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德輿(759—818),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但長期沒有受到學界的重視。近年來,隨著學術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已有不少關於他生平詩文研究的論文和專著。《權德輿策問思想內容研究》一書以權德輿「策問」為專題研究,有現代學術意義。
權德輿一生政治上官至宰相,秉公持正,勵精圖治;文學上著述豐厚,有《權載之文集》50卷傳世,時人譽之為「文壇宗師」「一代宗匠」。嚴羽《滄浪詩話·詩評》稱其「有絕盛唐者」。今存《權載之文集》50卷,就是他詩文創作成就的具體體現。其中策問50題,收錄在《全唐文》483卷。無論就其作品的數量或體裁種類的多樣化而言,權德輿均取得了令時人和後人欽慕的成就。從他傳世的50卷詩文集來看,其內容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豐富而詳實,為我們研究中唐社會的政治面貌、經濟狀況、文化背景、倫理道德、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策問」是唐代科舉必考的重要科目。權德輿在貞元年間三知貢舉,為唐王朝選拔了大批人才。今權德輿文集50卷中存「策問」一卷,計50題,都是科舉考試的試卷。這些「策問」往往廣徵博引,內容豐富,思想深厚,今天讀來依然有相當難度,故一直以來尚無一部專門研究權氏策問的專著。《權德輿策問思想內容研究》以它為研究對象,首先具有學術勇氣,在學術界具有填補空白的作用。
該書全文簡要綜述了權德輿的生平、仕職,時代特徵及唐代科舉、策問的基本情況,大量的篇幅在於對其策問文的解讀方面。每篇策問前面都有一個簡明的時代背景的介紹,指出其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或學術特徵後再疏通文意,層次清晰,脈絡分明。「策問」引經據典,典故繁多,也有相當理解難度。該書特點就在於查閱了大量的文獻,一一索引,概括該策問的大意,從中揭示出策問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以及文化內涵。這項工作量是很大的,也是十分艱苦的。這一工作,對今後閱讀權德輿策問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僅就這些而言,這部著作是具有現代意義的。
權德輿的策問,哲理深刻。他一生或為宰執,或鎮外藩,雖非應舉入仕,卻能憑藉才能、文名而仕宦顯達,在唐代重視進士出身的政治環境中極為少見。他的策問,集中反映了權德輿的儒學思想,經世致用、針砭時弊是他的人生理想,稱得上是正道直行、文質彬彬的君子正儒;但他又不泥古,識通變,深知儒學思想缺失之弊,這從他策問涉及《論語》《詩經》《周易》《尚書》《周禮》等儒家經典和《莊子》《老子》等道家典籍就不難看出他周流於儒釋道三家,強調三者同源一體、調合三教的傾向。權德輿策問從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入手, 以「通理」「辯惑」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這在實質上極大地推進了古文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提高了古文在現實政治和生活中的地位,從而有力推進了古文運動的開展。
他信奉道家思想,提倡無為,把虛靜與淡泊作為得道的要領。柳宗元認為權德輿「力學掞文,時儕稱雄。子亟拜之,足以發揚」(《上權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而《唐才子傳》稱德輿善辯論,開陳古今,覺悟人主;為輔相,尚寬,不甚察察;雖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慕。可以成為我們認識其策問思想內容的另一視角。值得注意的是,權德輿的策問牢籠今古,對散文文體的發展有不小貢獻。
《權德輿策問思想內容研究》一書,正是從權德輿對中唐政治文學的貢獻角度出發,對其策問進行了疏證解讀。
由於「策問」的內容涉及到中唐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邊疆、文學禮儀等方方面面,該書在策問的解讀詮釋方面,力主從解讀權德輿「策問」文本出發,結合權德輿所處的時代背景、揣測權德輿出題的意圖,在回顧大曆、貞元間思想界整體變化局勢的基礎上,結合對儒家經典的研究去歸納分析權德輿策問體現出的為政、為人、為文的思想,對權德輿策問所體現出的思想內容進行分門別類的歸納、探索、研究,有助於人們對權德輿「策問」的評價和理解,該書對前人未曾做過的工作,進行了細緻、中肯的解讀和探索,解讀雖然有欠妥的地方,但大都說得比較清楚,很有現代學術意義和文獻價值。
篇章結構安排合理。緒論之外,共分五章。
第一章介紹唐代的科舉與策問。簡單梳理科舉的起源、流變過程、策問的源流、儒家經典與唐代科舉考試的關係。科舉以經學為重心,而策問內容大都與經學相關,這三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容。這一章主要系統闡述三者的關係,為下文論述權德輿策問的思想內容作導入和鋪墊。
第二章、第三章是該書的核心和重點。主要研究分析權德輿策問思想內容。由於權德輿策問思想內容涉及面較多,因此,在解讀策問的思想內容及其意義價值時,作者將二、三章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主要解讀儒家經典方面的策問,下部為其它典籍或相關問題的策問,將明確以儒家經典命名的策問列為思想內容上,將道教典籍以及未明確以儒家經典命名的策問列為思想內容下。
這樣分類很有特色,一是避免了篇章結構的「大肚子」,二是方便歸類解讀、闡釋。文章最後,對策問的文體特點進行歸納分析。全文結構完整,結構合理,重點突出,引證豐富,解讀比較細緻深入、全面。當然,細細深究,在對策問的闡釋方面還有不確切的地方,但這並不影響該書的學術意義和史料價值。
薦書人
冷江山(1980-),男,山東臨清人,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華東師範大學高級訪問學者,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貴州省社會科學研究評審專家。自參加工作以來,先後獲得貴州省第二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第二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貴州師範大學「本科教學名師」等獎項及榮譽稱號;科研方面,在《光明日報》、《敦煌研究》、《甘肅社會科學》、《雲南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30多篇,先後獲批省教改、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國家社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等多項科研項目。
文/冷江山
文字編輯/曹雯
視覺/實習生 曹芳芳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