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娃 繡著花 養好家(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2021-01-09 人民網

核心閱讀

彝繡是一項深植民間的古老技藝,承載著文化記憶。

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這項傳統技藝從小山村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創新產品闖市場、培訓繡娘助增收,不僅為老鄉帶來收入,也打響了品牌,彝繡漸成彩雲之南的文化新名片。

華燈初上,雲南楚雄彝人古鎮裡遊人如織。鱗次櫛比的店鋪裡,金永淑的「彝家公社」挺耐逛:花花綠綠的刺繡產品中既有繡片等老物件,也有衣服、手袋等創意滿滿的新產品。金永淑做彝繡生意18年,如今駛上了快車道,近5年業務量漲了10倍。她在朋友圈曬出來的產品,常常不到5分鐘就有人下單。

作為一項深植民間的古老技藝,彝繡被稱作「指尖的藝術,心靈的花朵」。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這朵花從小山村走向國際時尚T臺,惠及7萬繡娘。產值也從2013年的兩三千萬元增長到去年的兩億元,漸成彩雲之南的文化新名片。

產業化,山裡的手工刺繡成了品牌

探尋彝繡源頭,楚雄州永仁縣直苴村不容錯過。田野是舞臺,大山是看臺,藍天做背景,發端於直苴村的賽裝節已延續千餘年,不斷發展,把彝繡帶入更多人的視野。

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十裡八鄉的彝族鄉親們就會趕來。「賽裝賽到日頭落,跳腳跳起月當空」,賽裝是盛大的彝繡展示。直苴村的李永福嫫今年正好100歲,她六七歲就跟著母親學刺繡,「彝家女子會走路就會跳腳,會拿針就會繡花。」

彝族服飾刺繡用色大膽奔放,紅和綠常配在一起,花紋圖案大都來自大自然和生活,不識字的繡女往往能繡出迷人的作品。「彝繡也是彝族人的文化記憶,彝族支系眾多,但懂行的人一眼就能從服裝判斷,這個人來自哪個支系。」李如繡說。

在永仁縣文化館工作的李如繡也是直苴村人。她13歲就參加文藝宣傳隊,16歲開始收集第一件彝繡製品,如今已經58歲,一直痴迷於收藏各種彝繡。1988年,李如繡在縣城開彝繡產品店,那時除了各種比賽匯演的服裝,彝繡基本沒什麼市場。

金永淑走出去闖市場,其實也是最近五六年的事。常跑大城市不但讓她的業務量突飛猛進,也讓她認識到,深山裡的手工刺繡意味著個性和稀缺,令人眼前一亮,是取之不盡的創意泉源。「個性手工加創意,就是彝繡的競爭力。」金永淑說。

但正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長肖惠華所說,像許多民族工藝一樣,楚雄彝繡的產業化一直小散弱,「看著好瞧,穿不出去」的尷尬、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寂寞揮之不去。如何激活如此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如何更好打造品牌闖市場,讓繡娘們美起來、富起來?

走出去,傳統技藝登上國際大舞臺

去年9月,楚雄彝繡迎來「高光時刻」。紐約時裝周2020春夏發布壓軸大秀,「TaorayTaoray×楚雄彝繡」閃亮登場。伴著「絲路雲裳」的音樂,40套「牛仔 彝繡」跨界時尚服裝亮相,「民族賽裝」在全球時尚中心綻放。這一策劃由楚雄州與上海東方國際集團合作推出,每憶及此,楚雄州文產辦主任周兵難掩激動:「這為打響楚雄彝繡品牌注入新活力。」

周兵經歷了近年來彝繡品牌精彩亮相的全過程。2016年他去直苴村駐村扶貧,醞釀做大賽裝節,助推彝族刺繡和服裝發展。這一想法得到了省委宣傳部的支持,當年,首屆「七彩雲南民族賽裝文化節」啟動儀式舉辦地落戶直苴村。同年10月,彝繡訂製時裝又走上北京國際時裝周。「剛開始主辦方不同意山裡的彝族群眾原汁原味地著裝『走秀』,我們竭力爭取,最後這場山裡人走秀轟動全場。」周兵說。

從此,楚雄彝繡得到了更多關注。從時尚走秀到設計大賽,從民族服飾展演到專場時裝發布會,2019年的賽裝文化節持續一年,走秀展演、論壇研討、招商推介,彝繡在雲南成了「熱詞」。金永淑感嘆:「以前出去介紹彝繡用十句話,現在一句就夠了。」

彝繡品牌走出去離不開政府的強力助推,企業走出去則經歷了艱辛的探索蛻變。大姚縣「納蘇」品牌創始人樊志勇是名80後,創業13年,她的公司帶動300多名繡娘,把產品賣到國際市場。這個過程中樊志勇跨過了3道坎:產品的實用性、批量生產的能力、刺繡全過程標準化。比如,傳統刺繡融入現代生活必須增加實用性,如何創新產品?繡女們各懷絕技但是標準不一,怎樣對接大市場?

