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春,關於老字號真不同,有一種說法叫「百年真不同,半部長春史」。老字號真不同在長春雖不足百年,但提到真不同醬肉、芝麻燒餅,那可是不少老長春人年幼時「淌著哈喇子」的幸福記憶。對真不同的美味,不少長春人說起來能如數家珍,但談到這個老字號是如何起家的,就鮮有人能說出一二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長春城著名的老字號真不同是如何誕生並發展起來的?
說起老字號真不同,據記載,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很多人在全國其它地方,如北京、天津等城市也看到過真不同,但這些真不同,與老長春的並不是一家。老長春的真不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末在長春市東三馬路燕春茶園對面的老店同發湧。
東三馬路上
創立了同發湧醬肉鋪
1939年,來自瀋陽的一位董姓老爺子在長春市東三馬路燕春茶園(長春電影院的前身)對面,創立了同發湧醬肉鋪。不久,董老爺子就去老北平城(今北京)開了一家煙館,他去北平之前,將同發湧醬肉鋪推給了剛從山東長清投奔長春落腳的外甥武鴻海和武鴻坡兄弟,這兄弟兩人帶著董老爺子的徒弟胡運昌,以及各自的家眷共同料理同發湧。
武鴻海和武鴻坡是親兄弟,胡運昌是他們的叔表兄弟。從這裡可以看出,同發湧是地地道道的家族企業,儘管是一大家親眷共同經營,但他們是有明確分工的,當時,武鴻海因為頭腦靈活,被大家推舉為大掌柜,同時管帳,武鴻坡是同發湧的二掌柜,還負責前臺抱墩(現在叫改刀)。胡運昌是同發湧後廚醬肉師傅,他16歲時跟隨闖關東的淘金隊伍來到長春,在師傅董老爺子家落腳,後來,娶了董老爺子的女兒為妻。他跟隨武氏兄弟一起開店,練就了醬肉的手藝。其他的親眷也都各司其職,一大家親戚,紅紅火火地幹起了同發湧。
剛開始,同發湧的生意還很火,但1940年,隨著抗戰局勢的發展,經濟逐漸蕭條,同發湧的客人也日漸減少。當年,在老長春地界,無論是醬肉技術,還是人才、智力,抑或是經商技巧和經營實力,同發湧都是佔絕對優勢的。但生意就是火不起來。
東門路上
同發湧聲名鵲起
如何將生意做得紅火起來,成了經營同發湧的武氏兄弟最關心的問題。不久後,他們聽說長春的東門路每逢一、四、七的大集日,趕集的人摩肩接踵、購銷兩旺。還時常有興隆山、小南、小合隆、大屯、農安等處的鄉民趕大車到這裡趕集,當日回不去的就索性住在東門路上的大車店,加之,外地行商老客留宿,車店旅館常常滿員。但當時的東門路上只有兩家山東煎餅鋪,當地居民吃煎餅都要排隊等候,更不用說用餐了。
武洪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商機,決定將店鋪遷到東門路上。說幹就幹,1941年1月3日,同發湧掌柜武鴻海帶領大家,將店鋪遷到了空前繁華的東門路上,在這裡掛起了「同發湧醬肉鋪」的招牌。
遷到東門路後,親眷們個個摩拳擦掌,拉架勢要大幹一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沒過多久,同發湧就進入正常運轉。當年同發湧有一位十分有名的醬肉師傅叫婁傳海,如今,婁老先生已經90多歲高齡了。當年的婁老先生極善言談,是店裡最活躍的人物,幹活時經常冒出一兩個段子,逗得大家開心大笑。其妻董淑琴的妹妹董淑珍是胡運昌的妻子,兩人是連襟弟兄。婁傳海的姐姐婁傳英是掌柜武洪海的妻子,當年他們都住在東門路同發湧醬肉鋪的左右隔壁、樓上樓下,一個很大的四合院內。
同發湧醬肉鋪坐南朝北,是一座二層樓房,同發湧在東門路的開業,填補了這裡吃飯沒有「大飯店」的空白,緩解了這裡民眾用餐場所緊張的矛盾,特別是贏得了在對門大車店寄宿的外地行商老客們的青睞。
同發湧不僅解決了人們在東門路趕集、住宿時的用餐困難,還由於其待客熱情禮貌,服務周到,從不缺斤少兩,有錢沒錢都可進店吃飯。因此,同發湧每天都是顧客盈門,生意十分紅火。當年開業沒幾天,就迎來了春節,節前辦年貨的,計劃回家或走親訪友的人們,都認準了同發湧的醬肉,店鋪門前天天排起了長隊。
人們說「東門路上出了個同發湧!」一傳十、十傳百,同發湧迅速譽滿寬城子,沒過月餘,就名揚周圍百八十裡,鄉鎮村屯,婦孺皆知了。
「同發湧」孕育出
老字號真不同
同發湧醬肉鋪的生意紅火起來了,但大掌柜武洪海卻有點後悔:東門路的醬肉市場這麼大,生意這麼好,當初怎麼沒找一處更大的經營場地呢?使得紅火起來的同發湧面臨場地緊張,供不應求的窘境。此時的武洪海認為:同發湧要發展壯大,必須著手擴大營業店面和經營規模及品種的深化改良,要按照顧客的口味去開發更多的美味食品。
