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家》裡,有一段陝西南路186弄大培福裡的戲,這裡是1927年的英式老洋房,久經風霜,已顯破舊。劇中,江奶奶賣洋房想給老伴看病,他的絕症需要錢來續命。而宋爺爺卻有另外的想法,換一套居住條件好的電梯房,剩下的錢給老伴養老。宋爺爺臨終前說:「美廷,你長大了,要自立。」 可是,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夫妻就像比翼鳥、連理枝,宋爺爺走了,美廷也走了。
這一段,看哭了太多人。除了感人,印象深刻的是,江奶奶總是一身旗袍,不論是素色的暗條紋,玄色的繡花,還是絳色的印花面料,只是加以最簡單的葡萄扣(一字扣),足夠端莊和嫻靜。如今的上海灘,穿旗袍的人已很少了,像江奶奶穿得這麼有味道的就更少了。一個西裝革履,一個素雅旗袍,挽著手,從老洋房中走出,仿佛時光倒流回了民國。
老洋房,素旗袍,別上兩朵白蘭花。
我看過最多的是張愛玲筆下描寫旗袍的句子,「束身旗袍,流蘇披肩,陰暗的花紋裡透著陰霾。」這是張愛玲給40年代上海女人的符號。《傾城之戀》裡著一身月白蟬翼紗旗袍的白流蘇;《封城》裡,吳翠遠的白洋紗旗袍,搖曳生姿;《色戒》中王佳芝的電藍水漬紋緞及膝旗袍,襯得她淡漠卻撩人;而《半生緣》裡的曼楨,我們在她柔色旗袍下卻看到了執著。
各具姿態,各有曼妙,旗袍讓女人有多美,女人就有多愛旗袍。像阮玲玉、周璇、張愛玲、林徽因、蕭紅等等,都愛穿旗袍。張愛玲曾說:「就是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那個時代女性的美,儼然和旗袍聯繫在一起的。
1 旗袍文化的大起大落
對於旗袍的起源,至今眾說紛紜。《中國古代服飾史》的作者周錫保先生認為,旗袍就是滿清旗女之袍發展而來。而《中國旗袍》的作者袁傑英教授則更偏向於是由先秦兩漢的深衣或者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演變而來的。
還有學者認為,旗袍就是男式長袍的進化品。辛亥革命前夕,很多參與革命的青年女性喜歡穿長袍。《光復會見聞雜憶》裡記錄的1907年的秋瑾,「一件玄青色湖給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黑緞靴。」那時光復會年輕的會員都稱23歲的秋瑾為「秋先生」。
這種風潮延續到了辛亥革命勝利後,到了20年代中期,女權運動興起,女子穿男子長袍就更普遍了。
「若非具備一長衫,即不足以壯觀瞻。」
就此來看,20年代的「旗袍」其實就類似男子長袍。和張愛玲在她童年記憶中的旗袍印象也吻合,她說:「初興的旗袍,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
但這類旗袍始終存在「分不清男女」的反對輿論,隨著西洋服裝的衝擊,開始對旗袍進行了改良。
30年代後期,旗袍從裁剪結構上,加了胸腰省,肩縫等來凸顯女性曲線,細節也更為考究,花式的領子盤扣,開衩的長短,面料的花色,都花盡心思。自此也打開了旗袍的黃金時代。
① 旗袍撐起「雲裳」,「雲裳」成就旗袍
凡在書裡看過徐志摩情感糾葛的,最後都因張幼儀失愛後獨自撐起「雲裳」,而肅然起敬。
說起上海雲裳服裝公司的創辦人,也有人說是唐瑛和陸小曼,南北交際花之名乃大噪於時,她們更是「雲裳」的臺柱。股東之一的周瘦鵑曾在《申報》上發表一篇名為《雲想衣裳記》的文章,也證實這一說法。
「雲裳公司者專制婦女新裝事業之新式衣肆也。創辦者為名媛唐瑛、陸小曼二女士與徐志摩、宋春舫、江小鶼、張宇九、張景秋諸君子,而予與老友錢須彌、嚴獨鶴、陳小蝶、蔣保釐、鄭耀南、張珍侯諸子,亦附股作小股東焉。」
1927年8月7日,在靜安寺的一棟三層小洋房裡,上海雲裳服裝公司正式開業。它做的是最時髦的衣服,曾有傳言,巴黎流行的款式,最多十天肯定出現在上海灘。十裡洋場,摩登女郎,可再新潮的洋服也抵不上旗袍給女人的絕世曼妙,何況唐瑛和陸小曼最愛穿旗袍。
