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冷了,我不去洗澡了」宿舍裡北方人華子說到洗澡,總覺得南方人有些過於矯情。
「不洗澡怎麼睡覺?到處都是髒的,身上油油的」南方人方方爭論著。關於洗澡,南方人和北方人一直都有爭執。
洗澡其實是一種耗氣血的行為?
當你發現洗澡並不會衝刷掉身上的疲憊,反而越洗越累,這正是由於氣血被動運動造成的。
洗澡時熱水撲滿身體,身體陽氣向外散發,其實是把氣血強行引到體表的一種行為。尤其在冬天,天氣寒冷,不易儲蓄陽氣。洗澡時間過長,身體暴露在空氣外,更容易讓陽氣傾洩於皮膚,你會感覺熱水沒有給到多少溫暖,反而越洗越冷。
因此大病初癒,發燒,空腹之人,都不適宜洗澡,這個時候人體氣血虛弱,洗澡無疑是讓本就留存不多的血氣,更快地消耗。
洗澡是一個腠理打開的行為
你有沒有感覺,洗完澡後,皮膚緊繃,摸上去猶如乾枯的花蕾,時而還會感覺到瘙癢?洗澡後難道不是應該讓身體更滋潤嗎?
冬天淋浴,用溫度較高的水溫會讓人得到慰藉,尤其是女性更偏向於高溫洗澡,熱水的蒸汽可以幫助打開毛孔。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腠理與肺氣相聯,毛孔打開的同時,會頻繁調動肺氣,肺氣過度消耗,皮膚就會失養,也就越來越乾燥了。
秋收冬藏,「收藏感」的季節,確實不宜頻繁洗澡,那麼如何在冬天洗一個不傷正氣的養生澡呢?
不同人群的「冬季洗澡時間表」
中華醫學會老年病學會委員金恩澤在接受生命時報的採訪時表示,不同年齡段洗澡的時間頻率也有所不同。
成人 3~5天一次
研究顯示,洗澡水溫不宜過高,以38℃~40℃為宜,可溫和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更利於出浴後身體保暖。成人洗澡,盆浴以20分鐘為宜,淋浴5~10分鐘即可。
孩子 一周2次
孩子的皮膚更嬌嫩,厚度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高頻率的洗澡只會讓孩子皮膚愈發乾燥。冬季洗澡可提前打開浴霸,製造溫暖環境,洗澡時關掉,洗澡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
老人 5~7天一次
老人身體機能下降,神經系統功能衰退,氣血不宜波動過大,所以洗澡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且動作儘量放緩。洗完澡後可休息10分鐘,再小口喝下一杯溫開水補充水分。
冬天洗澡有講究
除了控制洗澡的時間與頻率,洗澡的時機也是有講究的——
1.起床就洗澡:容易導致暈眩
晨起後,並不適合馬上洗澡。在空腹狀態下,洗澡會引起低血糖,容易發生暈眩,甚至休克,若再加上水溫過高,更容易導致血管擴張,出現腦供血不足、虛脫。
2.睡前衝澡:晚上容易失眠
不少人喜歡臨睡前才去洗澡,渾身暖烘烘得,上床睡覺正好。但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可取。熱水會使體溫迅速升高,抑制大腦褪黑激素的分泌,洗完立刻上床反而會難以入眠。
3.飽餐後洗澡:影響消化
空腹不建議洗澡,但吃飽了也不適合馬上衝入衝涼房。飽飯後,血液都集中在胃部消化。洗澡時,血流速度增加,向皮膚擴散,不利於胃部消化。
4.洗前準備不充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大
洗澡前,也要做個熱身。尤其是老年人,帶著冷氣進入浴室,冷熱交替,對心血管循環十分「不友好」。 冷天洗前最好做5分鐘熱身,如原地踏步、扭腰、搓腳、按摩湧泉穴等。
5.沐浴露一次擠很多:容易導致皮炎
洗澡並不是全身都是泡泡才洗得乾淨。沐浴露都是化學成分製造而成,其中月桂醯胺丙基甜菜鹼會造成皮下組織的乾燥,甚至會引起過敏性皮炎。建議每次洗澡用一元硬幣大小就足夠了。身上不太髒的地方,用清水衝洗更好。
皮膚是我們重要的身體「保護傘」,並不是洗得越多,就是對它的呵護,如果你本身就屬於敏感皮膚,容易乾燥,冬天還是要減少一下洗澡的頻率,實在忍不住,也不要全身衝洗,洗洗腳,洗洗私處,洗洗臉就是最好的清潔了。
參考資料:[1] 《冬天多久洗一次澡才最合適?》. 活法兒. 2020-11-19[2] 《冬天多久洗一次澡好?專家:你的身體喜歡這種「頻率」》. 生命時報 .2019-01-17[3] 《冬天洗澡有講究!這些不好的習慣 你佔了幾條?》.CCTV4.2016-12-0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