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部日本電影《機動戰士高達》,讓機甲這一動漫形象深入人心。此後,機甲動漫長盛不衰,玩具模型層出不窮,但卻沒人真正體驗過親自駕駛機甲的感覺。近日,機甲的真實版「庫拉塔斯」(KURATAS)正式上架銷售,使得粉絲們實現駕駛機甲之夢成為可能。請看科技日報特約專稿——
2012年夏季,日本水道橋重工發布了名為「庫拉塔斯」的現實版大型機甲,隨後引發了眾多機甲迷的瘋狂追捧和持續關注。時隔兩年多,「庫拉塔斯」終於在近日高調返場並上架銷售,令全球粉絲歡欣鼓舞。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庫拉塔斯」,雖售價高達1.2億日元,但唯一現貨迅速被搶購。一時間,世界範圍再度颳起「機甲旋風」。
顛覆對玩具的全部認知
從《機動戰士高達》到《環太平洋》,從日本東京到美國紐約,巨型機甲都被塑造為最終的救世主,從而為其在全球範圍聚集了超高人氣。此番「庫拉塔斯」返場上架發售,一亮相就可謂星光閃耀,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雖然出售時製造商出於種種考慮,將「庫拉塔斯」列入「玩具」分類,但誰都知道此「玩具」非彼玩具,它那龐大的機體、厚實的裝甲、先進的操控性和強大的毀傷力,足以顛覆人們對於玩具的全部傳統認知。
首先,造型設計極具魄力。「庫拉塔斯」機體高約4米、重達4噸,裝配有包括盾牌、火箭發射器以及轉管機關槍在內的武器系統,4條配有車輪的機械腿使其移動速度可達10公裡/小時。其次,操控系統機動靈活。遠程控制時,通過「主從操縱系統」,操作者可利用諸如iPhone等外部設備,依託3G網絡連接實現對機器人的移動操縱;而艙內控制時,Xbox Kinect運動追蹤系統則能追蹤駕駛者的頭部和身體移動,讓機甲與駕駛者保持步調一致。此外,武器系統創意十足。「庫拉塔斯」攜帶的加特林機關槍每分鐘可射出6000發BB彈,能通過自動瞄準系統鎖定目標,當內置的攝像頭檢測到駕駛員微笑表情時即可發動攻擊,使駕駛員成為名副其實的「微笑殺手」。
當然,作為首款真實機甲,「庫拉塔斯」不可能完美無缺。製造商官方聲明就指出:「我們並不保障駕駛者的安全性與舒適性,我們保障的是『駕駛巨大機器人』這一人類的夢想!」
事實上,在很多人看來,「庫拉塔斯」不僅能圓機甲迷們的駕乘夢,還完全具備走向現實戰場的未來潛質。
曾幾何時,雷射槍、電磁炮、太空戰艦都是人類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雷射武器業已裝配美國戰艦「龐塞號」並開始服役;電磁炮已經造出原型機並進入研發第二階段;空天飛機X-37B不僅多次試飛而且號稱「1小時打遍全球」。除此之外,能與當年凡爾納小說中「鸚鵡螺」號相媲美的潛艇早已實戰列裝,成為海底重器;從《鋼鐵俠》電影中的智能戰甲演化而來的戰術突擊輕甲「塔洛斯」也已經進入測試階段……科幻裝備走入現實戰場的例子不勝枚舉,有朝一日「庫拉塔斯」變身實戰武器絕非天方夜譚。事實上,「庫拉塔斯」的面世已經意味著機甲走入戰場在技術上成為可能。
人形機器人,何以制勝?