畫家葉淺予在自傳《細敘滄桑記流年》裡有記載,自己曾擔任雲裳時裝公司的設計師。而旗袍與淺予有著解不開的緣分,從1931年至1933年,他曾為《玲瓏》畫的50多幅插畫中,絕大多數是旗袍或者有旗袍元素的服裝。另一位唐瑛請回來的設計師就是江小鶼,在法國和日本學習美術的經歷,讓他設計的款式一下子風靡上海灘。就在當年冬天,雲裳牌旗袍配上大衣,成了上海乃至周邊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一道最時髦的風景線。
雲裳的旗袍陳列在上海灘四大百貨公司的櫥窗裡,印在「月份牌」上,甚至外國女子也爭相效仿。一襲旗袍,婀娜身姿。去百樂門消遣,去和平飯店赴宴,誰能比得上一個身著精緻旗袍的女子來得有魅力?就像一縷香,勾住了男子的魂。
真可謂,旗袍撐起「雲裳」,「雲裳」也成就旗袍。雖據說1932年,公司就轉讓給了甘金榮女士,但絲毫不影響旗袍成為那個時代社交場合的禮服。
那時的旗袍,是名媛明星鬥豔的「金絲甲」,也是平民女子期盼的一件「小確幸」。
② 除「四舊」,旗袍就此萎靡
直到50年代,旗袍的流行開始傾向平民化。特別是1956年,為了迎接前蘇聯的領袖人物,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女子鍾愛的旗袍也逐漸去浮華,變得更為簡單實用。
旗袍的災難,是從1966年傳統文化的那場浩劫開始的。那時,除」四舊「,就算是隨著劉少奇出訪四國的王光美,也因身著旗袍而被批鬥。
旗袍就此被冷落在記憶的荒土中,一晃就是20餘載。等再想起來時,它已顯得有些落伍了,已很少再有人去穿它了。
直到旗袍作為傳統文化留下的產物,被國家領導的夫人和女性外交官穿著走向世界,這才再一次聲名大噪,這一次它真正作為「國服」,甚至被很多外國領導和設計師青睞。
如果說民國的旗袍之美,美在娉婷,美在攝魂。現在的旗袍之美,美在底蘊,美在淵源。
2 上海灘最後一位裁縫
說到底蘊,就像上海人說的「老底子」,知曉旗袍老底子的,恐怕無人能及褚宏生了。
很少有人知道,長樂路附近的一家養老院裡住著一位活著的傳奇,如今也過百歲了。
13歲那年,應了父母要求,選了個不用日曬雨淋的行當——裁縫,80多年來,他足足扮靚了3個時代的女人。也從「小裁縫」變成了「老裁縫」。三四十年代的影星胡蝶、宋氏三姐妹、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孟庭葦、鞏俐、董潔,還有國外的今井美樹等等,這些人,都是褚宏生的「忠粉」。
誰人不為《花樣年華》裡的23套旗袍傾心?孰不知劇組曾特意到上海來向褚老取經。
「風尚來來去去,東方蘊藉之美仍為他物難以比擬,悲觀糜華,過眼煙雲,將風雅歲月藏於手藝。」
這位上海灘最後的百年旗袍大師褚宏生,一針一線中,藏著冗長歲月,藏著精湛手藝。
孟庭葦說:「他的旗袍像皮膚一樣。」不管世事變遷,他始終堅持手工製作的。褚宏生說:「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機器踩出來的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的柔美氣質。」
一件手工旗袍可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從量尺寸,到製版裁衣,再到縫製成衣。就如褚老自己說的:小時候也從沒想到,做一件旗袍要吃那麼多的苦。
光量尺寸,衣長,袖長,腰圍,臀圍,加上各個位置,精細下來就有26個。褚老的皮尺不知量了多少客人,而他也可以一瞧就能估摸出人家的三圍尺寸了。
無論是手工針法,還是看似平常的滾邊,再或者做一個小小的盤扣,都極盡繁複。一件手工旗袍要做上一星期,倘若繡花,那便至少3個月。
一條皮尺搭在脖子上,一搭就是近90年,那是屬於一個手藝人執拗的堅持,堅持用一身旗袍勾勒一個女子的美。
褚老說:「看一個女子『賣相』(上海話相貌的意思)好不好?要看她穿旗袍的樣子。」
