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秸稈焚燒,為何屢禁不止?

2020-12-23 中印大同網

每逢秋冬時節,關於印度空氣汙染的消息屢屢見諸報端,而首都新德裡的重度霧霾則是最為人關注的。標誌性建築德裡門在濃霧中若隱若現,城市能見度低到可以無特效拍魔幻大片。去年冬季,新德裡空氣中的有害顆粒物一度超過了世衛組織建議的150倍,印度首都被人們稱為「毒氣室」。

據瑞士空氣品質檢測機構IQAir發布的《2019年世界空氣品質報告》,全球空氣汙染最嚴重的30個城市排名中,印度「屠榜」,包攬了其中21個,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就有6個來自印度。印度是全球PM2.5汙染最嚴重的國家(幾乎沒有之一)。那麼,印度的空氣汙染為什麼這麼嚴重呢?

01秸稈焚燒——印度霧霾的一大元兇

據印媒報導,造成印度城市空氣汙染如此嚴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建築工地產生大量煙塵,工廠密集排放汙染廢氣,城市交通產生大量汽車尾氣,以及日益擴張的城市人口導致各類碳排放增加。

除了這些常見的汙染來源,還有一個重要汙染元兇,那就是秸稈焚燒。每年印度北部的農村地區都會大量焚燒秸稈,以清理農作物殘茬,為下一季播種做準備。而焚燒產生的汙染物不斷向城市擴散,加重了城市空氣品質的惡化。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德裡飽受秸稈焚燒之苦。新德裡正好毗鄰兩個農業大邦——旁遮普邦、哈裡亞納邦,它們被稱為「印度糧倉」,這裡的秸稈焚燒最為嚴重。印度Tata能源研究院的Sumit Sharma博士表示,在德裡空氣汙染達到峰值的幾個月,40%的汙染物來自秸稈焚燒。

今年,旁遮普邦Patiala地區的阿夫塔爾·辛格(Avtar Singh)大叔,剛剛燒完了自家田地裡的秸稈。一把大火就能快捷地清理農田,燃燒後的灰燼還能作天然肥料,對阿夫塔爾來說,這是個一舉兩得的選擇。但他不知道的是,焚燒對土質的損害遠遠大於其堆肥的效用;他也沒曾想過,自家田裡冒出的濃煙,已經蔓延到了250公裡外的首都德裡。

大部分農民和阿夫塔爾一樣,在收穫水稻和播種小麥之間,只有短暫的10天左右的空窗期,他們必須迅速騰出土地。現在的大規模機械收割,留下的殘茬更高,手工清理極其耗時。望著一望無際的秸稈,一把火燒掉似乎是最簡單有效的解決辦法。

這些農民一般每年焚燒兩次秸稈,一次是在夏季,另一次是在10月左右的秋冬季節。秋冬季節,氣溫驟降,低風速使得焚燒產生的汙染物無法及時消散,長時間漂浮在空氣中,加劇了城市的霧霾天氣。

據統計,印度北部地區的農民每年要焚燒約3500萬噸的秸稈,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多億美元。

02秸稈焚燒,為何屢禁不止?

早在1981年,印度政府就出臺了《空氣(汙染防治)法》(Ai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llution) Act),法案明確規定,焚燒農作物殘茬屬於違法行為,違反者面臨訴訟風險甚至被判處監禁。

但是該法律並未得到有效的落實。出於生計的考慮,農民們無力承擔播種被耽擱的後果,因此寧願冒著違法的風險,繼續焚燒秸稈。而另一方面,對政府而言,農民是重要的選民群體,他們身上的處罰令往往得不到執行。因此,儘管三令五申,這一現象還是屢屢發生。

具體到各個邦政府,對該法律的採用情況也不盡相同。比如印度東北部的西孟加拉邦,直到2019年2月,才正式宣布引用1981年的《空氣(汙染防治)法》第19(5)條,在該邦禁止秸稈焚燒。

