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井某某故意傷害案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井某某,男,1998年12月出生,與1999年8月出生的被害人朱某某均系在校學生。2015年3月28日,二人在路上偶遇,因言語不合,朱某某等人毆打了井某某。同年4月1日,井某某到網吧找朱某某等人未果,隨即離開,朱某某等人聽說後即駕車追趕,井某某被追上後,見朱某某將車窗玻璃搖下,即持匕首捅刺車內的朱某某,朱某某亦持斧頭將井某某面部劃傷。經鑑定,朱某某的損傷構成輕傷,井某某的損傷構成輕微傷。
(二)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井某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一人輕傷,其行為侵犯了公民的身體健康權,構成故意傷害罪。被告人井某某系未成年人,歸案後認罪態度較好,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取得了諒解,且被害人朱某某無故毆打、追逐井某某有過錯,依法對井某某從輕處罰,並適用緩刑。據此,認定井某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
(三)典型意義
本案系遭受暴力侵害的未成年人「以暴制暴」而觸犯刑律的典型案件。井某某本是受害人,但他沒有採取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竟持刀捅刺他人,由被害人淪為被告人。朱某某小小年紀,駕駛機動車在公路上急馳、追逐,持鐵棍、斧頭毆打他人,雖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而未被追究刑事責任,但公安機關已對其進行了行政處罰。
本案也暴露出雙方家庭教育的缺失。井某某的父母明知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沒有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和保護;朱某某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打架鬥毆、駕駛機動車等行為沒有及時發現、制止和糾正,以致事態惡化。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應當正確履行自己的監護職責,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不受非法侵害,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遵紀守法,言行有範,對有不良行為的孩子要嚴加管教。
案例2、主父笑某、主父文某尋釁滋事案
劉某某,男,2000年出生,系某中學初中學生,因瑣事與一同學發生矛盾,即指使無業青年主父笑某、主父文某教訓這名同學。2015年1月4日,主父笑某、主父文某等人趕到學校門口時,與劉某某有矛盾的同學已經離開學校。劉某某想起朋友殷某某與同學王某某有矛盾,隨即指使主父笑某、主父文某等人在學校附近對王某某拳打腳踢,致王某某輕傷。
法院認為,被告人主父笑某、主父文某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其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鑑於其歸案後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通過積極賠償取得了被害人的諒解,酌情從輕處罰。據此,認定主父笑某、主父文某犯尋釁滋事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二個月和一年。
該案系校內學生糾集社會閒散人員,欺負、傷害校內學生的校園欺凌案件。
同學之間偶有矛盾是正常的,要學會合法合理去解決矛盾。本案中,劉某某結交閒散人員,不僅要教訓與自己有矛盾的同學,還「熱心」地幫朋友出氣,無視法律,恃強凌弱,缺乏對規則的基本認知和敬畏,雖因未達刑事責任年齡不予刑事處罰,但是其家長應當對其嚴加管教,學校對其嚴肅處理,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被告人主父笑某、主父文某作為成年人,不但不幫助未成年人正確處理矛盾,反而逞強滋事,無故毆打未成年學生,不僅傷害了被害人身體健康,也傷害了被害人的心靈,其在學校周邊滋事的行為也影響了校園安全,法院依法對其從嚴懲處。
案例3、張某某故意傷害案
被告人張某某,男,1999年9月出生,與被害人葛某某系同班同學。2015年1月9日,葛某某到張某某的宿舍時,碰撞張某某一下,二人因此發生爭執並廝打。廝打中,張某某持刀將葛某某捅傷。經鑑定,葛某某的損傷構成重傷。
法院認為,被告人張某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重傷,其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鑑於被告人犯罪時未滿十六周歲,系未成年人,投案自首,且已與被害人和解,對其減輕處罰,並適用緩刑。據此,認定張某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
