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畫乃引魂升天的銘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視「龍」為神物。是通天地之靈物,它可以載人或神上天或邀遊太空。這雖是一種虛幻,但都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徵服自然的浪漫主義氣質。
在紙張普遍使用之前,絲帛是比竹、木更昂貴的書寫載體。湖南省博物館有非常多絲帛珍藏,其中大部分來源於馬王堆漢墓。
人物御龍帛畫於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從共存器物的組合判斷,應是戰國中期作品。畫幅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興棺材之間,應是引魂升天的銘旌,因年代久遠已呈棕黃色。
背景
根據楚人喪葬習俗,認為人死後,魂魄要與人身離散,魂魄離散後便享受不到後人的祭祀,且還會驚擾後人。因此,必須想方設法使離散的魂魄能夠回來入葬墓內。魂隨幡,魄隨棺,同入墓室安葬。讓遊魂識別幡上墓主人的形象,歸來升天安息。由於楚地有這一信仰的流行,因而也便有表現這一宗教觀念的非衣形制的出現。屈原《楚辭·招魂》記載這一「招魂」現象說:「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託些。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彼皆習之,魂往必釋些。歸來歸來!不可以託些。」
這種功能而作為一種文化習俗被楚人延續下來,形成了繪製非衣帛畫隨棺下葬的習俗,綿延了數百年的時間。直到西漢武帝時期,繪製非衣帛畫用於「招魂」這一文化現象才隨著文化環境的變遷而陸續消失。
表現手法
此件作品基本上運用了白描手法進行繪製,注重用線的細勁到位,注意對物象質感的把握和概括。雖然線條略顯稚拙,人物略施彩色,更見線條的表現力度。而畫面有些部分運用了金白粉彩,亦是此件非衣帛畫的獨特之處,也是迄今所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的繪畫作品。《人物御龍圖》使用單線勾勒和平塗、渲染兼用的畫法,已見我國後來繪畫技法的雛形。戰國時代,無論中原地區還是楚湘大地,繪畫技巧已經非常成熟。該畫為漢魏六朝以來中國繪畫的進一步發揮在那提供了堅實的技法基礎。
歷史傳承
我國遠古圖騰和神話傳說中,龍是最神聖的靈物。在戰國楚辭中,提到乘龍升天的故事不勝枚舉。畫面正中是一個頭戴高冠、身穿長袍、腰佩長劍的男子,他側身站在一條龍的身上,龍昂首卷尾,弓著身子,形成龍舟的樣子,讓人們聯想起屈原《九歌》中的神話人物「駕龍輈兮乘雷」的東君,反映了華夏民族富於浪漫主義的文化精神。龍尾上還有一隻大鳥,有說法說是鳳,也有說法說是鶴。人物乘龍在古代有非常特別的含義,相傳黃帝發明鼎的時候,就有一隻巨龍從天而降,對黃帝傳達了天帝邀請,希望黃帝能乘龍飛升、覲見天帝。這蝠人物御龍帛畫就承載著墓主人死後升天,永生成神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