對于禁令,西孟加拉邦汙染控制局前首席法務官比斯瓦吉特穆克吉(Biswajit Mukherjee)對法律的落實表示了擔憂。他說,除非農業部或村務委員會獲得執法授權,否則禁令將只是一紙空文。

印度政府的治理政策也在不斷改進,在處罰之外增加了獎勵。2019年,印度最高法院下令對於那些遵紀守法,沒有參與焚燒秸稈的農民按每英畝(約合6畝)補助2400盧比(約合人民幣214元)。而阿夫塔爾·辛格稱,去年他家為了得到這筆錢就沒有焚燒秸稈,但事實上並沒有拿到這筆獎金,所以他才決定今年繼續焚燒。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運用衛星監測,追蹤焚燒秸稈的地區。政府還通過媒體宣傳教育,普及秸稈焚燒的多重危害,尤其強調燃燒秸稈產生的高溫會破壞土壤有益微生物,以勸阻農民的焚燒行為。

為治理秸稈焚燒問題,印度政府可謂是絞盡腦汁,除了獎懲機制、追蹤監測、宣傳教育,還採用了多種技術手段。

2006年,印度推出了一款名叫「快樂播種機(Happy Seeder)」的農用機,它能在殘留稻稈的田地上直接播種小麥,而不被殘茬卡住。這種機器是安裝在拖拉機上使用的,它能將秸稈切割、散開,同時播種小麥,而秸稈碎屑將作為地膜覆蓋在播種區域。

農民在使用「Happy Seeder」農用機播種

這臺機器價格為15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3萬元),如果農民購買,可獲得50%的政府補貼。旁遮普邦的林德吉特·辛格(Inderjit Singh)是一個家境較為殷實的農民,去年他就買了這樣一臺農用機。

但是,林德吉特坦言道,即使有政府補貼,大多數農民還是負擔不起這樣昂貴的機器。即便個別農民負擔得起,也存在使用時間少,大部分時間都閒置的問題,況且農用機操作起來並不是一件易事。

在今年,印度農業研究所(Ind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還研發了一款化學藥品,噴灑在農田後,它能在20天內將秸稈直接分解轉化成肥料。但農民直呼等不起,因為他們只有10天的空窗期,沒時間等待生物分解劑起效。

03印專家:減少水稻種植或是唯一出路

面臨迫在眉睫的空氣汙染問題,印度一些農業專家表示,對於水稻等秸稈殘留較多的農作物,應適量減少種植面積;相應地,要增加其他不留殘茬的替代種植品,由此從根源上減少秸稈焚燒現象。

一份官方報告顯示,印度每年產生超過5億噸的秸稈,它們當中70%都來自糧食作物,其中尤以水稻殘留秸稈最多,隨後是小麥、玉米和小米。秸稈焚燒兩大「重災區」——旁遮普邦和哈裡亞納邦的支柱性農作物就是水稻。

實際上,印度現有的主要農作物類型歷史由來已久。1965年,印度政府開始推行「綠色革命」,旁遮普邦、哈裡亞納邦和北方邦被選中推廣農業改革。通過現代化技術和種子改良,以水稻和小麥為代表的農作物產量迅速增加。

此後,印度政府還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比如免費用電、補助化肥等,都大幅提高了水稻種植。據了解,印度的水稻種植面積從1970~1971年的6.5%增長到了2009~2010年的35%,整整增長了5倍多。而這一「成就」的背後是以犧牲玉米、豆類、油籽類作物種植面積換來的。

印度水稻增產的同時,農民焚燒秸稈的現象也愈加嚴重。因為種子改良技術的進步,水稻每年的種植和收割次數增加,留給農民清理秸稈的窗口期越來越短,這迫使他們採用最簡單粗暴的焚燒處理法。

