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家長關心的問題,而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不少家長便是在溝通這一環節出現了問題。
為什麼當家長對孩子進行教導時,孩子會說我不想聽你說?為什麼有些孩子抗拒和家長的溝通?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跟家長反著來,家長越不讓他做什麼就偏要去做?
其實這些問題都和溝通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之間存在障礙,因為家長沒有真正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因為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存在著不當的做法。
那麼,家長到底要怎麼做孩子才會聽話,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就家長在溝通中易犯的問題給出了建議:
1.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有一個孩子養的小烏龜死了,他傷心跟爸爸說:今天早上小烏龜還是好好的呢。爸爸回答道:不要傷心,不就是一隻小烏龜嘛,明天我再給你買一隻。
上述這位爸爸的回答是有問題的。孩子跟爸爸說小烏龜死了的消息並不是希望重新要一隻新的小烏龜,而是希望尋求安慰、想要表達自己傷心的感受,而爸爸的回答雖然在一方面是對孩子的安慰,但是卻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在無意中傷透了孩子的心。因為在孩子眼裡不僅僅只是一隻小烏龜,更是他的小夥伴,也不是再買一隻就能代替之前的那一隻,在爸爸口中小烏龜卻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可以隨時替代的東西。孩子說出這件事,更多是想要得到理解,而爸爸的這句話卻傷透了孩子。
那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爸爸對孩子說:你心愛的小烏龜死了,你一定很痛心吧。痛心一詞就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目前這種情緒是複雜的,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情緒。同時孩子也能夠感受到你和他之間的共鳴,讓孩子體會到家長是明白自己的感受的,這樣孩子就會願意和家長傾訴、分享自己的感受。
2. 不要過多的解釋
孩子是充滿好奇心的,對於身邊的事物都是有探索的欲望。例如當一個孩子想要去摸仙人掌時,媽媽立馬阻止並且說:不行,仙人掌是有刺,你碰到會被刺到、會痛,你要記住不能摸仙人掌……
當探索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此時是聽不進去什麼道理的。因此家長不要過多的解釋和說教,這樣不但沒有正面效果反而是火上澆油,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會覺得你嘮叨、覺得你小題大做,久而久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家長應該允許孩子適度去探索,我們家長可以實現提醒孩子仙人掌有刺,如果孩子依舊想要去摸仙人掌,再次提醒孩子輕輕地摸就行,不要一直重複囉嗦。就算孩子還是被仙人掌給刺到了,也是一次成長。這樣孩子今後會有意識地聽取家長的建議,在做事之前也會詢問家長的意見,親子關係會更加親近。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是一把讓家長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講授了一系列實用的方法讓家長和孩子能有效溝通,幫助家長掃清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