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繼元 | 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質量評價體系再探討

2021-02-20 現代出版

根據「全評價」分析框架,結合我國學術圖書的出版情況,筆者對圖書出版後的質量評價體系及其方案有如下思考。

1.評價目的

評價可以促進學術圖書質量的提高和學術的健康發展。詳細知曉近年來人文社科各學科學術圖書,尤其是原創新學術著作或專著的綜合質量狀況,其中優秀、良好、合格(達到正式出版水平,有價值)和不合格(未達到正式出版水平)學術圖書的數量、比例、作者、出版社、地區分布等情況,可以為提高學術圖書的選題、編輯加工、出版、選購、閱讀、利用等的水平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為合理、全面評價各學術機構、大學的質量提供參考。

2. 評價主體

以同行專家,尤其是小同行專家評價為主,通過專家審讀文本、參閱有關引文數據、評價數據和其他評價信息,獨立得出評價結論。同行專家包括該學科或領域的研究者、學者、教授、編輯、出版者、核心讀者、媒體學科專家、科研主管、碩博士研究生等。

大規模學術圖書質量的評價完全採用同行評議方法是非常困難、複雜的,從某種角度上看,僅僅依靠某個機構來承擔,可能有些力不從心、力所不逮,還需要有國家層面的支持和較為長遠的政策保障,以及基礎工作的長期積累和準備。圖書質量評價的組織者非常重要,建議由學術共同體的代表,即學術水平高、公信力高、對學術評價有豐富經驗的人文社科學者組成評價班子,對評價指標的設計、方法的採用、同行專家的選擇,以及評價程序、評審意見、評價結果的公開等各項事宜有決定性的權責,科研管理機構或有重要影響力的學會、協會、民間團體可以提供指導或物力支持和服務,幾個重要的評價機構可以提供有關數據或承辦具體事宜,徹底改變學術圈外人員或單位組織學術評價的弊端,回歸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來辦的原則。

3. 評價客體

前文已提到學術圖書的具體所指。第一階段可對2015年出版的一萬多種學術專著或某個學科的千本專著進行示範評價,取得經驗後再逐步推開。為了提高操作性,可以採取出版社推薦、作者自薦方式,對擬參加評價的專著設置一些必要的門檻,如必須為有聲譽的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圖書、高被引圖書、有高質量書評的圖書、著名學者的學術著作、被翻譯成外文的圖書、被轉載摘編較多的圖書、讀者利用較多的圖書、各著名高校教授為研究列出的經典參考圖書、著名學者專家推薦的圖書等,以提高評價效率。取得經驗後,再對學術著作、學術圖書進行質量評價。

人文社會科學是以人、人化的自然和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其研究成果無法通過實驗重複驗證,其學術價值常常並不是即時性顯現的,有時甚至是相當滯後的。一些極具價值的理論、思想或觀點,是在經過了長期社會實踐之後,才為人們所認識和發掘的,有時甚至可能產生與當時認知相反的顛覆性的價值判斷。

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一個觀點正確與否,需要時間的檢驗,才能完全認識到它的意義和價值。歷史評價和社會評價或曰實踐才是學術研究成果的終極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能通過時間的檢驗才能得以證明。時間或稱歷史判斷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尤為重要,因此被評價的圖書一般要求已出版5年以上。

遵循「分類評價」的原則。人文社會科學包含不同的學科、領域,學術圖書的類型多種多樣,需要多元化評價和分類評價。只有按類評價,才具有橫向可比性,評價結果才更有意義。

4. 評價方法

對各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圖書,尤其是學術著作或專著的質量進行「出版後」的評價。以同行評議法(peer review)為主,輔以文獻計量法。文獻計量數據,諸如引用次數、轉載量、文摘率、被書評或評論情況、獲獎情況等僅提供給評審專家參考。文獻計量數據單獨加權計算,不與專家評議結果綜合加權,評議專家意見獨立加權計算。圖書引文索引資料庫可加以利用。