助脫貧,增收致富培訓繡娘

從小山村到大市場,彝繡產業背後是7萬山村繡娘,她們指尖流淌的是柴米油鹽的日子。

在永仁縣見到李濟雁時,她正在為擴大銷路費心思。李濟雁是蓮池鄉彝族刺繡協會會長,5歲學習刺繡,1999年踏上創業路,銷售額從2015年的20萬元增加到去年的800多萬元。李濟雁教了20多個徒弟,蓮池鄉彝族刺繡協會先後帶動700多人發家致富。「田間地頭、勞動間隙都能做刺繡,背上娃繡著花養好家,一年一人能多掙幾千到幾萬元。」李濟雁說。

永仁縣縣長李明峰說,彝繡「就地取材、就地用才、就地生財」,是文化扶貧中扶志、扶智的好方式,是繡娘增收致富的「美麗產業」。同時,彝繡也成了滬滇文化幫扶的抓手,入選2019年上海市精準扶貧十大典型案例。「雙方正在緊密溝通,把文化扶貧這條路走通。」楚雄州委宣傳部部長徐曉梅說。

在楚雄,許多縣都把抓培訓、建協會、育龍頭企業、走出去展銷作為彝繡發展的抓手。大姚縣每年拿出10萬元支持彝繡,近3年縣婦聯培訓50餘期6000餘人次的繡女。大姚刺繡走「協會(合作社) 會員」的組織化之路,協會和合作社成了「一座橋、一所學校、一個家」。大姚縣還扶持從業者到縣城、州府建立展銷部和工作室,「咪依嚕」彝繡通過了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評定。

李明峰介紹,2018年以來,永仁縣與上海市嘉定區對接文化產業合作,藉助其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和創新平臺優勢,共同推動彝繡的傳承和創新。2018年永仁縣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籤約,在民族文化傳承、產業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廣泛合作。2018年至今,上海安排永仁彝繡項目資金110萬元,扶持建立扶貧車間5個,1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受益。

