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介紹】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致力於服務於教師,打造書香校園的目標,臨川二中教工讀書社每月將推薦五本好書或新書,併購置於教師「書吧」,歡迎各位教師前來借閱,加強交流。
2018年不期而至,寒風凜凜,冬意乍濃,「書吧」裡,一本好書,一杯咖啡,一米陽光.本月臨川二中教工讀書社向大家推薦了哪些好書呢?(本月推薦:盧曉樺,黃曉巖)
一、《芳華》 作者:嚴歌苓
【作者簡介】嚴歌苓 ,小說家,電影編劇。1986年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9年赴美留學,獲藝術碩士學位。旅美期間獲得十多項美國及臺灣、香港地區的文學獎,並獲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美國影評家協會獎。2001年加入美國電影編劇協會。代表作有《扶桑》《第九個寡婦》《小姨多鶴》《陸犯焉識》《媽閣是座城》及用英文寫作的《赴宴者》等。作品已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出版。
【內容簡介】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些有文藝才能的少年男女從大江南北挑選出來,進入某部隊文工團,擔負軍隊文藝宣傳的特殊使命。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蕭穗子在這個團隊裡朝夕相處,她們才藝不同、性情各異,碰撞出不乏黑色幽默的情境。嚴格的軍紀和單調的訓練中,青春以獨有的姿態綻放芳華。
小說用四十餘年的跨度,展開她們命運的流轉變遷,是為了講述男兵劉峰的謙卑、平凡及背後值得永遠探究的意義。
馮小剛導演、黃軒主演同名電影正在熱映!青春不是年華,是你我的芳華。
二、《我們臺灣這些年》 作者:廖信忠
【內容簡介】關於真正的臺灣,你又了解多少?這是我常常問大陸朋友的問題。
我明白,對於很多大陸朋友來說,臺灣往往只是一個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臺灣過去30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臺灣普通民眾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
其實,臺灣30年來的社會巨變,絕不亞於改革開放30年的大陸。
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臺灣局勢驟然微妙;蔣經國於70年代末力排眾議,強力發動臺灣社會變革,直接推動了臺灣的經濟騰飛;接下來的幾十年,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場,臺灣社會風起雲湧,每一個最普通的臺灣人,都捲入其中,日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30多年的社會巨變,也給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歡笑與淚水。
本書從我出生的1977年寫起,以一個臺灣平民的視角,向您細述30多年來臺灣社會的大事件和小故事,與您分享過去30年臺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作者自述)
三、《反直覺思考》 作者:[美]麥可·莫布森
【作者介紹】麥可·莫布森(Michael J. Mauboussin),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聖塔菲
研究所核心成員,研究領域橫跨心理學、競爭策略、金融、管理、複雜系統理論等,是當代複雜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曾獲得美國「商學院年度傑出教授」、「卓越教學獎」等獎項。
現任美盛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曾任瑞士瑞信銀行董事總經理兼美國分行
首席投資策略師,在金融服務業工作超過25年,曾入選「全美投資分析師」、《華爾街日報》「全明星分析師」、「華爾街最有影響力人物」。
【內容簡介】為什麼你制定計劃的時候信心滿滿,卻總是完不成?為什麼我們明知概率
極低,卻依然喜歡買?為什麼每一個決定都符合邏輯,卻沒有得到好結果?為什麼「天才少年」非常努力,大多數都沒有成功?為什麼「專家」總被看成「磚家」,卻依然是權威?為什麼聰明的人會犯一些低級的錯誤?
我們的所有思考都基於大腦的「默認設置」,使用的是百萬年進化形成的「自帶軟體」,
這種思維模式就是直覺思維,是我們所迷信的因果、邏輯、秩序,但它已經不能適應這個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時代。要想做決定、做選擇的時候不犯錯誤,我們必須掌握反直覺的思考方法。
本書運用大數據、心理學、金融學、管理學、複雜科學的理論,結合生活小事、商界案例、心理實驗等實例,生動地為你解讀固有思維模式常犯的錯誤和糾正的方法。你可以辨別潛意識中的認知陷阱,也可以在別人的失誤中掌握先機。
四、《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作者:張宏傑
【作者介紹】張宏傑,蒙古族,1972年生於遼寧。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就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著有《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坐天下》《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給曾國藩算算帳》等。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大型紀錄片《孔子》《楚國八百年》《戊戌變法》總撰稿。
【內容簡介】本書選取了七個能夠全面反映大明王朝運作規則的人物:一個皇帝:朱元璋;一個篡位者:朱棣;一個清官:海瑞;一個太監:魏忠賢;一個造反者:張獻忠;一個叛徒:吳三桂;一個忠臣:鄭成功。
以文學化的筆法描述七個人物在歷史場景與文化中的境況,剖析其生命歷程背後難為人知的艱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現出大明王朝既強大又虛弱、既意志決絕又精神渙散的全貌。
五、《不含傳說的普魯士》 作者:塞巴斯提安.哈夫納
【作者介紹】塞巴斯提安.哈夫納 | Sebastian Haffner,1907年生於柏林,逝於1999年;法學博士,被公認為20世紀德國歷史最重要的時代見證者之一。1938年與猶太裔未婚妻移居英國擔任記者。1954年以英國《觀察家報》海外特派員的身份重返德國後,自1961年起先後為德國《世界報》《明星周刊》撰寫政論專欄。著有一系列以歷史為主題的暢銷書,包括《解讀希特勒》《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
【內容簡介】普魯士是一個神話。對某些人來說,它代表著秩序、正直與寬容;對其他人來說,它卻集軍國主義與反動作風於一身。身為普魯士人的塞巴斯提安.哈夫納拋開舊有的傳說,娓娓道出這個國家的歷史。
哈夫納解釋了普魯士的特殊之處,表明它是一個人工化的產物:普魯士需要極度強烈的自保意志,才得以將分散各地的國土凝聚成一個相互連貫的整體。在數百年的演進過程當中,普魯士是由民情迥異的德意志與斯拉夫殖民地區共同生長而成,缺乏共通的血源或宗教基礎、沒有天然的疆界,以致它只能說是一個「理性國家」。廉潔的政府以及對宗教的寬容,使得普魯士成為十八世紀歐洲最現代化的國家。它的危機閞始於法國大革命,它在建立德意志帝國之後陷入緩慢的死亡,國家社會主義則促成普魯士的毀滅。
哈夫納探討這個不尋常的國度時,心中不存偏見、抱持批判態度,但不無欽佩之意,使得這本《不含傳說的普魯士》成為一部關於普魯士歷史的獨特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