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本來就不長的暑假就只剩十多天了。是不是忽然有一種「該念的書還沒有念」的心痛感?
在英文學習上走原版路線的娃們,情況可能略好一點,可以名正言順的看英文電影、英文動畫、英文讀物,玩英文遊戲。
可在這黃金般的假期裡,各位原版娃們,有沒有在家抓緊時間多做這一件事?
抱著一堆好書,猶如掉進米缸裡的老鼠,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如痴如醉的沉浸在精彩的書本世界裡,大量的場景、大量的人物、大量的情節、大量的想像,充斥在腦海裡,雖然略有點疲累,但卻覺得興趣盎然,內心暢快淋漓。
好吧,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大量泛讀,沉浸式閱讀的理想狀態。
在平時,每天擠出半小時碎片時間進行固定閱讀,加上閱讀理解訓練,孩子們的原版閱讀還不夠嗎?
還得創造條件來沉浸在書海裡才行?
讓我們先來看看幾十年前,一位作家和一位學者,她們英文的沉浸式閱讀經歷吧。
三毛,臺灣女作家。
三毛從小酷愛看書,後來因為不喜歡學校刻板的氛圍,而有了一段長達七年的休學經歷。
在她的文章《逃學為讀書》中寫道:
「休學在家,並不表示受教育的終止。
每天黃昏,父親與我坐在藤椅上,面前攤著《古文觀止》,他先給我講解,再命我背誦,奇怪的是,沒有同學競爭的壓力,我也領悟得快得多,父親只管教古文,小說隨我自己看。
英文方面,我記得父親給我念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是奧·亨利寫的《浮華世界》,後來又給我買了《小婦人》、《小男兒》這些故事書,後來不知為了什麼,母親每一次上街,都會帶英文的漫畫故事給我看,有對話、有圖片,非常有趣而淺近,如《李伯大夢》、《渴睡鄉的故事》(中文叫《無頭騎士》嗎?)《愛麗絲漫遊仙境》《灰姑娘》這些在中文早已看過的書,又同英文一面學一面看,英文就慢慢的會了。」
在二十幾歲時,三毛已經精通英語、日語、德語、西班牙語,短短九個月的時間裡從零基礎考取了德語教師資格。
在三毛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中,語言能力發揮了不可小視的作用。
對她來說,每一種語言,都如同一把開啟新世界大門的鑰匙,為她的人生又豐富了一個新的維度。
錢瑗,錢鍾書之女,英文系教授。
錢瑗自小愛讀書,小學畢業的她此前已讀過《西遊記》《水滸傳》等古典小說,爺爺十分驚奇的稱讚她:「吾家讀書種子也!」
錢瑗從小體弱,經常因病休學。她的中學只勉強上了三個學期,在家閒來無事,就把媽媽楊絳從圖書館借來的十八九世紀英國小說拿來消遣。年僅15歲的她初讀原文,不免生吞活剝,這種沉醉卻為她後來的語言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她後來任英語系教授,治學嚴謹,開創了英語「文體學」。
儘管三毛和錢瑗的休學經歷並不是尋常孩子都會經歷的,也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書香世家的勤讀傳統,更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有錢鍾書、楊絳般深厚的中英文指導功底,但在她們的英文學習過程中,大量閱讀,專致沉浸的學習方法,卻都是我們普通家庭可以看得見、學得到的經驗。
假期進行大量沉浸式學習,對原版娃的好處都在哪裡呢?
第一,大火猛攻,讓量來推動質的發展。
孩子平時沒多少時間安排閱讀(很多娃能堅持半小時已經很不錯了,還有中文閱讀要同步進行),這就讓原版閱讀水平經常處在一個不溫不火的狀態。
一旦能進行沉浸式學習,閱讀這一壺水,就仿佛進入了大火猛攻的階段,很快能達到一個個的沸騰點。
有個8歲的小女孩,比起那些3、4歲就啟蒙的小孩來說,進度是晚了一點。但是家長根據她的情況,制定好適合她的學習計劃,在假期採用了聽說讀寫、多管齊下的策略,別人花一個小時,她花4個小時(動畫、電影、閱讀、拼寫、寫作等多個模塊都有安排),一年以後就追平了進度。
第二,海量閱讀帶來廣闊的知識面,還帶動了閱讀速度的提高。
很多中英文閱讀俱佳的牛娃,不僅讀書量大,所涉及的知識面也很廣,人文社科,科普前沿,使得整體知識體系搭建得很全面。
而知識面的豐富,加上理解能力的增強,使得在讀新書時,閱讀速度還又有了提高,閱讀進入了一種良性的循環。
第三,系統、完整的閱讀體驗,也迎來了強烈的閱讀成就感。
愛讀書的孩子,平時讀課外書,是要擠碎片時間的,讀書體驗沒那麼好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有大把的功課要做,和周末興趣班要上)。
可時間一充裕就不一樣了,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把想看的、厚一點的讀物,完整的、系統的一次性看完,獲得全面的閱讀體驗。而相伴而生的,便是一個又一個,滿懷喜悅的閱讀成就感。
第四,學會珍惜時間,管理時間。
以大部分孩子的現狀來說,大量的沉浸式閱讀,也就只有在假期裡才有實現的可能了(不少孩子假期還很忙呢)。
所以,想要暢快淋漓的讀喜歡的書,家長們還得引導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工作,提前完成好其它的計劃。
就讓孩子們抓緊暑假的尾巴,多讀幾本內容紮實的好書吧!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