要在評價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以充分發揮定量方法和同行定性評價方法的作用,將定量與定性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但不搞簡單化的「平衡」。在充分考慮人文社會科學特徵的基礎上,也要合理應用目前成熟的定量評價方法。僅僅通過專家推薦點評,工作量極大,且具有某些隨意性和不穩定性。定性評價與專家的專業水準、學術能力、個人志趣和喜好等有著極大的關係,而這些因素都屬於專家的隱性知識,是不確定的,也是難以把握的。因此,要注重價值性判定與客觀性判定相結合。在初級評估階段,以定量評價為主,專家可對例外情況進行補充;在評價高級階段,則以專家評價為主,即儘可能多地聽取本研究領域,甚至外領域眾多專家、學者的評價意見,並可用引文等定量評價校對、驗證。

5. 評價制度

建立同行專家動態遴選制度、考核制度、淘汰制度、增補制度,評價流程監督制度,評價結果公示制度,評價對象申訴制度、反饋制度,評價結果共享制度等。質量評價主要依賴於同行專家評價,對專家評價的局限和弊端需要通過評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來儘量減少。

評價專家庫由相當數量的國內外專家組成,這些專家可由相關學科學會、協會,或著名學者推薦產生,也可利用全文、引文等各種資料庫對研究成果突出、影響力大的作者進行篩選,力爭將近年來仍然活躍的真正的同行專家組織起來。評價專家考核制度主要考核專家的認真積極程度和誠信情況,充分尊重專家評審意見的智慧財產權和工作業績,對認真的專家一定要給予必要的精神與物質獎勵。對於那些誠信有問題、不認真參加考核或在考核過程中出現故意偏袒、刻意針對某些圖書等有不良行為的專家執行嚴格的淘汰制度,並規定在若干年內不再聘任。專家庫是動態的,在嚴格淘汰制度的同時,需要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建議專家庫每年進行動態調整。評價對象和評價結果通過各種媒體及時向學界公示,徵詢更廣範圍內學者的反饋意見,同時接受被評價對象的反饋和申訴,以確保評價結果公正合理。專家的評價結果可整理成評價報告,提供給出版社作為參考,供其在出版過程中借鑑,以發揚優勢、規避短處,從而有利於學術出版的長遠發展。

