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慢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延續,往往全身症狀大多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暢時,才有全身症狀表現,慢性骨髓炎的一般症狀限於局部,往往頑固難治,甚至數年或十數年仍不能痊癒。
慢性骨髓炎因其病情複雜,病程長,慢性炎症長期浸潤,除慢性竇道外、病灶周圍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瘢痕化及缺損、病灶內肌肉廣泛纖維化,伴有骨不連、骨缺損及大段骨質硬化,術後易復發,臨床處理極為棘手,給患者精神上及經濟上帶來沉重的負擔,是骨科醫師多年探索解決的一個難題。
採用顯微外科技術,充分利用皮瓣、肌瓣等移植的血供好、代謝率高、抗感染能力強的特點,同時採用抗生素殺菌濃度以控制感染。顯微外科的治療可以儘可能一期修復骨與軟組織缺損,具有控制感染、住院時間短、早期創面閉合、患者痛苦小、可減輕家庭負擔等優點,有利於臨床患者的康復。
對於慢性創傷後骨髓炎的皮膚軟組織缺損及骨缺損往往需要良好的覆蓋及填充物予以修復,運用皮瓣、肌瓣、複合組織瓣等顯微外科技術治療慢性骨髓炎的報導在國內外都常見,要獲得滿意效果,則需根據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根據清創後創面組織缺損內容,選擇需要移植組織的種類:對於徹底清創後骨缺損少、創腔不大的傷口,可用普通筋膜皮瓣修復;對於骨缺損多、創腔大且感染重的傷口往往需要用血運豐富的肌瓣、肌皮瓣來修復,可有效阻止炎症的發展。如有骨和皮膚缺損,應採用吻合血管的骨骼皮瓣移植修復。對前臂或手部骨髓炎的傷員,如需重建伸屈肌和手內肌功能,則用吻合血管神經的複合組織移植修復。沈餘明等運用腓骨短肌肌瓣聯合腓腸神經營養血管逆行島狀皮瓣有效治療慢性創傷後跟骨骨髓炎的特定立體空間缺損,在充填骨缺損的同時修復了創面。對於骨缺損較大的慢性脛骨骨髓炎,國內外都有學者報導用游離腓骨移植,且獲得成功,此方法不但能期修復骨缺損,還能有效控制感染,縮短療程,減少手術次數。
除移植組織的選擇,移植組織的定位同樣重要。按照顯微外科的治療原則,能用鄰近組織移位修復創面組織缺損而達到治療目的時,就不用遠處吻合血管的組織移植修復組織缺損,據此以選擇供區的部位。
重建肢體功能是治療戰傷慢性骨髓炎的目的。傳統的治療方法是不能達到這一點的,而顯微外科技術則可以在治療戰傷慢性骨髓炎的同時進行功能的重建。朱修盛等人報導,在治療慢性骨髓炎的同時,採用吻合血管神經的肌皮瓣移植,可以重建患者上肢伸屈肌及手內肌功能。
與此同時,徹底清創改善局部微循環是治療慢性骨髓炎的基本原則之一,任何慢性骨髓炎的治療措施均建立在清創基礎上,許多骨髓炎治療失敗、復發主要歸結於病灶清除不徹底。確定骨髓炎病灶清創範圍是困難的,目前基本都是通過X片、CT或MRI等來協助確定組織損傷範圍。慢性骨髓炎經典的病灶清除術被稱為蝶形手術,具體內容為切除竇道,摘除死骨,清除肉芽組織、壞死組織及瘢痕組織,用骨鑿鑿除骨腔邊緣部分骨質,使死腔變為蝶形。
骨髓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療同樣非常重要。因其病程長,常反覆,抗生素應用多而廣,使其對大多數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可選用並有效的抗生素少之又少,因此需要對骨髓炎病灶內膿液行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使其能達到有效的殺菌效果。
徹底清創、充分引流、穩定骨折、消滅無效腔、良好的軟組織覆蓋和有效的抗感染是治療創傷後慢性骨髓炎的基本原則。具體治療方案需根據患者的臨床情況制定,個體化、聯合治療是科學有效的,有時甚至需要創傷骨科、整形外科、放射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內科、微生物檢驗科等多學科合作來提高患者的治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