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提到澳門,很多人最深的印象,可能就是澳門的大三巴牌坊、發達的娛樂業、美味的安德魯蛋撻……澳門是美食的天堂,娛樂的勝地,而所有的這些背後,其實是一個個可愛真實的澳門普通人。
最近,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林發欽博士主編的「澳門口述歷史叢書」,帶讀者認識澳門路環、氹仔老街坊居民、澳門製衣工人、澳門報販報人、澳門老店人口中鮮活的澳門,也帶我們真正感受和觸摸澳門這座城市最細膩的肌理。
近400年來,澳門一直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的窗口。自鴉片戰爭後,雖與博彩業結成命運共同體,但是小城的純樸氣質並沒有因金錢的往來而被衝淡。傳統的村鎮特色仍然能夠得到有效的維持,使得澳門的多元文化不僅表現在有形的城市肌理和建築遺產上,也體現在無形的社會形態中,多元的族群、多樣的建築風貌、不同的飲食習俗、各異的藝術風情得以和中華文化和諧地匯聚融合。時至今天,古老和現代的元素共同塑造了如畫的小城風光。
《鄰裡雜貨:澳門士多店主口述歷史》 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其中包括對11位士多店主的訪談。他們飽含情感的講述,展現了「士多」(store)這一便利社區居民、聯絡鄰裡感情的載體從興起到繁盛,再至逐漸衰落的歷程。這些士多曾給社區居民帶來諸多美好回憶,見證了澳門街區幾十年來的鄰裡關係、街坊情誼,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澳門近幾十年的歷史變遷和經濟發展。
訪談人員深入澳門街頭社區,對曾經——至今依然——便利社區居民、聯絡鄰裡感情的雜貨店的店主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所述內容皆為訪談對象的親身經歷,在他們的講述中,讀者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年份,以及宏大的歷史敘事,而是立體、鮮活的歷史細節。
士多是販賣各式零食、飲料、家居用品的小型雜貨店,盛行於二十世紀中晚期,曾遍布粵港澳城市中的大街小巷,是澳門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年的士多,主要是滿足小區居民的日常所需,為他們提供各種便民服務。此外,店主與熟客街坊之間更是形成了深厚的友誼,上至天文下至生活瑣事,無所不談。可以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士多是鄰裡感情的交流平臺,是純樸城鎮風貌的濃縮體現。
在《龍環春秋——澳門氹仔老街坊口述歷史》中,主要由對十位氹仔老居民的訪談整理而成。這十位老人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分別來自餐飲業、造船業、爆竹業等行業,他們對近幾十年在氹仔生活的回憶和講述,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澳門氹仔地區近幾十年的發展、變遷。
《海島民風:澳門路環老街坊口述歷史》 以口述史形式記錄了澳門路環島近百年的變遷,其中包括漁業、人口、商業、教育、信仰、民俗等,書稿中的受訪者為路環島各行業人物,他們親歷了路環島的發展、繁榮和轉型,通過口述為讀者展現了路環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本書記錄了澳門老居民的生活及所從事的行業的興衰,呈現了他們眼中路環島的發展變化,既體現了他們對舊時光的留戀,也表現了他們與時俱進的行動。
《小店憶舊:澳門老店號口述歷史》 呈現了澳門舊區二十多家小店的興衰變遷,這些小店有電器行、理髮室、戲院、鐘錶行等,它們之中有的已經結束營業,有的為了生存改變了營業方向,而有的發展成為百年老店,折射出澳門舊區近幾十年來的生活場景以及社會發展、歷史文化。
《行針步線:澳門製衣工人口述歷史》收錄了20位澳門製衣工人的訪談稿,配有其工作、生活、組織活動等大量歷史照片。以第一人稱口述歷史的形式,鮮活地展現了50年間澳門製衣行業從發展到鼎盛再到衰落的歷程,展現了澳門製衣工會從無到有、從條件簡陋到組織成熟的過程,體現了每一位受訪者作為行業中的一分子,對所投身行業的那份熱愛、不舍與期盼。
《一紙風行:澳門報販口述歷史》 主要由對九位澳門報販、一位澳門報人的訪談整理而成。他們中的大多數,在澳門報業最輝煌時入行,在如今報業衰微時依然堅守在這個行業,可謂見證了澳門報業興衰的「活化石」。他們的回憶和講述,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澳門報業近幾十年的發展、變遷。
書中的訪談對象現今都已退休或處於半退休的狀態,經歷了澳門近幾十年的社會變化,可謂見證了歷史的「活化石」,從他們那裡獲得的第一手口述資料,彌足珍貴。本書的出版,不僅補充了澳門現代史文字資料之不足,亦豐富了澳門歷史,對研究澳門零售業尤其是士多行業近幾十年的興衰變化意義重大,具有非常珍貴的學術研究價值和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