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這個漂泊多年的遊子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今天,澳門迎來了回歸祖國20周年。
可能對於許多人來說,關於澳門的印象來自於那一首歌:
七子之歌更多的印象,也可能是澳門的大三巴牌坊、發達的娛樂業、美味的安德魯蛋撻……
澳門因其人口多元化所呈現的多元氛圍,常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往其旅遊。旅遊發燒友最愛的雜誌《Lonely Planet》把澳門列為「世界十大最佳旅遊地區」,澳門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澳門是美食的天堂,娛樂的勝地,而所有的這些背後,其實是一個個可愛的澳門人。
而我們今天想藉由這些人,藉由「澳門口述歷史叢書」,帶大家認識一個真正的澳門,是澳門路環、氹仔老街坊居民、澳門製衣工人、澳門報販報人、澳門老店人口中鮮活的澳門。
01安德魯蛋撻店創始人安德魯的妹妹Eileen:
1979年,安德魯來到澳門,在一家製藥廠打工,當時藥廠的產品銷往中東市場。後來藥廠要搬遷到美國,安德魯並不想去美國,因為他很喜歡澳門。為了能繼續留在澳門,他開始尋找其他生計。
1984年,安德魯成立了一家生產健康食品的公司,當時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澳門不斷增長的社區居民的需求。為此,他學習了很多生意課程,也為以後經營蛋撻生意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他也有其他生意,如在凱悅酒店開迪斯科舞廳和餐廳等。
在那段日子,對葡國人而言,他是唯一一個活躍在小區裡的英國人。葡國人和他開玩笑,叫他作「 Lord Stow」,從此他便成了開玩笑的對象。後來他開了間麵包店,把它命名為「 Lord Stowl麵包店」,這樣的話,本地葡國人就知道這間店是誰開的。
當時,他自然想不到安德魯蛋撻店會聞名世界。公司經營期間,他一直考慮:「我一直在進口健康食品,我進口了這麼多麵粉讓人們去做麵包,為什麼我不做給他們吃呢?」正是這樣的想法,促使安德魯開始了蛋撻之路。但如果僅僅做葡式蛋撻,那麼在葡國就可以了,而且每天估計還可以賣出兩百多個,所以,他要自創蛋撻。他創造了一種混合了葡式和英式風味的蛋撻,從他成功的那天起,一種叫作澳門式蛋撻的食品面世了,這一年是1989年。
《龍環春秋:澳門氹仔老街坊口述歷史》
林發欽 主編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龍環春秋——澳門氹仔老街坊口述歷史》主要由對十位氹仔老居民的訪談整理而成。這十位老人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分別來自餐飲業、造船業、爆竹業等行業,他們對近幾十年在氹仔生活的回憶和講述,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澳門氹仔地區近幾十年的發展、變遷。
《海島民風:澳門路環老街坊口述歷史》
林發欽 主編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口述史形式記錄了澳門路環島近百年的變遷,其中包括漁業、人口、商業、教育、信仰、民俗等,書稿中的受訪者為路環島各行業人物,他們親歷了路環島的發展、繁榮和轉型,通過口述為讀者展現了路環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本書記錄了澳門老居民的生活及所從事的行業的興衰,呈現了他們眼中路環島的發展變化,既體現了他們對舊時光的留戀,也表現了他們與時俱進的行動。 書中配有老照片,適合大眾讀者閱讀,也可作為研究參考讀物。粵文化特色蘊含其中,史料帶有趣味。
02明記食品商店:
明記食品商店,最初其實還是一間雪糕店。鄺先生憑藉他多年製造雪糕的經驗和他在街坊鄰居中的良好口碑,依然操起老本行。
當時的明記雪糕,口味達到了十幾種,有芒果、椰子、香草、巧克力等常見的雪糕口味,也有當時還很少見的蜜瓜、番石榴、草莓口味。鄺先生堅持用新鮮生果製作雪糕,真材實料,物美價廉,受到了街坊鄰居的一致好評。每天買明記雪糕的食客都排成長龍,更有從香港等地專程來吃雪糕的遊客。
慢慢地,有遊客向他反映,雪糕當然很好吃,可是沒有辦法拿回香港,只能一次次來澳門吃,費時又費力。鄺先生也發現,每天上學、放學時,來買雪糕的學生們大排長龍,而明記只有鄺先生和鄺太太兩個人,既要收錢,又要取雪糕、挖雪球,經常忙不過來。鄺先生就突發奇想,能不能製作一種可以直接售賣且方便攜帶的食品?