雖說,一般旗袍穿得好看的身材不宜太瘦,身高要在160~165之間。但是旗袍的款式,細節,手工以及尺寸的拿捏都對旗袍的效果,大有講究。比如盤扣的式樣,開衩的高低,以及製作時的歸拔工藝,都決定著這一件旗袍是否襯得出你。
① 點睛之筆的盤扣
褚老說,曾經宋美齡找他做旗袍,一個面料就做了12件,區別在於各不相同的盤扣。
盤扣的種類可多了,最簡單的直盤扣(一字扣),繁複的花型扣。花型扣裡還可分琵琶扣,鳳凰扣,花籃扣,樹葉扣,蝴蝶扣等等,還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盤扣。
一個盤扣這一結合盤、縫、包、纏等多種工藝,結合配色、拼接等多種技巧於一身的小小扣子,成為一種鮮明的華夏文化的傳統符號,於細微處體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盤扣盤扣,用一根袢條編結成球狀的扣坨,另一根對著成扣帶,細心扣住。不免想起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盤扣,主靈魂。
② 中式性感的開衩
不知可曾記得茅盾的《子夜》,有這麼一小段:
南京路上,到處是光怪陸離的燈光和高聳的摩天大樓。最讓吳老太爺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開叉旗袍、連肌膚都能看得分明的時髦少婦。那少婦高坐在一輛黃包車上,翹起了赤裸裸的一雙白腿,簡直好像沒有穿褲子。這情形,不禁讓吳老太爺全身發抖。終於,吳老太爺大叫一聲,昏死過去……"
旗袍的大開衩怕是在1933年流行開的。原本只是為了實用,在左邊悄悄開了一個低衩,後來越開越高,從膝部到大腿。雖然由於輿論稍作收斂一陣,可沒過多久由再一次升高,一發不可收拾。令吳老太爺不敢看的,大概也就是這開到大腿根的衩了吧。看著那些在大街上過往穿梭的小姐太太們,誰人敢說,這不是一種中式的性感?
旗袍之開衩,主魅惑。
③ 修飾身材的歸拔工藝
一件衣服可不是什麼簡簡單單拼接起來的,特別是定製的旗袍。
歸拔工藝是利用織物的收縮性能,經過歸拔熨燙來改變經緯組織,以達到塑形效果。歸,就是歸攏,收縮。拔,就是拔開,推,就是推移,歸拔結合推移,從而達到效果。
一件好的旗袍,肯定是用著熨鬥一點點歸拔出形的。而歸拔過的旗袍,它的胸,腰,臀處,必定是有一定柔和的弧度,絕不是死板板的。而好的歸拔工藝完全可以修飾身材,藏起一點小肚腩,提升一點胸線、臀線,讓視覺上的身材,更玲瓏有致。
用心歸拔的一件旗袍,才是有型的。要襯得人更好看,才是一件好旗袍。
旗袍之歸拔工藝,主曲線。
「沉靜而魅惑,古典隱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遠清豔如一闕花間詞。」作家葉傾城恐怕也垂涎於這一襲別致旗袍。可這一份垂青,誠然沒有那個年代的真實和炙熱了。
看著旗袍從盛世芳華到漸漸隕落,成了櫥窗裡和相片裡的衣裳。褚宏生再次出山,去一家旗袍定製公司上班,他想到了把手藝傳承下去。
結語:
2015年,外灘22號,當時98歲的褚老辦了一場旗袍高定秀。散場後,他的嫡傳弟子周朱光,帶著師父在外灘,指著微雨中對岸的璀璨燈光,說:「師父,以後您指點我們就可以了。」
做旗袍的,後繼有人了。這個成衣泛濫的快時尚年代,幸好有人還保持著一針一線的溫度。
收藏民國旗袍的,有作家宋路霞。
她從不覺得自己是個收藏家。在寫上海灘名門閨秀時,從珍貴的老照片中注意到民國旗袍。如今已鳳毛麟角,好比本民族服飾存在的一個斷檔。她一件件費心地收藏,將置於上海名媛旗袍珍品收藏館中。
黃浦江兩岸,繁華勝於前,一面復古,一面時尚。而屬於旗袍的婀娜,任時光荏苒,芳華猶存。至少都在一個個痴迷於旗袍的女子心裡。
參考文獻:
1人民網:探索中國文化走出去 「錦繡旗袍·代言中國」啟動
2中國新聞網:百年旗袍西湖「綻放」 國人呼籲:讓旗袍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