此外,集中化大規模水稻種植對地下水消耗巨大,因此印度政府要求農民將夏季水稻的播種推遲一個月,避免在炎熱天氣下灌溉量增加,以保護水資源。這一規定使得下一季作物的播種時間被壓縮,農民清除秸稈的時間更緊迫,於是又加劇了焚燒秸稈這一行為。

在豌豆地裡勞作的農民

農業專家古拉蒂博士表示,現在亟待印度政府做的,是減少對水稻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反之將其投入水果、蔬菜、景觀植物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以鼓勵旁遮普邦和哈裡亞納邦改善作物結構。

自2013年~2014年以來,印度的農作物多樣化已經開始實施,例如加大種植豆類、油籽、玉米、番石榴、棉花、芒果、梨等作物,以及發展園林種植和農林複合種植等作為替代水稻的經濟種植作物。但這一措施並未得到大力推廣。

古拉蒂博士認為,只有從政府農業決策入手,才能有效限制水稻種植面積,而秸稈焚燒難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然而,古拉蒂博士的建議能否被印度當局採納和實施,這一方案是否真的有效?那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了。

作者:貓南北

本文系中印大同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參考文獻:

[1]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54930380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ubble_burning#Stubble_burning_in_India

[3]https://www.telegraphindia.com/west-bengal/ban-on-stubble-burning/cid/1686617

[4]https://www.dw.com/en/india-pollution-how-a-farming-revolution-could-solve-stubble-burning/a-51166417

[5]https://www.indialegallive.com/cover-story-articles/delhi-government-stubble-burning-crop-residue/

[6]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politics-and-nation/politics-of-stubble-burning-solving-the-problem-requires-us-to-rethink-paddy-farming-and-irrational-subsidies/articleshow/79382606.cms

