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通,你了解北京交大嗎?」
「當然!那是我心宜的學校啊!」
「嗯嗯,北京交大學風校風非常棒!最近,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校實施了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導學關係建設工程。為進一步發揮研究生導學團隊的育人功能,引導建立和諧的導學關係,培養良好的學風,學校制定了《北京交通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學團隊展評工作方案》,評選出了首屆研究生優秀導學團隊!」
「真的嗎?這些團隊怎麼樣呀?」
「他們是「人才培養好」、「學風建設好」、「學術成果好」、「團隊管理好」、「文化氛圍好」的優秀導學團隊典範,充分展現了交大研究生導學團隊教學相長、和諧友愛、團結互助的良好風貌!」
「那快快帶我認識一下這些團隊吧!」
他們是最和諧的團隊,因材施教,團結互助,將每個學生雕琢成器;
他們始終堅持種得桃李滿天下,熱愛祖國和教育事業,傳道受業解惑是他們的天職;
他們是最富有戰鬥力的團隊,充滿激情,不畏艱難,用智慧和集體的力量勇攀科研高峰;
他們有著最嚴明的安全制度與規範,精益求精,用敬業與堅持彰顯優秀;
他們是最in最秀團隊,有著最潮的理念,紮根中國,放眼世界,以創新思維引領未來發展。
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
看看新鮮出爐的
十支「優秀研究生導學團隊」吧!
1
下一代網際網路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
團隊導師:張宏科、周華春、高德雲、蘇偉、郜帥、秦雅娟、楊冬、董平、宋飛、劉穎、陳佳、鄭濤、權偉、王洪超、馮博昊。
團隊成員:博士生41人,碩士生104人。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下一代網際網路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專門從事下一代網際網路領域綜合研究的科研創新團隊,堅持「上下求索,自主創新,科教興國,世界互聯」,秉持「科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理念,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積極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搭建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近三年有15人次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15人次獲得各類榮譽稱號及專項獎學金。導學團隊師生合作發表高水平論文100餘篇,論文總引用次數956次,其中ESI高被引論文7篇,在國際高水平會議上獲獎5次。產出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5篇。疫情期間,為每個研究生制定了詳細的學習科研計劃,導師們把部分實驗設備搬回家中,學生通過外網遠程登錄進行科研實驗,確保各項學術、科研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2
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數字媒體信息處理團隊MePro
團隊導師:趙耀、倪蓉蓉、韋世奎、朱振峰、白慧慧、李曉龍、張淳傑、林春雨、常冬霞、劉美琴、叢潤民。
團隊成員:博士生37人,碩士生76人。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數字媒體信息處理團隊MePro,嚴謹勤奮、爭創一流,緊跟國際前沿,注重學生全方位、多元融合共發展。導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專業競賽並以多種形式資助博士生海外訪學,拓寬學生科研視野,培養其敏銳的學術視角。同時制定研究生行為手冊,實現團隊學生培養的規範化、有序化管理,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團隊緊跟國際前沿,邀請國際學者交流合作,為研究生提供優秀科研平臺、提升團隊國際影響力。目前已培養畢業博士生26名,碩士生80多名,其中,1名獲北京市優博獎,1 名獲中國計算機學會優博獎,1 名獲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優博提名獎,1 人獲中國電子學會優博論文獎,1人獲北京市圖像圖形學學會優博論文獎。
3
工程與項目管理團隊
團隊導師:劉伊生。
團隊成員:博士生9人,碩士生17人。
經濟管理學院工程與項目管理團隊,秉持「立德樹人育英才」的理念,導師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注重學風建設,嚴格要求學術管理。同時從思想政治、學術文化、職業規劃等多個方面尊重團隊成員發展需要。團隊學術成果豐碩,累計發表論文200餘篇,僅2019年,現有團隊成員已發表論文共計19篇,其中SCI及SSCI論文2篇,EI國際會議及核心期刊論文17篇;獎項榮譽突出,研究生中獲得各類獎學金30餘人,其中4名博士生獲得CSC資助參與國際交流項目。團隊培養了工程與項目管理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EMBA、MBA、MEM、工業工程等專業學位研究生200餘人,其中許多畢業生去往清華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深造或者工作,成為行業領軍人才。
4
地下工程創新團隊
團隊導師:張頂立,張成平,陳鐵林,房倩,蘇潔,侯豔娟,周墨臻。
團隊成員:博士生15人,碩士生70人。
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地下工程創新團隊,堅持「傳道授業甘為人梯,頂天立地誌在穿越」,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實踐,支持研究生開展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與現場實踐相結合,建立理論與實際的橋梁。團隊研究生近三年來獲得諸多獎項和榮譽,其中國家獎學金和校專項獎學金共7人次,獲得各類榮譽稱號共10人次,獲得省部級一等獎6人次。畢業生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個工作崗位,其中去西部地區就業的2人,去往基層工作1人,海外工作期間參與援非工作2人。圍繞我國隧道與地下工程的重大問題,充分發揮多學科、多行業深入交叉優勢,堅持創新導向,累計發表SCI論文100餘篇,EI論文2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獲得省部級一等獎10項,二等獎5項。疫情期間,為研究生租用多臺高性能雲伺服器和超算雲,研發的隧道工程虛擬仿真平臺和錄製的地下工程慕課也為本科教學「停課不停學」發揮了積極作用。
5
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機器人研究所團隊
團隊導師:方躍法、房海蓉、郭盛、曲海波、陳光榮、陳亞瓊。
團隊成員:博士生14人,碩士生25人。
