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聊起小孩的學習問題,說到一個在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最令人困擾的是那孩子分不清拼音和英文字母的讀音,常常把這兩者混淆來讀。該讀拼音a(阿)的時候讀成了英文字母A,該讀英文字母A的時候卻又讀成了拼音a(阿),那孩子的家長也很有耐心地糾正錯誤,無奈那孩子也是屢教不改,在拼讀拼音的時候突然來這麼一聲英文字母的讀聲,正是讓人哭笑不得,又氣又恨。
說罷,聽了不免覺得很有意思,想起來就暗暗生笑。那家長挺為難的,拼音學不好,對後面的學習影響可就大了,於是家長只能幹著急,無計可施吧。想來那孩子更為難,明明這些符號都長成一個樣還有兩種讀音,什麼時候該讀哪種讀音呢?對於分辨能力不強的小孩來說,把拼音和英文字母搞混,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但除此之外我們大人是不是該反思些什麼?為什麼有些小孩子會把兩種語言搞混,我們花費巨大的力氣去學習一種外來語言文化——英語,它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自十八世紀開始,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強們,攜堅船利炮在地球各地攻城掠地,同時也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美夢。被蠻夷打得一敗塗地的清朝,只能到處割地賠款求和,甚至到了談「洋」色變的地步。既然技不如人,那就打開國門,學習西方科技,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於是開始辦洋務,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既然要學人家的東西,就得會說人家的語言,識得別人的文字吧。說得了英語,識得了英文,成了當時有志之士救亡圖存必備的技能。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向西方學習中,漸漸發現人家能給你看到的都是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核心技術人家牢牢掌握在手裡,不是你在英文書上可以看到的。
不可否認,學英語確實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的東西,許多有志之士為振興中華,踏出國門遠赴重洋,身在他國異鄉求學,學成歸來後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是,時至今日,世界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能從別人身上學到的東西早就學到了,別人不給你看的,從別人身上學不到的,只能靠自己專研。如光刻機,屬於工業頂尖技術,這是限制出口到中國市場的設備,光刻機更是國內晶片發展的一個瓶頸,要想突破光刻機就必須有頂尖的物理化學等人才,而要想成為某一方面的人才,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專研。人的一生是有時間限制,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實際上,英語佔用了我們太多的學習時間和資源,導致用在其它方面的精力就少了。
我們總是對西方文化有著某種程度的迷信,認為國產的不如進口的好,一個人如果能出去喝幾口洋墨水,那就是往身上鍍了金一樣,令人刮目相看。滿大街的英語培訓輔導班,家長們也非常樂意且不惜錢財的送孩子去學習,無論大的小的考試,幾乎都有英語,或許你一生用不了幾次,但它能給你帶來實實在在的分數,非常可觀的分數。要知道,在高考裡,英語好的話是極佔優勢的,失掉一分結果就可能差之千裡了。可見,英語能給我們帶來關乎命運的分數。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說民族復興,那要復興成什麼樣子,無非是漢唐盛世,萬邦來朝的景象。漢代,一個在馬背上打來的和平盛世,唐代也是先打出了一片和平的環境,才能安心的發展農業經濟。近代以來,我們的先輩們打跑了所有的侵略者,才有了現在的和平,有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這些都是伴隨著腥風血雨,刀光劍影的反抗侵略戰爭,都是用實力打出來的繁榮昌盛。1919年的巴黎和會,當時中國的代表團以戰勝國身份參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等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但是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合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
弱國無外交,當時的中國代表團無論英語說得多好,都改變不了被欺負的事實。當我們強大了,即使不會說英語,別人也會學著漢語跟我們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