相比於熱情的機甲粉絲,軍事領域的專業人士對以機甲為代表的人形機器人的實戰應用前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之所以謹慎,是由於目前大量技術瓶頸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而之所以樂觀,是因為人形機器人在許多方面具備其他武器所無法比擬的特點和長處。
首先,類人造型獨具優勢。在迄今為止的軍事實踐中,履帶式機器人或飛行機器人的運用遠比人形機器人更為廣泛。但權威專家指出,人形機器人更適用於諸如城市巷戰之類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並更加便於操縱:「你可以將一個人形機器人送到一艘船上,讓它破門而入,沿著樓梯去接管控制臺、布防或撤防武器系統,而一個飛行機器人無法做到這一點。」事實上,在戰爭這個需要人與武器緊密結合的領域,能夠實現「人武合一」的「庫拉塔斯」無疑具有廣闊的戰場前景。
其次,作戰性能潛力巨大。先進武器裝備通常是極其複雜的系統,其中機動力、火力與防護力是決定武器最終性能的主流標準。從火力來看,「庫拉塔斯」已經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其隨身攜帶的加特林機關槍射速堪比大名鼎鼎的美國「密集陣」近防炮,同時,火箭發射器等重型武器可以即裝即用,自動瞄準系統確保指哪打哪;防護力方面,目前「庫拉塔斯」的機身裝甲已經相當厚實,而且在未來實戰中根據需要加裝改裝也不存在任何技術障礙;機動力是「庫拉塔斯」的短板,目前它只能四輪平面機動,速度也十分有限,但是相關研究正在不斷取得成果。而且從美軍實戰經驗來看,城市巷戰等特殊環境中火力和防護力往往更加重要,因此,即使機動能力瓶頸短期無法取得突破,「庫拉塔斯」依然可能有用武之地。
第三,有人駕駛別具深意。近年來,無人武器因其作戰效能和自身傷亡控制的巨大優勢,開始成為裝備領域的新寵。但與此同時,無人武器誤傷平民等問題飽受詬病,屢遭國際人權組織抗議,聯合國官員也曾介入調查。除此之外,由機器自主決定人類生死的潛在風險更是足以挑戰人類的倫理底線。2008年美軍曾將3臺遠距離遙控的「劍」式地面作戰機器人部署到伊拉克,但它們未開一槍就被撤出戰場,因為「槍管在操作者未發指令的時候自己移動」,轉向了友軍部隊——失控危險成為高懸在人工智慧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上述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之前,有人武器平臺與無人武器平臺協調發展無疑會是更好的選擇。
「庫拉塔斯」帶來的思考
多年來,每當被問及人形機器人何時能取得技術突破,專家們的標誌性回答總是「未來十年」——而他們過去幾十年間一直是這麼說的,因此,它們何時才能真正走向戰場很難預測。但應該看到,人形機器人只是眾多機器人類型的一個典型代表,相關技術高速發展且日益廣泛運用的今天,「庫拉塔斯」的發售理應帶給我們有關機器人技術整體發展的進一步思考。
首先,戰略走向明晰。毫無疑問,機器人已成為各國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美軍為例,2004年其僅有163個地面機器人,2007年則增長到超過5000個,至少10款智能戰爭機器人先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日前,美軍已提出旨在重新佔領新的軍事制高點的「第三次抵消」戰略,而機器人技術研發正是其中的重點領域之一。主持此項工作的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本人,更曾在擔任新美國安全中心主任期間先後推出《20YY年:為機器人時代的戰爭做好準備》《機器人在戰場上的優勢》等研究報告。顯而易見,機器人技術必將是軍事科技領域新的重要增長點。
其次,技術發展迅速。各種限制人形機器人進一步發展的技術瓶頸如今正在一個接一個的被突破。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20個NAO機器人在法國館演出了長達10分鐘的全自主集體舞蹈表演,完美展示了其優秀的運動能力。而由波士頓動力公司與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共同研發,並於2013年7月正式向公眾亮相的雙足人形機器人「阿特拉斯」(Atlas),技術水平令人嘆為觀止:它能夠在傳送帶上大步前進,敏捷的躲開傳送帶上突然出現的木板;或者從高處跳下穩穩落地,兩腿分開從陷阱兩邊走過,然後跑上樓梯;甚至單腿站立,在從側面飛來的球劇烈撞擊下屹立不倒……機器人像人類一樣敏捷行動的日子或許已並不遙遠。
第三,綜合效益可觀。相關技術研發能夠在諸多領域都產生巨大效益。如災害救援方面,人形機器人以及遙控技術的研究使其能夠進入各類危險的環境中,作為操作人員的遠程代表依靠靈巧的機械手來完成任務,從而更有效的應對地震搜救、核事故等重大災害和事故。空間探索方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設計製造的「機器太空人」,在外太空探索活動中也已取得了良好效果。而「庫拉塔斯」登陸亞馬遜後所引起的狂熱追捧更表明,直接把人形機器人當成「大型玩具」來賣大概都有不小的市場空間。凡此種種無疑會對相關技術研發產生更大推動力。
原標題「這個「玩具」不簡單」
作者單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