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餘花吐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
一片蒼翠,一抹蘭香,用時間萃出一汪茶海,用雲霧育成一方茶田,名翠蘭,居嶽西。
嶽西縣石佛寺茶園 (攝影師:武伍)
觀茶海
千裡大別山,百年翡冷翠。
嶽西石佛寺茶園,培育的是大別山區優質雲霧茶。
觀茶園,品茶趣,一處足矣。不僅是因「國賓禮茶」嶽西翠蘭出產於此,更因此處世稱「三生福地,淨土嶽西」。
嶽西縣石佛寺茶園 (攝影師:武伍)
因嶽西縣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設立,茶園無法擴建,200畝的茶園規模,上世紀70年代保持至今。面積不大,總產量不高,唯有深耕細作,追求品質。
百畝茶田,山高路長,醞釀的是溫柔亦蒼翠的新春嫩茶。
嶽西縣石佛寺茶園 (攝影師:武伍)
春茶萌發,風香葉碧,沁得是晨霧朝露下的微澤,愈清雅的醇香。
生機盎然的,是綠芽初上,也是迎著朝陽踏著春光向前的人兒。如畫明媚的,是青山碧空,也是循著春茶香自省的心靈。
攝影師:武伍
石佛寺的半顆神茶,也值得一觀。它是千百年流傳的皖西南三棵半神茶中唯一形神皆備的佛茶,依託古寺,聽著鐘聲,更有誠心的茶農。信與不信,皆在一念之間。
嶽西縣半棵神茶 (攝影師:儲青)
你看著茶海,茶海也襯著你。
採茶葉
素手捻嫩葉,幾轉香入心。
嶽西翠蘭 (圖源:新嶽西)
春日到了石佛寺茶園,若不學著採茶姑娘,從茶樹上摘下一片片嫩芽,可是遺憾大了。
攝影師:武伍
照著學來的手法採上兩朵嶽西翠蘭茶,置身茶園內,與茶樹一同感受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山巒起伏間,在雲霧瀰漫下,在泉水叮咚中,在肥壯芽葉前,染一身茶香。
嶽西翠蘭茶園 (圖源:新華網)
沾在發隙眉梢的植物味道,看不見,摸不著。留在鼻腔的,是和著蘭草花香味的獨特氣息。
這也是嶽西翠蘭茶香味的獨特之處。
嶽西翠蘭 (圖源:深山綠茶)
指尖上的餘香,肥嫩清爽的觸感被一一銘記。
歲月流轉,仍知其形,憶其壯麗。
品茶香
品蘭茶綠意,醇甘高長也。
嶽西翠蘭 (攝影師:熊健)
自古以來,文人吟詩作詞,烹茶平心靜氣,文人遣詞造句,品茶提神醒腦。
文人愛茶,贊它,嘆它,故而茶不僅作為飲品,更成了學問。
嶽西翠蘭 (圖源:深山綠茶)
只是,這茶於你是學問還是回憶,抑或是單純的一杯綠湯,都是自己決定的。
有評嶽西翠蘭茶「外形芽葉相連,舒展,色翠綠,顯毫;香高清鮮;滋味濃鮮;湯色綠,明亮;葉底嫩勻,色綠明亮。」
嶽西翠蘭 (圖源:看安徽)
舌尖存下的是清香醇濃,茶中帶著花香。大別山腹地的嶽西,本就蘭草花遍野,茶葉蘭花相互浸潤著,品上一口,才知道「翠蘭」究竟為何物,味蕾給出的答案,一般是不會錯的。
蘭花 (圖源:春蘭花)
一個茶杯,盛下的不僅是茶湯,一汪淡雅綠色中,看見的是碧水長天,是風掀清泉,是百畝茶田,是如夢畫卷。
一口茶水,裝載的是一個短暫休憩,是春季的朝陽暄目,晚霞綺麗,茶山迤邐。
嶽西翠蘭茶園(圖源:嶽西微網)
品一味茶,得一片安寧。
美夢中,蘇軾細細品茶,朦朧間作迴文詩二首,迴環的是茶,是境。
如今,踏春去嶽西,賞茶在石佛寺茶園,有境,有茶,足矣。
巖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雲水咽歌。
衫碧吐花餘點亂,纖纖捧碗五顏酡。
窗晴鬥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來源: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