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考生的艱辛自述:
我是博士,更是個笨蛋。
2015年我碩士研究生入學,那麼,考研是在2014年,距今已經五年了。現在是博一的下學期,這還是我第一次計算這個簡單的算式,時間竟然這樣流瀉。
考研的原因五花八門,或直截了當為了學位,或為了換一個發達點的城市,以便將來結婚落戶,或對就業不看好,或有意志深耕學術。而我呢,我就比較可笑了,我考研是因為我大學時的初戀考研,我在他備考的時候頗有些百無聊賴的意思,放眼望去,找工作的同學們也沒有個「好收成」,索性也投靠了考研的大軍。
我考的是中國哲學,選它的原因很簡單,一來我喜歡,這一點我在研究生複試面試的時候說了,我說我小時候看外公書架上蔡志忠關於莊子的漫畫,很喜歡,就喜歡到了今天,二來簡單,不用考數學,等於直接拆掉了一大半的門檻。
這不是我深思熟慮的結果,它更像是我「一拍腦門」做出的決定。我的父母都支持我,因為我高考實在沒考好,只讀了個本市的二本學校,他們都挺樂意我多讀讀書,也願意我有個更高的學位。
世事無常,但也如常,之後發生的事,是爛俗的「戲劇性」情節:我考上了,初戀沒考上,他去了上海的銀行工作,我們分手了。
我還是在本市讀研,從一個二本不知名院校到211大學,沒有什麼自豪感,興奮感,只覺得按部就班吧,付出了,獲得了,無甚心得。身邊的人,有「二戰」考上的,有辭職讀的,也有在職讀的,都比我的要「來之不易」,所以,相比之下,我就顯得不太珍惜。
事實上,除了上課我能有很多自由的時間,但真的很遺憾,我沒有辦法像一些自由職業者豆友一樣,分享安排生活、賺取金錢的經驗。
我顯然不太駕馭的了「自由」,我沒有正視自己的長處與短板,我熱愛文字,但我懼怕付出沒有結果,所以我也沒有真正付出行動,嘗試在此開闢自己的小天地,甚至相反,我為自己沒有與社會接軌而感到焦慮,我從沒有實習過,更沒有工作過,於是,我想彌補。
學校有研究生主管的職位,說來真的無語,歷史重演,我陪同學去申請,結果她沒有申請上,我申請上了,其實我並不想要那個職位的,我想去圖書館,但偏偏讓我協助系裡的行政工作,做教學秘書。我是一個剛入學的研究生,連老師都認不全,但這是一個需要與系內研究生部的所有人打交道的職位,並不擅長與人交往的我,仿佛被扔進嘈雜的洪流中,做對的事情,做好的事情,我覺得是僥倖,是前輩幫助,做的不好的事情,我完完全全地自責內疚。結果是,我做最繁瑣、機械的活計,只感到折磨,並不覺得有所歷練,做了一個學期,我落荒而逃了。因為落荒而逃,我更加地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失敗。
我的導師已經不在學校了,基本是掛名的性質,專業學習幾乎是我自己摸索,讀讀基礎的原典,再讀讀專著,大抵如此,但我還算是比較勤快的,手不懶,願意寫文章,寫寫改改,也算是入了門吧。這裡必須要說的是,在讀研的過程中,讀書,獲取知識,這是不足為道的,誰都可以,甚至可以說,知識是開放的,根本不屬於誰,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知道了些別人不知道的專業知識,或自己讀了多少多少的書就驕傲起來,更重要的是鍛鍊思維,培養自己尋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就這樣過著,我對自己的未來仍然沒有規劃,看到的大多是進學校,或是考公之類的,於是我也試著在研二的時候去高校代思政課。這次的工作經歷還算可以,學生基本都很善良,當然不會太聽話,但我對聽話向來也沒有什麼要求,不過分就可以了。
通過這兩次「工作初體驗」,雖然我沒有明確方向,但我知道了,如果今後去高校,行政和教學,我一定是更偏向於後者的。做教秘是我的一次試錯,這一次經歷不能說白費,至少我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麼,通過一種很笨的方式。
碩士論文準備得比較早,到了研三開學已經完成了初稿,於是整個半年我都在思考到底要升學還是要工作,如果要工作,要去哪裡。有時我覺得自己很窩囊,真心的,因為我有喜歡的行業,我想做文字類的工作,想去出版行業,文化企業,但我不敢去嘗試,我害怕失敗,害怕脫離熟悉的環境,於是關於工作的選擇也是在熟悉的領域,比如隨大流準備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
轉折在研三第一學期的冬天,學校下發了申請審核博士的通知。我也在思考。我並沒有什麼學術抱負,學術理想,我是茫然的。但我做了一個設想,要我放棄可以自由地讀書的生活,進入沒有目標的工作,我願意嗎?我不願意。於是我從一個曾經的「考研黨」變成了「考博黨」,通過了審核和面試(因為發的論文達標,在綜合評分中排名靠前,並不是毫無作為),我就這麼稀裡糊塗成了博士。
我不是一個目標明確的人,我常覺得我是個笨蛋,不敢追尋,懼怕失敗。
很難說現在的生活好不好。我很少覺得幸福、滿足,也很少覺得安閒,我也經常懷疑自己的選擇到底對不對。要說不幸,似乎顯得格外矯情,畢竟算是難得的機會,我說得再多,畢業難,就業難,也沒辦法,也沒必要,得到什麼額外的理解和寬慰。
經常厭學,但最近也在調整狀態,儘量刨開像以往那樣,把讀博當成生活的唯一,一切聽從它的指揮,而是把它當做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用面對生活的那一些姑且還算得上熱情的情緒,面對學術。
也會想,如果當初沒有讀研,沒有讀博,又會怎樣呢?會在工作的疲憊無盡中,暢想如果當初選擇讀書的情形嗎?
站在此岸望彼岸是人的通病。
考研為我們帶來什麼?或許我們不能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因為無論如何,我們總身處其中。但我們既然身處其中,那麼,我們只能這樣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