相關焦點

  • 農村燒秸稈為何屢禁不止?
    其實不止是東北,每到這個季節,就到了各地露天燒秸稈的時候了。農民晚上偷著燒,巡邏隊白天挨家查,變成了屢禁不止的貓鼠遊戲。一到了每年之中的「焚燒秸稈季」,夜間總是會聞到一股怪怪的氣味,令人「窒息」。更進一步,根據各地官方環境檢測部門公布的數據表明,在秸稈焚燒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汙染指數通常可以達到高峰值,均超出平時水平的好幾倍。
  • 向露天焚燒秸稈說「不」
    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汙染物質的,可處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向露天焚燒秸稈說「不」廣大群眾要充分認識露天焚燒的嚴重危害,自覺做到不在田間地頭、垃圾箱焚燒秸稈,並主動向家人、鄰居和親戚朋友宣傳勸導積極制止。  焚燒秸稈危害多  「臨近傍晚,就有農戶在圍牆內焚燒,濃煙滾滾,隔著馬路都能聞到刺鼻的味道。」
  • 散文:小便池、財務制度、秸稈焚燒
    恰好又看到「襄州樊城等地發現秸稈焚燒火點 多名主要領導被約談」的新聞,據楚天快報報導,近日,市大氣辦利用無人機巡查各區,發現雙溝鎮、太平鎮、牛首鎮存在火點或黑斑痕跡,襄州、樊城兩區及三鎮相關負責人被約談,約談會上,市大氣辦要求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加強網格化管理,消除管理漏洞和時段盲點。鄉鎮辦事處要構建秸稈禁燒工作責任體系,對禁燒不力的要嚴格追究責任。
  • 焚燒秸稈法不容!
    但是,千萬不要焚燒秸稈!2020年6月4日傍晚,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平等派出所民警正常巡邏至馬莊村時,發現馬莊村村民王某傑使用打火機將自家麥地裡的秸稈點燃約8畝,民警到場後立即將違法行為人王某傑控制,並努力將火撲滅。
  • 商品化和產業化程度低 誰來頗具秸稈焚燒難題?
    原標題:秸稈利用經濟性差 商品化和產業化程度較低 破解秸稈焚燒難題宜加速產業化   秸稈焚燒行為是近年來各地屢禁不止的頑症,也是基層每年春秋時節必須面對的難題。國家相關部委和各地也在積極探索處置路徑,一些地方採取的「疏堵結合」措施正在產生一定效果。
  • 秸稈利用:從焚燒到變現
    來源:工人日報在國內,秸稈利用和焚燒是個不折不扣的老話題了,各地也有過各種各樣的利用方案出臺,但多年來其始終逃不過一把火燒掉的老套路,每逢收穫時節,秸稈焚燒四處可見。在糧食大省黑龍江,每年都有大量的秸稈產生,秸稈經濟如何從理論、模型走向可以變現的操作,已經成為不能迴避的問題。
  • 為什麼要禁止焚燒式秸稈還田?如果不焚燒,農民該如何利用秸稈?
    全國秸稈資源2000~5000萬噸的省份有13個,1000~2000萬噸的省份6個,還有9個1000萬噸以下的省份,佔中國大陸一級行政區域的三分之一,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青藏和海南都在內。焚燒秸稈有什麼不好?秸稈這麼多,如果處理不當,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焚燒是最不科學的處理方法。
  • 臺安縣公安局強化秸稈焚燒管控工作
    臺安縣公安局強化秸稈焚燒管控工作 信息來源:臺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時間:2020-04-17瀏覽次數:次 自市公安局開展「鋼鋒利劍」2號行動暨2020年秸稈焚燒春季管控工作專項行動以來,縣公安局大力宣傳春季秸稈焚燒管控工作,通過新聞媒體以及向農戶發放宣傳單、張貼《臺安縣公安局關於依法嚴厲打擊焚燒秸稈違法犯罪行為通告》等形式,讓群眾知曉秸稈露天焚燒的後果和危害性,以及違反法律需承擔的責任。
  • 重拳出擊,讓露天焚燒秸稈從此「熄火」
    重拳出擊,讓露天焚燒秸稈從此「熄火」 2020-12-01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燒秸稈將致霧霾加重,萬華禾香板打造秸稈新出路
    除了穩定天氣和區域性汙染的互相影響以外,環保部對秸稈焚燒的衛星遙感監測,逐漸進入秋收季節,國慶期間部分省市秸稈焚燒較為集中,是本次區域性重汙染形成不可忽視的因素。而且露天焚燒秸稈帶來的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濃煙,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對交通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既汙染大氣環境,而且是引發火災的導火索。
