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醫院向來是北京掛號最難且沒有之一的熱門醫院。
大白就醫觀察經過反覆的體驗和嘗試,總結出了結合2017年的最新情況後,在協和醫院掛號的6個秘訣。如果掌握的好,去這所全國最有名的醫院看病也並非難事。
北京協和醫院在患者心中被如此看重,當然很多程度上是由於協和醫院的歷史積澱:「醫院建成於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創辦。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亞洲最好的醫學中心」。
當然也在很多情況下,是因為這裡已經有的強大實力:醫院總建築面積53萬平方米,在職職工4000餘名、兩院院士4人、臨床和醫技科室5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0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9個、博士點16個、碩士點29個……開放住院床位2000餘張,單日最高門診量約1.5萬人次、年出院病人約8萬餘人次。
但更為重要的是:
一種已經被證實的協和式醫學生淘汰制和精英教育的卓越理念,讓協和醫院的大夫在服務患者的時候富有責任心,這尤其在今天對醫療機構普遍缺乏信任感的患者中具有神奇的效應。
ok,那說了這麼多之後,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這個醫院的號到底怎麼掛呢?
114掛號平臺並不是在協和掛號的首選
如果說在北京就醫掛號的首選,當然很多人會認為是114掛號平臺。準確的說,114現在又分為電話平臺、微信公眾號和APP應用等幾個子平臺,但根據大多數體驗君的反饋,因為共用一個後臺系統,各個界面的掛號成功機率基本是相同的。總的來說,大白君推薦患者去微信端的114應用,因為從這裡可以看到同時看到網絡端和電話端的餘號數量,而從電話和網頁上則是完全無法判斷的。
但對於大白就醫觀察的讀者來說,並不推薦114平臺作為在協和醫院掛號的首選,主要的原因就是狼多肉少。
所謂狼多,是114平臺特別是電話平臺是適用範圍最廣的掛號渠道,因此人滿為患;所謂肉少,是坊間未經證實的說法一直認為,協和醫院放到114上面的號是最少的(相對於其專屬APP和院內自助機等)。
從114掛號平臺進去,協和醫院免疫科內的情況是一無所有。
從醫院自有的APP進入,掛號信息豐富、情況瞭然。
這兩個圖顯示,雖然這個說法(114號源少)很難證實,但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大白君打開統一掛號平臺網頁的結果也顯示:絕大多數科室點進去基本都看不到什麼內容,只有幾個「約滿」的字樣,很多時點和時段甚至根本不顯示是否有預約內容。
協和醫院自有App掛號的成功率更高
大白君近期的連續體驗認為,協和醫院的專屬APP「掌尚協和」是掛號的最佳入口。
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知道這個平臺的人相對於知道114的人要少得多了,而且APP的學習成本也會始終高於114平臺;
第二,是放到這個平臺上的號源最多。雖然現在有了很多的接入方式,但最終放號權還是掌握在各個醫院自己的手裡。在沒有強制規定的前提下,自然是協和自己的APP會受到更多的「照顧」。
和網上看到的很多說協和早上是8點30開始放號的信息不同,協和窗口的工作人員告訴大白,APP上是在下午4點開始更新後七天的號源:
大白君也發現,在下午16點前,很多科室點擊進去都會顯示無號可掛;當接近16的前十分鐘和後十分鐘,整個APP會變得登錄異常緩慢、困難,很多預約界面都不斷報錯或顯示無法成功。但只要你堅持過頭十分鐘,會發現APP雖然反應速度還是較慢,但很多科室都已經開始放上了新號,這時候可要毫不猶豫的趕緊下手哦。
另外,這個APP的好處還有一點,就是醫生的前後一周的出診狀態顯示的比較完備,即使當天或次日掛不到,也會大致了解此後的趨勢。對於急於就診的患者來說,還可以在一天裡的多個時段多刷新,因為總有號會退出來。
非常值得強調的一點是,在協和的APP上使用掛號功能,必須擁有協和的就診卡,這個卡是協和醫院自己的卡,從原則上只能到場辦理。
從實際上看來,北京市的醫保用戶在實際就診中其實完全可以用醫保卡代替就診卡;但對於非醫保和外地的用戶來說,就診卡是在醫院內部不斷的收費-掛號-就診-開藥-檢查的過程中必備的一個電子憑證。
之前協和APP曾飽守詬病的一個細節就是:首次下載APP掛號的用戶必須擁有就診卡,這使得很多人必須先去一趟醫院辦卡。由於顯而易見的不合理,
從今年的2月15日開始,協和APP已經實現了面向15個省(北京、河北、內蒙、黑龍江、山東、山西、江蘇、湖北等)的患者實現在線建檔,也就是不用先到醫院辦理就診卡,事後補卡即可。
補充一點,每個APP帳號上可以綁定4個就診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幫4個人掛號,這有很濃厚的便民色彩;當然,每個就診人都必須辦理就診卡並綁定,同時每周只能掛4個號。
四大行和自助櫃員機
說完了通過無線方式連接的掛號方式,再說說現場掛號的方式——四大行和自助櫃員機。
四大行指的是北京市的工行、建行、交行和中行網點以及工行和交行的網銀。
據有人說:這部分的號源並不是直接派發給銀行,而是連結到協和的後臺的,也就是說基本上和APP、醫院自助櫃員機上的號源是在一個相同的號池裡,這在總量上還是目前號源最多的地方。
當然,用銀行掛號會過程繁瑣一點,有的網友還反映需要開通網銀和用到U盾,但畢竟這是一種比114要靠譜很多的非現場掛號方式,值得更多人嘗試。
如果你一定相信去現場掛號更加靈驗,那麼可以試試東西兩個院區裡的自助櫃員機。讓大白君感到有點不爽的是,只有持有以上四家銀行卡的用戶才可以用到櫃員機,這其實給患者帶來了一些不便。如果支持醫保卡和就診卡,而支付方式上再打通支付寶、微信,相信患者會方便許多。
但櫃員機和APP的出現,畢竟終結了昔日協和醫院門口晝夜排隊的讓人心酸的景象。現在每個櫃檯前的排隊時間也就十幾或幾十分鐘,這絕對是時代的進步。
普通門診、特需和國際醫療部的區別
雖然開了新的掛號途徑和開放了新的大樓,但協和醫院永遠人潮湧動。有人說,這裡每天的就診人數高達1.5萬人次,和幾條街外的北京火車站非高峰時候的客流也差不了多少。
那麼,一個新的命題是,在協和醫院掛什麼級別的醫生合適呢?
