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導師,我就驚呆了。不大的辦公室,卻有整牆的通頂書櫃,沙發上、茶几上滿滿當當都是書。」這是資源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劉嘯第一次見到導師王乃昂的情景,那時他還是大三的學生,如今已經讀博了。
幾個月前,劉嘯剛剛獲得「直博」資格。畢竟要將接下來的5年青春奉獻給熱愛的地理學,因此選擇導師的時候,劉嘯非常慎重:「我想愛讀書的老師一定學問很深,可以在他的指導下好好做科研。」
順利進入王乃昂教授團隊後,他跟著導師去外地開會,依然發現導師最喜歡去的就是不同城市的書店,最喜歡做的就是買當地的報紙,了解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導師已經把這種隨時研究中國大地風土人情的習慣融入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這對我影響很深,科研不只是做出成果,而應該具備一種情懷。」
導師言傳身教,立德樹人,學生尊師重道,學有所獲,團隊潛心科研,成果高產,成為近年來蘭州大學堅持的研究生教育「三位一體」的引導方向。在構建新型導學關係、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道路上,蘭大師生探索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
讓德育立身「所謂地理,就是指地球上的道理。對於提倡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地理學來說,具有寬廣的知識結構是增強適應能力、良性競爭和後發優勢的重要保障。」在地理學領域探索數十載的王乃昂教授深知,「學地理要廣泛涉獵,還要勇於鑽研。」
這是劉嘯成為研究生後,導師給他上的第一課,也是對所有學生提出的要求。多讀書、肯吃苦成為王乃昂教授團隊接地氣又十分受用的「團隊宗旨」。
說起跟著導師一起做科研的經歷,劉嘯滔滔不絕。「王老師現在58歲了,我們跟他出野外,他的登山速度總是比我們快。他常跟我們講年輕時考察冰川的故事,2008年登頂大雪山,一道閃電就落在他的面前,響雷十分刺耳,令人後怕不已。所以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磨鍊,它對於塑造意志品質大有裨益。這是導師教會我的。」
在蘭州大學,這樣注重言傳身教的導學團隊並不少見。
「包老師指導我們做研究時非常嚴格,尤其強調學術誠信。生活中他喜歡用幽默直白和具有前瞻性的方式和我們交流,幫我們化解難題。他給我們講的第一課是『學會時間管理,分清輕重緩急』。」管理學院博士生張弘口中的包老師,就是管理學院包國憲教授。
包國憲教授一直堅持建立一個「開放、包容、多元、互補」的團隊。張弘本科時就受到過包國憲教授的指導,保研時毅然放棄外保機會,選擇留在包國憲教授團隊繼續深造。「應該用科研平臺與學術生態吸引學生留在這裡。」包國憲說。
2019年,蘭州大學出臺了《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實施辦法》,進一步規範了研究生導師的職責,明確提出導師行為的七條禁令,並將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情況納入教職工年終考核。
在這場教與學的過程中,導師們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們的價值觀。如劉嘯所說:「最大的收穫是不僅學會了如何做學問,更學會了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
用成果說話兩年前,蘭州大學開展了首屆「十佳導學團隊」評選。如今,第二屆評選也已拉開帷幕。相同的是,團隊研究生是否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與科研創新能力,一直是評選的重要標準。
基礎醫學院循證醫學研究中心最初只有楊克虎教授一個人,帶著3個碩士生,借用一個辦公室,開始搞研究。經過15年的發展,團隊已經在國內外各大研究期刊發表論文超過500篇,其中200多篇成果入選擁有百年歷史的循證醫學權威資料庫Pubmed資料庫。
「我們的科研目標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樹立行業內的國際標準,並推廣到其他交叉學科領域,提升中國循證醫學的國際影響力。」楊克虎說。
導師教導有方,學生們也很「給力」。
在去年年底的國際循證社會科學2019Cambell 協作網年會上,循證醫學團隊有18篇論文被大會錄用,其中兩位研究生做了口頭報告,16篇論文進行了壁報宣講交流。今年年初,團隊師生還運用所學,協助世界衛生組織建立了「COVID-19全球研究資料庫」,實時共享中國疫情防控的研究證據,為全球戰「疫」分享中國經驗。