機械與電子控制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機器人研究所團隊,秉持「學術人文同修養,因材施教助科研」的導學理念,注重培養研究生自主學習、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鼓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指導研究生在「兆易創新杯」第十三屆和第十四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獲華北賽區一等獎和全國總決賽二等獎、在「博實杯」第一屆中國研究生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中獲全國總決賽三等獎、在「傑瑞杯」第六屆中國研究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中喜獲全國一等獎,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近五年,團隊在機器人機構學領域,發表了SCI/EI期刊檢索論文50餘篇,形成了系列具有系統創新性的研究成果。聚焦國際視野,有多名博士參與國家一流高校和研究所聯合培養,師生關係融洽,溝通順暢,交流密切,建立了團隊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機器人R1」。
6
電力電子所電傳動控制團隊
團隊導師:王琛琛、遊小傑、郝瑞祥、郭希錚、王劍、周明磊。
團隊成員:博士生10人,碩士生43人。
電氣工程學院電力電子所電傳動控制團隊,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為目標,遵循老師指導、學術組會、團隊學術報告三重交流制度。團隊成立學生委員會,實現「學生自治」、「責任到人」。注重文化建設,創辦微信公眾號、企業號,成立閱讀室。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幫助學生儘早做好學業和就業規劃,近三年畢業學生中超過65%選擇深造或進入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國企工作,畢業生在單位獲得包括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員工在內的多種榮譽,以及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進等多種獎項。
7
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導學團隊
團隊導師:楊蔚。
團隊成員:博士生1人,碩士生4人。
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楊蔚副教授課題組團隊,圍繞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理論與現實問題,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進行學術研究,腳踏實地做學問。團隊學風嚴謹,倡導團結互助、踏實進取、創新共享的風氣,形成導師帶團隊、博士幫碩士、老生引新生、全體成員互幫互學、教學相長的良好學風。學生們親切地稱呼楊蔚老師為「楊媽媽」。疫情期間,楊蔚老師積極在教工支部捐款,並在交大社區擔任志願者三次值守校門,團隊成員同樣效行,為打贏防疫阻擊戰貢獻綿薄之力。
8
軟體服務工程學科團隊
團隊導師:邢薇薇,張堯學,盧葦,包爾固德,冀振燕,車嘯平,高睿鵬,鮑鵬,張順利,苑海濤。
團隊成員:博士生11人,碩士生84人。
軟體學院軟體服務工程學科團隊,作為學院最大且研究成果最多的學科團隊,主持國家級科研課題14項,研究成果獲授權發明專利10餘項,獲批軟體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和交通運輸行業自動駕駛技術省部級研發中心。團隊導師始終秉持「教書育人存於心,踐於行,誨於人」的育人理念,注重營造創新創業氛圍,主動帶領學生走出實驗室,走進工程現場,走進創新創業,參加全國大學生軟體創新大賽、「挑戰杯」大賽。短短六年多時間,軟體服務工程學科團隊培養了博士畢業生6名,碩士畢業生100餘名,為社會輸送了優秀的軟體人才,尤其為我國邊疆地區建設輸送了急需的技術人才。
9
民商法學專業團隊
團隊導師:畢穎、張長青、吳文嬪、李文華、王世海、張保華。
團隊成員:碩士生70人。
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團隊,堅持立德樹人、著力人才培養,營造了紮根學術、誠信做學問的良好學風,構建了和諧融洽、積極向上、良師益友的導學關係。團隊培養研究生多元化發展,尊重學生的獨特天賦和個性素質;提倡潛心學習和多看哲學法理的書籍,學習更加宏觀的視界看待問題;同時團隊的研究領域在鐵路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型與傳統學科領域均有交叉。近兩年,團隊共申報法學類課題達20多項,多篇文章發表於法學核心期刊,半數以上團隊成員參與「慧光杯」、「明法杯」等學術活動取得佳績。
10
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現代通信研究所團隊
團隊導師:艾渤、鍾章隊、吳昊、何睿斯、王方剛、陳為、章嘉懿、官科、林思雨、姚冬萍、楊焱、陳霞、蔣文怡、熊磊、沈超、丁建文、劉寅生、何丹萍、牛勇、馬國玉、孫斌、費丹、孫宵芳。
團隊成員:博士生38人,碩士生91人。
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代通信研究所導學團隊,秉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風建設、國際交流、團隊文化建設協調並進」的發展模式,積極推進寬帶無線通信與專用通信方向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引導研究生「紮根基層,放眼未來,做智能時代的引領者」,與華為、中興等國內外信息通信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鼓勵研究生紮根鐵路基層和工程現場,解決鐵路工程應用實際問題,實現個人夢想與高鐵事業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有機結合。近三年,研究生獲得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獲獎共3項,境外交流學習15人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20人次。團隊還依託CMA及CNAS管理體系建立了嚴格有效的實驗室安全管理規範和制度。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形成導學相攜的育人氛圍。疫情期間,關愛研究生身心健康,成功幫助兩名在外交流的博士研究生聯繫回國行程,鍾章隊教授聯繫購買千餘枚口罩提供給來校值班教師,多名黨員教師用實際行動守護交大全體師生的家園。
「通通,認識了這麼多交大的優秀研究生導學團隊,現在有目標了嗎?」
「有這麼多優秀的團隊!我也要成為紅果園的一員!」
「我們在北京交通大學等著大家哦~」
來源 | 北京交通大學官方微信
編輯 | 郭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