明記食品商店的招牌——碟仔糕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要發明一種如此完美的食品,當然不容易。鄺先生先是想做果凍,後來又想做糕點。但是他既沒有製作這些食品的經驗,也沒有相關的技術可參考。
最終,鄺先生運用他的聰明才智,結合果凍和廣式糕點的優點,經過許許多多次成功和失敗的試驗,獨創發明了明記四十多年來的招牌小吃——碟仔糕。
廣東話中的「碟仔」,就是在茶樓、酒樓中常見的裝醬油、醋等調味佐料的小碟子。而鄺先生的碟仔糕,就是用這些小碟子來盛放的小吃。
明記碟仔糕,像果凍一般晶瑩剔透,而且更加圓潤飽滿。其中椰汁口味仿似珍珠,巧克力口味仿如青玉,而馬豆口味的碟仔糕,如同鍾乳凝結而成一般,黃白相間,煞是好看。
《小店憶舊:澳門老店號口述歷史》
林發欽 主編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口述歷史的形式,呈現了澳門舊區二十多家小店的興衰變遷,這些小店有電器行、理髮室、戲院、鐘錶行等,它們之中有的已經結束營業,有的為了生存改變了營業方向,而有的發展成為百年老店,折射出澳門舊區近幾十年來的生活場景以及社會發展、歷史文化。本書語言鮮活、圖文並茂,展現了小店的新舊面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澳門近幾十年的發展和變遷,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相當的史料價值。
《舊區小店:澳門老店號口述歷史》
林發欽 主編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收錄了位於澳門舊區「十月初五街」「爛鬼樓區」「營地大街」的十幾家老店的訪談稿,有餅鋪、零食店、飯店、花店、神香店、文具店、製衣店、糖水攤、修鞋攤等等。本書圖文並茂,鮮活地展現了澳門舊區居民的生活場景,展現了這些老店的新舊面貌與生存壓力,反映了澳門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和變遷。書末附有店鋪和敘述者名單、訪談日期和地點等「口述歷史資料」,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03何乃煊,土生土長澳門人,從事報販業30年:
我入行時間較早,見證了澳門報販業的發展。如今,澳門報販業的許多經營方式都發生了改變,一些特有的現象亦已消亡,例如過去有「租報紙」「拍拖報」。
「租報紙」現已絕跡,過去一般是酒樓或茶餐廳會購入報紙供顧客借閱,當時一份報紙約兩毫,一般租報紙費用是一毫,顧客用餐完畢後再歸還報紙,店方可稍作整理後再租給下一位顧客。「拍拖報」就是買一份報紙送另一份報紙,一般是送一份免費的日報。
一些報紙雖標明售標,其實是不收錢的,報販有時就會免費送這些報紙。過去有許多香港報紙來澳銷售,約有70種。一些是明星報、娛樂報例如《新燈》《銀燈》;有些是色情報,如《真欄》《月華》《超然》,當中有馬經、狗經、色情的成分。當時報刊較為專門,後來報紙開始走包羅萬象的路線,這些小報的銷量慢慢轉差,部分逐步停刊。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亦有很多香港雜誌來澳銷售,例如《金電視》《新電視》《玉郎電視》等。當時澳門有許多工廠,一到下班時間,很多「工廠妹」來買,這些娛樂雜誌銷量奇高,當時一百本不到一小時就售罄。
另外,當時漫畫亦賣得十分好,如《中華英雄》《龍虎門》《醉拳》等。因為當時電視節目並不是那麼多,許多人追漫畫看,就像現在追電視連續劇一樣。
或許有讀者會問:為什麼在澳門出售的香港報紙和雜誌的售價都要增加一元呢?其實這些都是運輸成本造成的。在澳門銷售的香港報紙及雜誌,主要是由兩家公司以中間商方式營運,香港許多印報紙的廠房位於新界,每天清晨報紙運到港澳碼頭後,由碼頭工人送上船。報紙作為貨物由噴射飛航運載來澳,再由碼頭工人用鏟車送上岸,最後交由報販整理後出售;而雜誌由於可以賣一周,故搭乘貨船來澳,從比釐喇馬忌士街的碼頭上岸,以降低成本。因此,這一元是成本價,並不是報販額外收取的。
《行針步線:澳門製衣工人口述歷史》
林發欽 主編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澳門口述歷史叢書」的第一本,收錄了20位澳門製衣工人的訪談稿,配有其工作、生活、組織活動等大量歷史照片。以第一人稱口述歷史的形式,鮮活地展現了50年間澳門製衣行業從發展到鼎盛再到衰落的歷程,展現了澳門製衣工會從無到有、從條件簡陋到組織成熟的過程,體現了每一位受訪者作為行業中的一分子,對所投身行業的那份熱愛、不舍與期盼。書末附有敘述者名單、年齡、受訪時間、地點等「口述訪談資料」,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一紙風行:澳門報販口述歷史》
林發欽 主編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主要由對九位澳門報販、一位澳門報人的訪談整理而成。他們中的大多數,在澳門報業最輝煌時入行,在如今報業衰微時依然堅守在這個行業,可謂見證了澳門報業興衰的「活化石」。他們的回憶和講述,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澳門報業近幾十年的發展、變遷。
「澳門口述歷史叢書」待出圖書:
《推不走的回憶:澳門街頭小販口述歷史》
《鄰裡雜貨:澳門士多店主口述歷史》
《百年節誕:澳門廟宇文化口述歷史》
*將此套叢書獻給可愛的澳門,以及生活在澳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