本案中,被告人和被害人系同班同學,二人本應和睦相處,共同進步,卻因一點瑣事大打出手,甚至持刀捅刺,致使一人受重傷,一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兩人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人民法院堅持雙向保護原則,在依法認定被告人構成犯罪的前提下,注重化解矛盾,平復被害人受到的傷害,促成雙方和解,也給已經認罪悔罪的被告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案例4、王某某、李某等聚眾鬥毆案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某、王某某均系某高中二年級學生,二人因瑣事產生矛盾,雙方約場在學校門口打架。王某某、李某各糾集多人持魚叉、鎬把等物品參與鬥毆,雙方均有人員受傷。參與鬥毆的人員先後有6人歸案。
二、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李某、王某某等六名被告人組織或積極參與持械聚眾鬥毆,均構成聚眾鬥毆罪。被告人王某某、李某在聚眾鬥毆犯罪中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案發後投案自首,自願認罪悔罪,法院對其減輕處罰。依照各被告人的犯罪情節、所起作用、犯罪後果及犯罪後的表現,法院依法認定6名被告人犯聚眾鬥毆罪,對李某、王某某各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二年;對其他4名被告人分別判處三年至八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三、典型意義
兩名高中生之間的小矛盾,由於雙方糾集多名校外人員參與,最終演變成一起聚眾鬥毆刑事案件,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特別是他們在學校門口,又是下晚自習期間鬥毆,眾多學生圍觀,魚叉、木棍打鬥的場面引起學生恐慌,影響惡劣。案件發生後,李某、王某某主動投案,對自己的行為痛悔不已,法院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考慮到他們心智尚不成熟,平時表現較好,一時衝動誤入歧途,對二人適用緩刑,對其他被告人全部判處有期徒刑。
案例5、劉某與王某某等健康權糾紛
原告劉某與被告王某某、廉某某、董某某、張某某、朱某某均系某初級中學同班同學。在操場上體育課時,五被告將原告抬起扔到空中,摔落在地,致使原告劉某受傷,構成十級傷殘,造成各項經濟損失共計61 428.1元。
五被告將原告劉某抬起扔到空中,在原告劉某落下時並沒有承接,導致原告劉某跌落在地上受傷,五被告應對原告因受傷造成的損失負賠償責任。因五名被告均未滿十六周歲,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行為後果應由其監護人承擔。
由於原告劉某受傷是在學校上體育課期間發生的,該學校疏於管理,以致發生了學生傷害的後果,學校未能盡到相當注意義務,具有過錯,應依法對損害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
據此判決,原告劉某的各項經濟損失共計61 428.1元,扣除被告已經支付的11 000元,餘款50 428.1元,由五名被告的監護人分別承擔6 051.4元;原被告所在學校承擔20 171.2元。
同學之間嬉鬧玩耍本無可厚非,但是,必須以安全為前提。在操場上將同學拋向空中,即使有人去承接,也可能導致危害後果,如果沒有人承接,同學摔到地上,極有可能會摔傷甚至致殘,傷害的後果無法彌補。在法院審理的校園傷害案件中,還有因同學間嬉鬧而引起筆尖戳傷眼睛、水杯砸傷牙齒、騎車時互相踢打碰撞而引發的傷害案件,因而同學們應當約束自己的行為,把安全放在首位,避免傷人或傷己案件的發生。學校也應當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組織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及時發現並制止學生的危險行為。
案例6、陳某某、左某某與張某某、王某某、薛某某生命權糾紛
2014年8月22日,9歲的陳某碩與14歲的張某某、王某某,13歲的薛某某相約到村旁河中洗澡。張某某在水中後退時不慎進入深水區,後將陳某碩拉入水中,王某某見狀施救時,也被張某某拉入水中,後張某某、王某某自救,陳某碩溺水死亡。陳某碩的父母陳某某、左某某起訴要求張某某、王某某、薛某某及其監護人賠償損失。
法院認為,被告張某某、薛某某、王某某與陳某碩一起參與具有危險的遊泳行為,負有相互救助的義務,張某某、薛某某、王某某對於陳某碩溺水死亡後果均有過錯應承擔賠償責任,被告張某某、薛某某、王某某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由其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
陳某碩溺水死亡時9歲,屬於法律規定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監護人陳某某、左某某沒有盡到監護義務,對該事件發生存有過錯,責任與被告相當。
案件審理期間,經法院主持調解,陳某某、左某某與薛某某、王某某的監護人及河道管理使用人達成和解協議並履行完畢,法院判決由張某某的監護人賠償左某某、陳某某經濟損失54774元。
本案為暑假期間,學生相約到附近河裡洗澡導致溺水死亡的惡性事件。暑假期間是此類惡性案件的高發期,水火無情,孩子自救能力差。作為監護人的父母一定要教育、看護好孩子,避免此類惡性案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