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痴迷舞獅到親手製作龍獅
40多年來,他一直與龍獅共舞
蘇榮森在介紹南北派獅頭的不同之處。
核心提示
3月22日下午,在南寧市北大南社區義忠街一個不起眼的鋪面內,76歲的蘇榮森把一個自己親手扎作的龍獅隊獅頭端到亮處,用毛巾輕輕地擦拭著獅眼,他已經記不清這是他做的第幾個獅頭了。40多年來,蘇榮森一直是南寧市海員龍獅隊的隊長,可以說舞了一輩子龍獅、也做了一輩子龍獅。
入行靠苦練:嚴寒酷暑不偷懶
上個世紀60年代,剛剛到南寧航運總公司船舶修理廠工作的時候,蘇榮森才20歲出頭。「幹的是鑄造工,給船舶鑄造一些零配件。」蘇榮森說,自己白天在廠裡學手藝,因為喜歡畫畫,晚上還跑到夜校學習繪畫。那個時候的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跟龍獅打上交道。
到了70年代中期,公司的一位新任領導為了活躍職工的文化生活,就專程從梧州運回三套鑼鼓獅子,在單位裡組織起30多個人一起學習舞獅,蘇榮森也是其中一員。可是,隊伍組建起來了,獅子卻舞不起來,於是公司請來了當時南寧市舞獅隊的隊長葉伯良。本來,年輕人只是抱著湊湊熱鬧、過過癮的想法跟師傅學習,沒想到葉師傅從最簡單的如何打鑼鼓、如何舞獅,以及獅子應該如何走位等門道一點點的傳授給他們之後,這些年輕人玩上了癮。「獅子要搔癢、點頭、三拜……舞獅子絕對不是簡單地左晃晃、右晃晃,是要把獅子的喜、怒、醉、樂、驚、醒等神態全部表現出來。」蘇榮森說,那時候大家憑著一股熱情,下了班就湊在一起訓練。1978年,由蘇榮森任隊長的海員龍獅隊正式成立了。
大家都沒有專業基礎,都是從零開始苦練。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只要下了班就得去扎馬步,爬高架一開始都不太會,只能先從平地開始訓練搭檔之間的配合。獅頭獅尾共兩人,一聲輕呼,一人就得躍上另一人的肩膀踩穩當,整套動作搖頭擺尾下來,重心都不能歪。「一開始馬上上高架子肯定不行啊,就先踩磚頭唄。一點一點的往上加高度,直到適應為止。」蘇榮森說。
光懂得舞獅子還不行,敲鼓點也是頗有講究的。由於葉師傅師從廣東南派獅技,常採用「一、三、五、七星」鼓點,每種鼓點都有其特定的敲法,例如一星鼓點為「得咚鏘,得咚嘁,得咚鏘鏘得咚嘁」,而舞獅子的人則需要細心聆聽,與鼓手敲出的鼓點相互配合,動作忽急忽緩、神態忽醒忽醉。
就這樣,海員龍獅隊憑著過硬的功夫漸漸名聲在外。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南寧市內僅活躍著七八支龍獅隊,海員龍獅隊就是其中較為知名的一支。蘇榮森帶著大家拿下了區內國內的各種龍獅比賽獎,也去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參加活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幾乎把半個中國都走遍了」。
蘇榮森在清潔修整自己製作的獅頭。
百鍊成行家:在傳統中搞創新
獅子舞得多了,蘇榮森開始琢磨著,這獅頭龍身是否也能自己動手製作出來?一開始,龍獅隊的獅頭大多從廣州定製,運回來以後由於時常用於練習、演出,因此總有損壞的時候。「找師傅修,費用跟購買一個新獅頭相差無幾。」考慮到隊裡的經費,蘇榮森有點心疼。
於是,他開始研究起製作獅頭的技術。中國舞獅分南獅與北獅兩大流派,南獅以廣東佛山為代表,北獅以北京為代表,兩派的獅頭在造型和顏色上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傳統的南派獅頭,顏色以戲劇臉譜來定,主要突出黃、紅、黑三大色彩。」蘇榮森說,黃色代表了劉備的形象,紅色代表關羽的形象,而黑色則代表張飛,再結合獅子眼大、嘴大、額頭大的特點,整個獅子威猛無敵。