相關焦點

  • 葉繼元:近年來國內外學術評價的難點、對策與走向
    2004 年,《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第 20 條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和激勵機制。之後學術評價的時間和研究均有了很大發展,包括學術期刊( 核心期刊/來源期刊) 和學術圖書評價、學術論文評價、學者評價、大學評價、創新力評價、學術評價體系和機制研究、學術評價理論分析、學術評價管理、評價指標研究、學術評價的規範研究等。
  • 葉繼元 |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評價的難點、對策與走向
    2004 年,《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第20條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和激勵機制。之後學術評價的時間和研究均有了很大發展,包括學術期刊( 核心期刊/來源期刊)和學術圖書評價、學術論文評價、學者評價、大學評價、創新力評價、學術評價體系和機制研究、學術評價理論分析、學術評價管理、評價指標研究、學術評價的規範研究等。
  • 學界 | 葉繼元:學術評價如何為繼?
    (三)學術「全評價」體系/理論的提出與主要內容學術「全評價」體系,或「全評價」理論或分析框架(AARES:Academic All-round Evaluation system)是葉繼元研究團隊於2010年初正式提出的有關學術評價理論探討的創新性成果
  • 葉繼元: 孜孜矻矻營造良好學術生態
    圖書館資源評價主要針對的是學術資源,通過常年的積累,葉繼元逐漸由學術資源評價拓展到對學術評價的研究與實踐。加強學術規範研究要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學術評價體系,除了建立科學的評價數據支撐體系外,另一項基礎工作便是加強學術規範的引導。
  • 2020年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顧問會暨...
    12月5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顧問會暨複印報刊資料年度評價成果專家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高校的學術評價研究學者、科研管理專家和期刊主編,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和發展規劃處的領導共30餘人與會。
  • 人文社會科學:從引文索引到影響力評估
    一部由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專家藉助創新研發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統計數據,對21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學術成果、學者、機構、地區進行多角度評價分析的專題論著
  • 「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在南大發布 填補國際空白
    中國江蘇網12月19日訊(通訊員 李凌霄 記者 羅鵬)今天,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在南京大學揭牌成立,「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成果同時發布。這意味著,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資料庫的國際空白在今天被填補。
  • (教育)南京大學發布「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
    新華社南京12月20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從南京大學了解到,「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CBKCI)資料庫近日正式發布,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CBKCI資料庫將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資料庫整合,提升中國人文社科綜合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
  • 第三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日暨期刊評價主任委員年會成功舉辦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諮詢委員會委員、軍事科學院少將張佔軍介紹了軍隊期刊的發展情況,他認為軍隊期刊是國家期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各評價體系中對軍隊期刊的認識和評價較少,更未成立專門的軍隊期刊評價委員會。為更加充分地發揮軍隊期刊作用,將軍隊期刊納入各大評價體系,是當前構建完整評價體系的需要,也是促進軍隊期刊提升質量的迫切需要。
  • 「中文學術集刊索引資料庫」正式上線
    【來源:光明網】4月9日,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打造的「中文學術集刊索引資料庫」正式上線。該資料庫的推出是在CSSCI期刊索引和圖書索引建成之後的又一重要成果,標誌著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科研評價體系和方法的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2020版) 長期以來,「簡單計數」科研評價方法導致了「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學術評價急需破除「五唯」,摒棄這種簡單評價方法,轉而關注科研成果本身的質量和產生的學術影響,據此科學合理的評價學者影響力。
  •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 2014年11月25日 15:0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 字號 內容摘要:(5分)或提名獎(3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 與圖情結緣的那些年:葉繼元教授訪談
    ,南京大學特聘教授(高層次學科帶頭人),現任圖書檔案系主任、南京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國家創新基地副主任,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管理學部委員,中國索引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校圖情工委期刊會副會長兼首席專家。
  • 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014年12月01日 07: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蔣重躍 字號 內容摘要:期刊評價指標體系就應該是這樣的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 CSSCI將收錄30種臺灣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
    中新社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 路梅)南京大學新聞網11日刊登消息表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將收錄30種臺灣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
  • 評論:實現學術期刊的合理評價與利用
    當前,國內權威的核心期刊評價體系包括三種: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市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編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南京大學編制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文獻計量學研究室編制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
  • 學術評價的異化與重建
    然而,目前中國人文社科的學術評價政出多門,以刊評文,完全顛倒了學術評價的內在邏輯關係,導致一系列的學術評價異化現象出現,如學術評價主體越位、「核心期刊」功能錯位、影響因子濫用等。如何重建學術評價體系,作者認為:一是重建學術同行評議,才能標本兼治、扶正祛邪;二是回歸學術初心,重建質量導向和回應社會關切;三是改革和完善學術評價體系,確保學術成果評價科學權威。
  • 在「雙一流」建設評價中應充分顯示與大力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評價
    在這些評價體系當中,對社會科學,尤其是人文學科,有指標反映,但不充分。例如,側重人文學科的高校在ESI排名中名次不高,而在第四次學科評估中卻不這樣。 ESI 22個類中,社會科學僅有兩個類,一個是社科類,另一個是經濟管理類,沒有人文學科類目。原因就在於人文學科的引文和其他兩個學科不一樣,跟其學科性質有關,或者他引數據量不足夠大。
  • 核心期刊借版面費斂財 CSSCI學術評價機製備受抨擊
    它是由南大評價中心開發研製的資料庫,用來檢索中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文獻被引用情況。 在諾貝爾獎得主謝克曼聲討三大刊引起科學界的廣泛討論後,關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評價機制也引來不少質疑。其實,針對中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評價機制的爭議同樣由來已久。發表論文與博士畢業、教師職稱評定乃至學校影響力掛鈎,學術期刊藉機斂財,種種沉痾痼疾早就使得以CSSCI為首的學術評價標準屢遭學界討伐。
  • 首屆科技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全世界的科學家和人文學科要一起研究構建有利於「人」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技人文評價體系,而這種評價不能僅僅是科技和人文的學術和學理評價,而是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負責任的評價。為提供新技術與新人文相融合的跨學科的國際性學術平臺,本次會議舉行了《新科技人文》英文期刊創刊的揭牌儀式。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顧鋒共同為《新科技人文》英文刊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