秉持著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科研精神,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胡斌教授團隊深得學生們喜愛。
「胡老師平時經常出差,但只要在學校,無論晚上還是假期,他總會來實驗室轉一轉,看看哪些同學在主動『加班』做實驗,給予一些獎勵。他是在激勵我們主動做研究,而不是被動完成任務。」兩年前加入胡斌教授團隊的碩士生郭曼回憶到。
在高效運作和協同配合下,實驗室團隊成員先後獲得中國僑界創新人才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甘肅省專利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9年,團隊在心理生理信息方面研製出了「一種腦電與溫度相結合的抑鬱人群判定系統」,斬獲中國發明專利金獎。這個沉甸甸的「金獎」,是蘭州大學普適感知與智能系統實驗室3位老師和4位學生自主研發的專利項目,胡斌教授為第一發明人,實現了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中國發明專利金獎」上零的突破。
鑑於特殊的研究領域,團隊導師彭宏副教授會更加注意學生的真實想法和情緒感知,幫其正確規劃研究方向。「我們團隊有多個小組,研究方向多樣。曾經16級的一位碩士生,在原來的小組做研究十分吃力,幫助他調整到其他研究組後,激發了研究興趣,還發了兩篇高水平論文。因為我們本身就研究情感計算、生理心理計算,所以更能理解我們大腦中複雜的情感表現,避免社會上常見的導學關係緊張的情況。」
以育人為本2020年11月的一天早晨,胡斌教授團隊的應屆碩士畢業生朱立賢正在華為西安研究所與同事一起進行新一輪的晶片自主研發。他的目標是「成為通信基站和晶片研發領域的技術專家,為我國通信技術自主研發出一份力。」同一時間,朱立賢的同學正在上海聯影醫療等高端醫療影像設備高新技術企業繼續研發腦電精神評估檢測系統,或在哈佛醫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中科院近物所等研究院所承擔著各自的項目。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蘭州大學各研究團隊的導師們也根據自身學科特點,積極探索著人才培養之道。
「願意做項目的本科生,我側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讓他們儘早踏入科研大門;到了碩士階段,就要學會掌握研究方法,擁有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到了博士階段,他們的研究就要著眼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敢於挑戰研究領域的『卡脖子』難題,為未來成為國家的『科研主力軍』做準備。」這是楊克虎教授與同事們討論人才培養路徑時提到的「本碩博三步走」培養模式。
讓楊克虎欣慰的是,團隊學生「出師」後,很多都選擇留在團隊當中。現在循證醫學研究中心的陳耀龍、田金徽、馬彬、葛龍、李秀霞、宋旭萍等老師,當年都是楊克虎教授的學生,如今也成了導師。
「現在團隊裡的年輕孩子們愛好多,我也特別鼓勵他們參與校園活動。因為能力培養是多方面的。」楊克虎說。
碩士期間發表過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的研究生李美萱繼續選擇跟著楊克虎老師讀博深造。「我最盼望年終總結,因為交流完全年工作後,我們還會自行排演節目,和老師們一起跨年,就像在家一樣。」
或許是由於學科特殊性,包國憲教授喜歡將學習生活中的「棘手問題」當作訓練學生管理能力的「試驗場」。「我會讓學生在科研項目中輪流擔任項目秘書,讓他們既能通過調查研究解決理論問題,又能通過組織協調解決實際困難,通過這些瑣碎麻煩事學會管理人、事、物和財,並學會溝通協調和公平對待團隊成員。」
在包國憲教授的指導下,蘭州大學中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中心培養出我國第一批政府績效管理專業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其中,33歲便成為博導的蘭大管理學院教授、萃英學者王學軍,就是我國培養的首位政府績效管理專業博士。
即將畢業的博士生馬翔也選擇繼續留在包國憲教授團隊任教。「回想7年前到蘭大讀研,當時還不了解這個團隊。如今,在學校、學院和導師的培養下,我的夢想初步實現。導師給我最大的影響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未來我們也會將這樣的育人思想傳承下去,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馬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