽中獲佳績
    8月17日,由陝西省教育廳主辦,陝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和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2020年陝西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圓滿落幕。陝西藝術職業學院3支參賽團隊精益求精、全力以赴,最終憑藉過硬的專業技能與綜合實力脫穎而出,斬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 交大數學建模競賽斬獲4項全國一等獎!
    交大數學建模競賽斬獲4項全國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學子斬獲佳績,共獲4項全國一等獎,7項全國二等獎。繼去年獲得該項賽事全國最高獎「高教社杯」後,上海交通大學在這一國家級科創賽事中再次取得令人矚目的佳績。近五年來交大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17-2019年美賽連續三年共計獲得特等獎(Outstanding Winner)14個、特等提名獎8個、一等獎153個。並且在2018年捧回了國賽最高獎項「高教社杯」,實現了上海交大、也是上海賽區在該賽事設立最高獎高教社杯18年來零的突破。優異的成績體現了交大師生強勁的實力,也離不開前期高效、科學備戰的助力。
  • 瑞金醫院斬獲1項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
    瑞金醫院斬獲1項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20-05-21 0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百項大獎、20餘項一等獎,這就是重慶師範大學學子近一年的榮譽"成績單"!
    2019年11月,重慶師大學子在&34;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學科競賽中斬獲全國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秀獎16名,這是學校美術學院獲得全國獎項等級最高,獲獎數量最多的一次。重慶師大學子在教學能力測試競賽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在教學設計競賽中,獲一等獎1項,獲二等獎3項。另外,在第九屆&34;全國師範生政治教學活動論文評比中,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
  • 青春不止,挑戰不停,海大青年斬獲20項大獎!
    8月28-30日,由共青團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浙江省學生聯合會主辦的浙江省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決賽在寧波大學落下帷幕。經過激烈角逐,學校共獲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8項,獲獎數量創學校歷史新高,排名居全省本科院校前十。
  • 北大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傑出青年...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6項、二等獎6項,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33項、二等獎93項。北京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7項成果獎,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另有3人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
  • 3項一等獎,連續8年獲優秀組織獎!溫醫大在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3項一等獎,連續8年獲優秀組織獎!溫醫大在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中再創佳績 2020-11-14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5000支隊伍中脫穎而出,這所高校斬獲3項國家獎項
    在經歷了激烈的資格賽與初賽競爭後,由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智能與電子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教師於廣、吳桐、高照玲、鞠爾男指導的學生張平、李新桐、張亞男斬獲2項全國二等獎、1項全國三等獎。最終在7月22日的資格賽中,共有7組參賽選手晉級8月12日的全國初賽。
  • 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斬獲第十五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
    8月18日至21日,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指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電子學會共同主辦的「兆易創新杯」第十五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於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我校研究生斬獲6項全國獎項,其中技術類全國一等獎1項、全國二等獎2項,創業類全國二等獎1項,企業命題類全國二等獎1項、全國三等獎1項。學校獲最佳組織獎和突出貢獻獎。
  • 上海理工大學獲批6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創歷史新高!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結果,上海理工大學共有68項項目獲得資助,立項數創歷年新高,連續9年在上海市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二。其中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的彭灩教授獲批1項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其餘獲批的項目為33項面上項目和34項青年基金項目。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
    1項、二等獎6項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月12日  來源:北航新聞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7項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
  • 江西工職院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中斬獲7項大獎
    紅頭文件近日,從江西省教育廳獲悉,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在2020年江西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中斬獲7項大獎,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其中,聶麗芬、肖倩雯、徐毓琦、胡兆威團隊獲專業課程全省一等獎,鄧超、周芳、鄧亞新、舒宏偉團隊獲基礎課程全省一等獎。本次大賽,無論是獲獎等級還是數量均超過往年,創歷史新高。榮譽的背後浸潤了汗水的澆灌,技能競賽比的不僅是綜合素養能力,更是先進理念和教學方法。
  • 這場全國性的智能製造挑戰賽上,浙機電職院學子拿下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
    參賽選手(沈俊輝、葉建民)和指導老師(祝洲傑、尤光輝)近日,第14屆「西門子杯」中國智能製造挑戰賽全國總決賽在線上舉行,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製造學院學子勇創佳績,獲得「數控數位化雙胞胎--虛擬調試」賽項國家特等獎
  • 中北大學2020年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8項,創歷史新高
    中北大學有48個項目獲立項資助,獲批總數較去年增加10項,增長率26.3%,實現連續兩年持續增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發展、促進基礎學科建設、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和教育部學科評估重要量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