於是,他開始著手尋找新店鋪地址,當同發湧在東門路上開出四年後,他在同發湧西邊不遠的街口,兌下了一處大房子,面積是當時同發湧醬肉鋪的兩倍還要大。在選擇誰過去經營的時候,胡運昌毛遂自薦想去試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最後,由胡運昌、胡運祥攜親人妻兒眷屬和必備家什,在位於同發湧以西東門路中段路南,通往「新天地」的路口西側,二層樓建築的一樓,另立門戶,掛起了「真不同醬肉鋪」的嶄新招牌。
武鴻坡、武鴻海兄弟二人在經營同發湧的同時,也時常到新成立的店鋪真不同去指導工作。大家仍然齊心協力,繼續傾力經營各種同發湧醬肉,並按照大掌柜武洪海的經營方針,開始逐漸增加多種燻醬熟食,以醬肉為主兼營燒餅、包子、稀飯,小醬菜等產品。
真不同醬肉鋪開業不久,便成為遠近聞名的飯莊了,其規模、名望都超過了同發湧醬肉鋪。伴隨著真不同店鋪的迅速膨脹發展,武氏二兄弟果斷偃旗息鼓,將經營同發湧的重心全部轉移到了發展真不同上來。
當年的真不同因人手緊張,還請了一位煮醬肉的師傅龐永喜和一位專業負責打燒餅的師傅李傳富。有了同發湧醬肉鋪的奠基,真不同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記憶中真不同門前
有一排長長的隊伍
如今,很多六七十歲的老長春人,當年吃過東門路上醬肉的,還能回憶起當時東門路上的情景。上世紀50年代那會兒,每天天剛蒙蒙亮,東門路上便會聽到許多叫賣聲:「豆——腐!」「五——香——熱乎——疙瘩!」等等,拖著長長的音調,烘託出這裡濃濃的生活氣息。而真不同的門前,每天一大早,總是排著一排長長的隊伍,人人手裡握著一枚竹號牌,憑牌叫號,井然有序的排隊購買讓人胃口大開的芝麻燒餅。
當時的燒餅5分錢一枚,家庭生活條件好一點的,還要專們提出要求,請旁邊售貨窗口人員在燒餅中間再另外加上一片需要另外付錢的真不同醬肉,本來剛出爐的芝麻燒餅一聞起來,那味道就讓人垂涎欲滴,如果再夾進一片真不同秘制的醬肉,真是那個年月的人間至味。能吃上真不同的醬肉芝麻燒餅,那種滋味和享受是老長春百姓居民家家都時刻憧憬和嚮往的日子。
那時,去真不同吃飯經常能遇到家長領著孩子,在那裡品嘗剛剛出爐的真不同醬肉芝麻燒餅,往往能看到某家的小孩子,坐在餐桌前,狼吞虎咽將那香酥燒餅一口一口送進嘴裡,連掉在紅木餐桌上的芝麻粒兒都會一粒粒拾入嘴中,會逗得真不同的嬸子大娘們前仰後合,哈哈大笑……
關於真不同的燒餅
還有一段製作的故事
武鴻坡、武鴻海兄弟倆的祖籍是山東招遠,而胡運昌、胡運祥哥倆的祖籍也在這裡。胡運昌的媳婦姓董,叫董淑珍,是河北天津人,也是同發湧的創始人董老爺子膝下的千金,她大高個,楊柳腰,眉清目秀,心靈手巧。一直跟著在店鋪裡忙裡忙外,有時還幫助烤制燒餅,但她烤出來的燒餅吃起來總會讓人感覺欠點火候,不及李傳富師傅。
當時,真不同飯店使用的是山東濰坊地區祖傳沿襲下來的一種專門烤制燒餅的「濰縣爐」烤制燒餅,用這種烤爐,溫火慢烤需要耐心和時間,性子急的人幹不了。那年月,烤燒餅這門子手藝,世襲有個不成文的老規矩,一是口傳心授,傳男不傳女;二是技術保密,不言自悟。傳承烤制燒餅的技術要教一半、留一半,你若不是那塊料,另一半就甭想再學到手,一般人很難掌握。李傳富師傅主張的定式是:當你烤燒餅時,要將餅坯兩面沾滿芝麻、先在平面爐上面烤,定型後,再貼到爐膛內壁上去立面烘烤,類似新疆的烤饢,爐膛內的爐溫很難控制,稍不留神,火大了,就焦糊了,火小了,就會粘牙,不香。燒餅出爐的「標準」一般人是很難達到,凡不是「香、酥、脆、軟;黃裡透白,白裡透紅」的,一律不合格。合格的燒餅是一粒粒焦黃芝麻整齊的沾在表皮上,食客右手拿著燒餅,左手還得在下面接著,生怕有一粒芝麻掉落到地上。當年,因為每天燒餅出爐數量是有限的,附近居民誰家要想買燒餅,都得在前一天事先預約,來晚了就買不到了。
解放後,國家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贖買政策,那次運動大體上經過了「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公私合營」兩個階段。到1960年9月,最後一批公私合營企業全部轉變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真不同也經歷了公私合營,合營後的真不同由政府主管部門統一調配,搬遷至永春路,隸屬於長春市餐飲服務公司四馬路飯店分管,所有制也被徹底改變了,早年經營同發湧和真不同的人,伴著敲鑼打鼓的隆隆戰鼓聲步入公有制隊伍,身份也全部變成光榮的國營飯店職工。老長春東門路上的真不同飯店自此便銷聲匿跡了。
◆來源:長春晚報微信綜合 記者:趙娟 通訊員:魏佩明
本期編輯: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