一般認為,至少分為四個等級:
普通醫生(含主治醫生、住院醫和簡易門診,4.5元or5元)
專家號(正高14元,副高7元)
特需專家號(正高300元,副高200元)
國際醫療部(600元以上及更高)
但實際上呢?大白君的體驗是,除了國際醫療部的掛號費用由於明顯的很高且不支持醫保,所以總能找到那麼一兩個號以外,其它三類永遠是人滿為患。
所以,對於真正需要在協和看病的患者來說,掛號費不管是幾元還是幾百元,相對於整個就醫預算來說,都是一個小數目。
所以,一切的原則都是以先能掛上為原則。雖然從理論上說,特需專家號比普通專家號貴10倍以上,但對於患者特別是外地患者,這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從大白君實際體驗的角度來看,特需號並不比普通專家號更好掛,最好有了號就趕緊出手。
也有人認為,不同的號對應了專家的問診時間,似乎分別是5分鐘以內(普通)-十來分鐘(專家)-20分鐘以上(特需)-半小時(國際)。
大白君在這裡想說一句公道話就是——協和的大夫都很負責任,並不以號取人。普通的號如果病情複雜,也會付出相應多的時間,專家號如果病情不那麼複雜,也有幾分鐘就給你打發走的。當然,如果是國際醫療部,你肯定有更從容的表達時間,但總的來說還是依據患者病情的實際需求來看病。
對於這一點,協和向來有口碑。因此,在協和一向還有一個歪招,那就是掛急診。很多時候,這裡的急診病人中的極少一部分是會因為掛不上門診號而不得不去掛急診,認為只要是接診了就能得到有協和品質保證的醫療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真的。但分診護士和醫生也不會對這個顯而易見的漏洞視而不見。
一般來說,有一套專門的標準來甄別。大白君也不建議非急診患者去堵塞這個生命通道。
什麼病最好別去協和看?
簡單來說,大白君建議去協和醫院最好是去該院有特長的科室。
一般認為,協和醫院在風溼免疫科、內分泌、腫瘤、婦科、泌尿科、皮膚科、呼吸內科、血液內科等方面的口碑非常好
,所以這類病人特別是大病、慢病者,是值得一試的。
大白君只能說,以上的羅列只能反映一直以來的一種民間口碑,而且並不一定完備,也就是其它科也都很好,但這幾個名氣更大一些而已。
但實事求是的說,如果是一般性的普通疾病去協和就診,付出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其它掛號方式值得一試麼?
不得不說的是,總有一部分患者掛不到自己需要的號。因此,有人認為,在急需的情況下可以去科室直接找醫生。
對前一種情況,大白君認為現在的成功機率很小,這主要是由於非急診的全面預約已經是大勢所趨,日趨嚴格的管理形態讓直接找醫生變得很不可行。當然,部分醫生也會根據患者的需求進行診間掛號,但這絕大多數是針對非首診患者。
所以,大白君強烈建議絕大多數患者在預約掛號搞定後再制定出行計劃,特別是外地患者。
此外值得考慮的是周末門診和夜間門診,雖然這些環節不是主流,而且多有不便(如檢驗科不開放),但畢竟多了一些途徑。
還有一種情況是直接去窗口掛號,協和目前也沒有完全取消這種方式,但已經不是主流,且一般無法掛上專家號。
值得一提的是,預約掛號如果遇到患者無法就診的情況,需要提前24小時前退號,否則會影響此後的預約;而窗口掛號一般不存在這個情況。但大白君還是強烈建議大家積極退號,這樣可以給更多人以就診機會。
當然,隨著目前醫生多點執業的日趨開放,很多協和的大夫、退休大夫也會在第三方醫院出診,雖然價格相對來說比較高,但也給這個社會增加了一種選擇,絕非壞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某家醫院的患者超乎尋常的多,只能意味著整個行業的失能,我們期待未來不再有這類「掛號寶典」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