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有劇透
《六弄咖啡館》上映的時候,片中已經剪掉了戴立忍的戲份,也幾乎不見什麼宣傳,大概剪片子和斟酌得失已經讓電影本身有些「疲憊」。
豆瓣5.7的評分對於這部電影來說,著實不公平。這其中有水軍等的借題發揮,也有習慣性對」青春片「這個逐漸變成貶義詞片種的不屑一顧。
「青春片」逐漸在大陸電影市場成為爛片的代名詞,這件事真是和青春本身一樣傷感。不過臺灣的青春片畢竟有大量珠玉在前,保持平均水準還是有其保障的。
《六弄咖啡館》劇照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一樣,《六弄咖啡館》也改編自臺灣的暢銷書。不過它的銷量更大,講述的故事更為深刻,更加集中於愛情的增滿,對家庭和兄弟情的部分則輕描淡寫了些。
也正因為如此,導致影片最終的人生悲劇感沒有推到應有的情緒點,最後悲情結尾的收場顯得潦草突兀。但單就愛情過程的部分,在描摹上依然是動人的。
《六弄咖啡館》劇照「六弄」不是一條弄堂,「弄」是書中主人公人生的維度。
「生在一個與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愛上了你,是我人生的第二弄;註定般的三百六十公裡,是我人生的第三弄;失去了你,是我人生的第四弄;母親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在這五弄裡,我看不見所謂的出口,出現在我面前的,儘是死胡同。該是結束的時候了,該是說再見的時候了。再見,世界,是我人生的第六弄。」
對於單親家庭的成長和艱難的人生這部分,影片一筆帶過。
單看愛情,起初和大多數青春片一樣,差別不大。學渣少年為了學霸女神進取努力,也得到了女神的青睞。儘管考上了大學,不過兩人分隔兩地。
值得表揚的是關於那三百六十公裡的距離。眼下青春片很多,關於不成熟的愛情中彼此「相愛相殺」的橋段已經撕得讓人有些審美疲勞,好好拍一段異地戀的電影倒是不多見。
如果說《那些年》讓人看到了青春的熱血衝動和每個小男生心中對沈佳宜的嚮往,《我的少女時代》讓女孩們的少女心重新吹出粉紅色泡泡,那麼《六弄咖啡館》中關於異地戀的那份帶著咖啡香氣的苦澀的回味,多少也能讓走過異地戀的少年們恍惚一陣。
《六弄咖啡館》劇照年輕時候的愛情,平白得全然不需要那麼多顧慮和勇氣。電話裡說好明天吃排骨飯,後天是醬鴨飯,就好像是在一起。
打工好像變成了打雞血,因為換來的每一筆錢都預示著離下一次的見面又進了一步;而分別的那一份依依不捨,牽著的兩條手臂逐漸從V形變成一條直線,又是多麼熟悉的場面。
可即便如此,女孩說,我還是害怕未知。畢竟大學是人生中太關鍵的階段。眼界和經歷,決定了彼此的人生走向。想要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女孩,和告訴對方「我一直在這裡」停留在原地的男孩,註定要成為彼此生命中的過客。
沒有對錯,只有深深的無力。於是他們互相指責完後,還是要抱在一起相擁痛哭。
《六弄咖啡館》劇照男孩說:「我與你同在啊,為什麼你看不到我的努力?」
女孩卻只能心灰意冷地回一條簡訊:「你不在。」
和《那些年》一樣,《六弄咖啡館》也在講一個關於女孩比男孩更早熟的故事。留在原地的那一個,一次次地說著「你和以前不一樣了」,終究只能無能為力地嘆息。
這不是簡單的地域上的距離,對人生的選擇註定了兩個人漸行漸遠的方向。異地戀的時候,有多少的力不從心和不甘心,都可以把理由推脫給距離。
「如果有手機能夠隨時溝通,是不是會不一樣?」「如果我給她買一隻貓,她是不是就會不生氣?」「如果我們能一起成長,一起讀書,一起吃飯,是不是就能一直在一起?」……一個個如果,都沒有答案了。
可是過程裡,每一次的飛奔、狂喜、甜蜜和失落,都是如此的真實,簡單的淺吻也能聽見心跳的聲音。
《六弄咖啡館》有臺灣小清新電影中慣見的美好細節。細節裡是有心,而演員的功力讓細節顯得有說服力。
比起這些年在大陸的青春片裡看慣了大明星裝嫩或者錯把顏值當演技刷分,《六弄咖啡館》的演員表演是電影的另一個加分項。
董子健不是嚴格意義上稱得上帥的小鮮肉,但無疑是同齡小鮮肉中演技出眾的一位。儘管操著一口生硬的臺灣腔讓他在臺詞上沒有很好的發揮,然而情緒表達上的到位,足夠彌補臺詞上的不足,讓人物成立。
一出道就獲得金像、金馬兩項最佳新人提名的顏卓靈,有著鄰家女孩的乖巧和乾淨空靈的氣息。從懵懂少女到逐漸成熟後面對和男朋友的差距,內心的委屈、糾結和不舍也都在表演中得到了說明。
另一個少年阿智的線索其實是整個青春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個陪你掛科、陪你打架的少年,頂著重感冒、騎著機車、帶著好兄弟穿越颱風,日夜兼程地趕去和你共同面對殘忍的結局。
也是這個少年,在你面對人生重大挫折的時候,用激將法刺激你和他頭破血流地幹上一架,以此宣洩出心中鬱積的情緒。
《六弄咖啡館》劇照還是這個少年,在主角都以各自的方式離場之後,拾掇起兩人的遺憾和殘念,開起承載著青春記憶的「六弄咖啡館」,成為這段唏噓愛戀的延伸。
兄弟情的部分,在一個男性視角的青春片裡該和愛情一樣舉足輕重。但無奈戴立忍(成年阿智)的部分被剪掉,這個人物的存在感被削弱,最後那個約定也變得有些莫名其妙。
從整部影片的節奏和節奏感來說,因為太過於集中在愛情的部分,母親去世的打擊以及原本男主角人生困局的絕望感在前情中沒有完整地鋪展。
因此告別世界的結局來得如此猝不及防,仿佛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因為失去愛情而無法承受打擊的少年最終自殺的故事。
這樣的邏輯不免過於中二。悲劇的結局能夠提升整個影片的質感,但得層層遞進做好鋪墊。
在敏感的青春裡,走向極端結局的青春其實並不少見。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或者巖井俊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最後的結局都疼得讓人窒息。而《六弄咖啡館》措手不及的結局沒能拉升整部片子,只留給人畫風突變的一臉懵逼。
這大概和片子裡有一搭沒一搭的錯亂臺灣腔一樣,是合拍帶來的某種「後遺症」吧。
身為原著作者的導演想要保留作品的完整性,但又在風格操作上希望儘量接近商業片的節奏和質感。所以這是單章表現比整體更好的影片。
但瑕不掩瑜,畢竟其中有真的被戳到的部分,也比同檔期另一部以超越《富春山居圖》為己任的大片值得推薦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