為了研究構造,他動手拆了不同的獅頭,從骨架上一點點摸索構造,再模仿著做出形狀來。外部的裝飾也靠自己採買各種配件來裝飾,他早年學習的繪畫技巧在這時派上了用場。後來,蘇榮森還根據自己舞獅的經驗在製作龍獅時進行一些改進,例如以前的龍獅是紙糊的,一個獅頭有時重達5公斤,於是他改用竹篾扎,重量一下子減了下來。
蘇榮森還會在傳統技術中搞一些創新。1997年,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懷抱,蘇榮森和兒子利用光電原理,再參考一些國內外的先進技術,自己設計了一條在黑暗中能通體發光的「夜光龍」。這條夜光龍隨後由10位藝人盤舞,在夜空中金光閃閃,十分炫目。後來,他製作中國龍廣為人知,頻頻在國內各大慶典上亮相,一些單位也陸續尋來委託他製作中國龍,贈與不同國家的一些華人商會、合作團體。「2012年我們還受託造了一條長達2012米的夜光龍,從龍頭到龍尾有500節龍身,造價達到30萬元。」蘇榮森說。
2013年,廣西民間工藝大師進行評審。靠著多年製作龍獅的技術,蘇榮森拿回了一個「廣西高級民間工藝師」的稱號。「做了幾十年,好手藝也都是一點點磨練出來的。」蘇榮森說。
1978年剛成立的海員龍獅隊(紅圈為蘇榮森)。
傳統需傳承:
憂心沒人繼續學
舞龍獅40多年來,蘇榮森已經先後在南寧和區內外各地執教過20多個龍獅團隊,他自己的海員龍獅隊隊員們也是換了一茬又一茬。令他有些唏噓的是,年輕人越來越耐不住苦,不太願意學習這種傳統技藝了。「我以前帶過很多徒弟,他們又各自開枝散葉去開辦了很多龍獅隊。但往往因為比較苦,很多人也都不做了。」蘇榮森非常希望能有年輕人主動前來學習舞獅技藝,他也非常樂意教他們。
想到自己初入行的時候,師傅雖然富有實踐經驗,但理論上說不出大道理,學生們往往聽得有些糊塗,蘇榮森於是自己整理了很多教學的資料,以便年輕人一看就懂。《舞龍舞獅的一三五七星鼓點套路》、《「獅子戲金山」的創新藝術方案》、《製作一條總長2012米景觀「夜光龍」的創新方案》……這些資料,都是他自己根據實踐經驗整理出來的,「不怕人家懂技術,我只怕沒人繼續學技術啊。」
好在,如今蘇榮森的兒子接過了他的衣缽,成為製作和舞龍獅的好手;一些學校也辦起了少年舞獅隊、開起了龍獅培訓班。「我經常跟徒弟們說,學我們這一行,想發大財是不可能的。但是它能強身健體、開闊眼界,特別是龍獅表演習俗在中國已經是歷經百千年,它表達的就是我們奮發努力、知難而上的龍獅精神。」
2012年製作舞獅道具贈與澳大利亞班達伯格市(紅圈為蘇榮森)。
知多點
南獅和北獅有啥不同
據史料記載,中國是舞獅的發源地,大約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傳統上大致可以分為南獅和北獅兩種。
「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主要有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文獅表現為溫馴而和善,武獅表現為勇猛而剛烈;少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幼獅,憨態可愛,一般跟隨文、武獅同場表演。南獅在造型上極度誇張浪漫,威武雄壯,美麗活潑,形神兼備。南獅表現的主要是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8種神態,以採青為己任,歷盡艱險取得勝利。
北獅,顧名思義,即北方的獅子。「北獅」獅頭一般是木雕,舞者下身需著和獅被同樣的金黃色褲子和花靴,舞時全身披獅皮遮蓋,只露出雙腳。北獅的「擺陣」(即擺青)和「破陣」(即採青)十分驚險,顯示出奇、難、險特色。可以說,北獅是一種重「技」的舞法。 (據新華網)
1978年受南寧市邀請進行舞獅表演(前中為蘇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