  • 小麥收割季禁止焚燒秸稈咋辦?這樣處理麥稈,能做農家肥還能餵牛
    但這樣省事的操作卻遭到了禁止,國家已經命令禁止焚燒秸稈,那農民的地要怎麼耕種呢?下面就來和大家說說這個問題。01農民為何愛焚燒秸稈?秸稈比較膨脹,要運回去比較麻煩,留下的麥茬很高,機器耕地時很容易纏住,但焚燒後地面光一些,就不容易纏住機器了。前幾年有人為防止農民焚燒秸稈,提倡用秸稈做沼氣原料,但一個沼氣池要三四千塊,農民根本不想。
  • 鳳臺:秸稈變成「香餑餑」
    原標題:鳳臺:秸稈變成「香餑餑」   一臺拖拉機、一臺打捆機聯合作業,五、六分鐘的時間,便將一畝地裡的小麥秸稈打成數十個秸稈捆;收購商將運輸車輛開到田間地頭,爭相購買秸稈。這是這幾天在鳳臺縣楊村鎮店集村夏收現場真實的一幕。
  • 居民露天焚燒秸稈引發山火被依法處罰
    5月19日傍晚7時20分許,縣城區西湖路桃花山發生山火,經查明,火災起因為一居民焚燒秸稈引發,在轄區幹部群眾的奮力撲救下,當晚8時20分,山火被成功撲滅。經查明,5月19日傍晚7時20分許,居民周某桂在位於桃花山山坡地耕種時,焚燒耕地周邊秸稈和荒草,不慎引燃了附近的雜草樹木,火勢迅速蔓延,無法控制。
  • 東北冬天燒掉大量煤炭,種地卻為秸稈發愁,農民為何不用秸稈取暖
    另外,東北多平原,作為主要的糧食產區,秸稈數量是非常可觀的,前幾年,農民還為數量龐大的秸稈發愁,為啥農民不用秸稈取暖呢?這就要從焚燒秸稈產生的熱能說起,秸稈的熱能要比煤炭差很多,只有煤炭熱能的30%,但是考慮到可再生的特性,秸稈要比煤炭有更強的持久性。雖然秸稈的熱量不如煤炭,卻能起到替代的作用,只是農民不用秸稈取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 你認為禁止焚燒秸稈科學合理嗎?為什麼?
    相關人員,可能不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吧,如果想禁止,至少也要先出一個合理的處理方案,不要什麼處理措施都沒有,就談禁止焚燒秸稈,怎麼不禁止和處理化工廠把那些汙染嚴重的廢物引流到河裡或者海裡呢?沒有發現河裡的水越來越渾濁了嗎?
  • 禁燒秸稈出現「反轉」?現在真允許焚燒了?燒秸稈前要注意這兩點
    另外一個便是秸稈解決的問題。依據以往全國各地的都出臺相關的規定,宣傳秸稈「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粉碎後作返田處理。殊不知,秸稈返田的問題在近些年卻越來越突顯。2.秸稈返田會造成土壤鬆散。一次或小量秸稈返田有益提升土壤有機質。殊不知,在一些地域,稻草沒有被徹底粉碎,造成稻草在返回田裡後不可以快速爛掉。從長久看來,鬆散土壤的問題早已造成了。鬆散土壤令種子的出苗率降低,土壤持水率也將降低。3.秸稈返田後造成病蟲害機率的提升。
  • 禁止農民焚燒秸稈,那麼秸稈怎麼處理呢?看看農村小夥的這個方法
    過去的時候,農民在收穫糧食後,對剩下的秸稈,會進行焚燒處理,這樣簡單省事,而且剩下的殘渣還可以作為肥料,並且還可以燒死害蟲,是一舉多得的事情。但是隨著國家對環境的保護,出臺了禁止焚燒秸稈的政策,如果焚燒秸稈的話,還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 濟南打開窗戶都是煙味 環保部門:焚燒秸稈所致
    本報記者 周青先 攝  9月28日、29日兩天每到傍晚時分, 濟南市區的空氣就會變得渾濁且刺鼻, 不少濟南市民也反映, 在空氣中聞到了焚燒秸稈的氣味。 29日下午,濟 南 市 環 保 局 經 調 查 通 報稱, 28日、 29日兩天市區內有秸稈焚燒氣味, 是由北風天氣及本地零星秸稈焚燒所致。
  • 春耕時節多地禁止焚燒秸稈,該如何處理秸稈,你有好的辦法嗎?
    對於農作物秸稈過去農民都是採取一把火燒掉的方式來處理。這當然非常高效,而且經濟價值高。但是現在社會不同了,由於焚燒秸稈確實會帶來比較嚴重的空氣汙染,所以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禁止了秸稈的焚燒,尤其是在冬天和春季。
  • 農村收完小麥之後,為什麼禁止焚燒秸稈?是有科學依據的
    對於農民來說,這個季節是最高興的時候,但是關於割完麥子之後的秸稈問題,讓很多農民們很是操心。不得不說,農民伯伯們是很有智慧的,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既可以解決掉秸稈的問題,還可以讓土地變得更加的肥沃,這個辦法就是焚燒秸稈。這個辦法確實很好,不光方便了農民伯伯們的農事操作,燃燒後的秸稈灰燼還含有了很多有利於農田的營養元素。把秸稈燒掉的方式一直延續了上千年,直到前幾年,才有專家禁止了焚燒秸稈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