周兵說,楚雄州將從資源整合、平臺搭建、資料庫建設、要素配置、人才支撐等方面著手,引進大企業推進彝繡產業化、國際化,幫助廣大繡娘走上幸福路。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3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3D石窟 走出雲岡(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3年來,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項目組攻克了數據採集處理、結構設計、分塊列印上色等多項技術難關,讓古老的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邁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三維重建誤差小於2毫米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它依山開鑿,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
  • 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以敬畏之心 聚保護之力
    遼寧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團隊成立以來,隊伍不斷壯大,參與文保的方式不斷拓展。有的巡查文物,提供線索;有的收藏老物件,記錄老故事;有的擔任博物館義務講解員……街巷山野、線上線下、有老有少,這群志願者滿懷熱愛與責任,激發了更多人對歷史文化的敬畏之心,聚起了更強的保護之力。
  • 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原標題: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隨著鑼鼓聲響,湖北武漢花博匯內的古戲臺瞬間熱鬧起來,一塊幕布逐漸亮了起來,劇目名《猴王借扇》緩緩上升,皮影戲正式開始。
  • 婦女學苗繡 增收帶娃兩不誤
    增收帶娃兩不誤  【解說】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  【同期】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代表性傳承人 李紹玉  我們的苗繡是繡得比較抽象的,配色也是大膽的,就是想到什麼繡什麼,繡的花也是對稱的。
  • 傳統漢族刺繡,「繡」出江東美好生活新畫卷
    江東傳統手工藝文化是中原漢文化在邊疆的完美保留,至今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江東傳統手工技藝包括:古法織布、大襟服飾、繡花鞋、刺繡、掇花繡等,傳統手工技藝代代傳承。掇花繡手工藝是江東鄉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圖案主要以動物、植物、花卉為主,寓意著生活平安幸福、家庭和美,代表著淳樸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反映了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 一份文化成績單透出百姓生活新變化——「十三五」期間我國文化...
    原標題:一份文化成績單透出百姓生活新變化——「十三五」期間我國文化建設成就綜述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題:一份文化成績單透出百姓生活新變化——「十三五」期間我國文化建設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周瑋 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
  • 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
    中新社雲南玉溪9月24日電 題: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作者 劉大煒平靜寨子裡,傣家繡娘圍坐在一起刺繡,不需要畫稿,她們就可以在布料上繡出精美圖案。近日,由全國臺聯主辦、雲南省臺聯承辦的「2020年兩岸媒體人云南行」一行走進雲南新平縣戛灑鎮平寨社區,感受「花腰傣」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遊新平縣等地傣族的一種稱謂,有「傣灑」「傣卡」「傣雅」三個支系,因其服飾古樸典雅,特別是女子腰部那條繡有精美圖案的花腰帶而得名。
  • 滿繡:繡滿
    原標題:滿繡:繡滿 桮小麗和滿繡的故事,比她手裡的繡線還要綿長。 小針扎,裹青麻,青麻裡面藏點啥? 桮小麗的針腳裡藏著民族記憶,也藏著家族故事。滿族人民從依水而居的漁獵生活,過渡到跑馬拓荒後的農家生活,桮小麗的女性祖輩便在白山黑水之地的火炕上,做起了女紅活計。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陝西省主場活動在鳳堰古梯田舉行
    央廣網西安6月13日消息(記者雷愷)2020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陝西省主場活動今天(6月13日)在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的「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舉行。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堰梯田授牌儀式同時舉行。
  • 鄭州多家博物館、紀念館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
    鄭州多家博物館、紀念館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 2020-06-13 11:00:07 來源:大河網  |  作者:莫韶華> | 字號:A+ | A-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業人士講解,「雲遊」VR線上看展覽,聽古樂、看考古、惠民眾,這一波操作太可以了,鄭州市文博系統將開展一系列以「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為主題的宣傳活動。
  • 閃電評論丨在傳承保護文化遺產中讓民眾找到文化認同感、歸屬感
    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主題為「文物賦彩·全面小康」。寶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蘊含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從文化遺產的傳承,到自然遺產的保護;從加強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穿越浩瀚歷史長河,中華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各級文化遺產數量可觀。如何傳承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 鳳堰古梯田: 「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
    建博物館 讓文化遺產惠及民生記者:目前在古梯田區域內生活近萬人,2011年以前當地村民生產的農產品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屬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村民生活非常貧困。我省在保護利用萬畝古梯田,讓文化遺產惠及民生方面是怎麼做的?
  • 青繡,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青繡」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品類豐富,針法繁多,色彩豔麗,應用廣泛,是青海各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手工藝。數據顯示,目前全省約有30萬人從事刺繡,是全省參與人數最多、應用最廣泛、影響最長久、與各族人民群眾生活最密切的一種民間藝術。如今,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先後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文物賦彩全面小康 南通市博物館推出一系列活動
    6月13日是今年的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文物賦彩全面小康」,南通市各大博物館結合自身特色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國珠算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通板鷂風箏製作技藝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月13日,南通風箏博物館聯合上海長甲集團啟東MOUMOU農場推出了非遺文化之旅,一批遊客在啟東南黃海之濱的灘涂上與風箏博物館館長一起尋找「會說話」的風箏。當天,啟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還舉辦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場宣傳活動。
  • 非遺購物節「雲探店」之湖南省湘西七繡坊
    一描一畫繪出湘西美好生活一針一線繡出苗家錦繡前程苗繡,是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沒有文字,他們用「繡」頑強地保存著自己的文明符號,苗族服飾有 「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 「史書」之美譽。苗繡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是苗族歷史文化發展的活化石,是傳承苗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根基。苗族婦女們世世代代靠刺繡來記錄歷史的大事件和表達心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苗繡的技法多樣,針腳大體可分為繡、插、捆、灑、點、挑、串7種。
  • 金川區博物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繽彩紛呈
    2020年6月13日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日晚,金川區博物館圍繞「文物賦彩 全面小康」這一主題,聯合金川區文化館在人民文化廣場開展專題文藝演出,並在演出現場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活動,以增強文化自信、提振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加強文物保護。
  • 小微空間改造 藝術賦彩生活
    牆根底下是新砌的魚鱗狀矮牆,矮牆上放置著十幾盆花,有火紅的一品紅、金黃的菊花、黃綠相間的變色木。仔細一看,這些花盆原來是陶罐、湯盆、醬豆腐瓶、塑料飯盒做的。抬頭,竹竿搭起的葡萄架,讓人想起「天棚魚缸石榴樹,姑娘肥狗胖丫頭」的順口溜。這處寬約五六米的「胡同裡的牆根花園」可是宗奶奶的寶。「北京人愛養花。我喜歡把家裡一些廢棄的老物件當花盆,種點東西。
  • 延禧攻略,一部非遺文化遺產的攻略!
    然而亦有細心的觀眾發現,劇中有著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展示。從高貴妃的崑曲,到各個人物角色的服裝、配飾,以及令人震撼的打樹花...令觀眾在討論劇情的同時也欣賞到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劇中非遺元素展示刺繡劇中以大篇幅、多細節的方式展示了刺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涉及到的就有手推繡、打籽繡、盤金繡、盤繩繡、珠繡、圈金等多種刺繡工藝,以及作為國務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其在劇中主要體現在服裝設計上。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人類文明中的智慧和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曾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特殊性,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所以人的傳承特別重要。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組織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民眾生活以及社區教育當中。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年輕人的加入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增添更多可能性,增強生命力。
  • 與非遺零距離 周六「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泉州將舉行主題活動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泉州市文旅局將於本周六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屆時17項非遺展示、3項非遺表演、1項在線養生講座、第六批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授牌以及首屆泉州非遺購物節將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