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伴隨著大多數孩子健康成長的身體相比,語言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往往容易被眾多家長忽視。因為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的語言有什麼可重視的?現在說不好,等以後去幼兒園,上小學了有的是時間慢慢教,現在根本不用著急。
這話倒也沒說錯,大多數孩子說話發音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都可以在之後的成長中慢慢解決,甚至還能通過自己的調節恢復。可是有一個語言問題所造成的的影響卻不能等待時間來修復,不僅不能等待,反而要提早預防並且重視它的出現。
這就是語言發育遲緩,一個導致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全面落後的語言問題。從被發現到被重視,在這期間有著太多孩子的語言錯過了最佳的矯正時期,導致很多孩子直到成年也沒有掌握很好的語言能力,並且他們的智力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原本影響孩子落後的語言發育遲緩會轉變為另一個影響更加嚴重的語言問題:認知性構音障礙。五歲半之後還沒有接受語言矯正的語遲兒童恐怕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他們的智力很可能會受到永久性的損傷。
說話,本應該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我們的情感、知識、思想都可以通過說來表達。在說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壁壘被慢慢打開,語言得以在人類的每個階層使用。說話是語言的外在表現,語言是表達和理解的內在基礎。
可是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不同,一些家長刻意追求同樣的語言水平無疑是對孩子語言能力的一種逼迫。為了讓孩子不至於落後其他孩子,甚至是超過其他孩子,很多家長選擇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接受雙語教育。
他們以為這是讓孩子領先起跑線的行為,卻不知道過早接受雙語教育只會導致語言發育遲緩的影響。三歲之前的孩子尚不知道母語的正確表達和結構,此時就讓他貿然接觸其他體系的語法結構會讓孩子對語言的學習產生混亂的認知,從而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來看看這份數據,可能更加明顯:《中國兒童保健雜誌》上刊登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3 -6歲兒童的語言發育遲緩發病率至少在4%-6%之間。但是某些地區的語言發育遲緩發生率卻超過了國際平均數據,達到了9%,甚至有的地區高達12%。
說話晚、不會說話、不說話已經成為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主要表現,而一歲半、三歲更是語遲兒童典型的時間節點。前者要掌握300個詞,後者要掌握500個詞,而小編想要問問那部分家長,你們確保自家孩子已經掌握這些了嗎?
恐怕很少有父母能夠回答小編的這個問題,因為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只有「吃的好嗎?」「睡得好嗎?」「沒有生病吧?」的確,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無可厚非,但是語言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卻同樣重要,只重視物質卻忽視精神是典型的「形而上」。
或許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大家還不會感覺到這種區別,但到了三歲之後這種語言的對比會更加明顯,其他孩子三歲之後語言爆發,不僅口齒伶俐,還掌握了不少語法結構。可是語遲兒童卻不同,他們別說掌握語法結構,連事物之間的基本邏輯都還沒搞懂。
不能讓孩子一開口就是顛三倒四的「吃,我,蘋果」和「你,他,我」,知道的明白這是孩子要讓你那蘋果給他吃,不知道還以為小孩要吃人呢。所以小編勸各位家長,及早帶著孩子去專業的語言矯正機構矯正,不要讓問題變得更加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