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人物畫|戰國帛畫之《人物御龍圖》

2020-12-11 正山堂書畫院

帛畫乃引魂升天的銘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視「龍」為神物。是通天地之靈物,它可以載人或神上天或邀遊太空。這雖是一種虛幻,但都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徵服自然的浪漫主義氣質。

《人物御龍圖》

在紙張普遍使用之前,絲帛是比竹、木更昂貴的書寫載體。湖南省博物館有非常多絲帛珍藏,其中大部分來源於馬王堆漢墓。

人物御龍帛畫於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從共存器物的組合判斷,應是戰國中期作品。畫幅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興棺材之間,應是引魂升天的銘旌,因年代久遠已呈棕黃色。

《人物御龍圖》局部

背景

根據楚人喪葬習俗,認為人死後,魂魄要與人身離散,魂魄離散後便享受不到後人的祭祀,且還會驚擾後人。因此,必須想方設法使離散的魂魄能夠回來入葬墓內。魂隨幡,魄隨棺,同入墓室安葬。讓遊魂識別幡上墓主人的形象,歸來升天安息。由於楚地有這一信仰的流行,因而也便有表現這一宗教觀念的非衣形制的出現。屈原《楚辭·招魂》記載這一「招魂」現象說:「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託些。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彼皆習之,魂往必釋些。歸來歸來!不可以託些。」

這種功能而作為一種文化習俗被楚人延續下來,形成了繪製非衣帛畫隨棺下葬的習俗,綿延了數百年的時間。直到西漢武帝時期,繪製非衣帛畫用於「招魂」這一文化現象才隨著文化環境的變遷而陸續消失。

《人物御龍圖》局部

表現手法

此件作品基本上運用了白描手法進行繪製,注重用線的細勁到位,注意對物象質感的把握和概括。雖然線條略顯稚拙,人物略施彩色,更見線條的表現力度。而畫面有些部分運用了金白粉彩,亦是此件非衣帛畫的獨特之處,也是迄今所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的繪畫作品。《人物御龍圖》使用單線勾勒和平塗、渲染兼用的畫法,已見我國後來繪畫技法的雛形。戰國時代,無論中原地區還是楚湘大地,繪畫技巧已經非常成熟。該畫為漢魏六朝以來中國繪畫的進一步發揮在那提供了堅實的技法基礎。

《人物御龍圖》白描稿

歷史傳承

我國遠古圖騰和神話傳說中,龍是最神聖的靈物。在戰國楚辭中,提到乘龍升天的故事不勝枚舉。畫面正中是一個頭戴高冠、身穿長袍、腰佩長劍的男子,他側身站在一條龍的身上,龍昂首卷尾,弓著身子,形成龍舟的樣子,讓人們聯想起屈原《九歌》中的神話人物「駕龍輈兮乘雷」的東君,反映了華夏民族富於浪漫主義的文化精神。龍尾上還有一隻大鳥,有說法說是鳳,也有說法說是鶴。人物乘龍在古代有非常特別的含義,相傳黃帝發明鼎的時候,就有一隻巨龍從天而降,對黃帝傳達了天帝邀請,希望黃帝能乘龍飛升、覲見天帝。這蝠人物御龍帛畫就承載著墓主人死後升天,永生成神的願望。

相關焦點

  • 雲端藝術間vol.03 | 《西漢馬王堆帛畫》賞析
    點擊觀看鄭老師的微課堂帛畫約興起於戰國時期,至西漢發展到高峰。由於漢代盛行厚葬之風,人們希望死後能和生前一樣享受權勢和富貴,因此花費大量財力物力,營造墓穴,雕繪墓壁。在覆蓋棺槨的帛畫上,描繪出靈魂升天的情景和靈魂所生活的天界仙境,以寄託渴望成仙的遐想。
  • 春秋戰國時期,繁榮燦爛的科學文化
    公元前613年,他們觀測到一顆彗星掃過北鬥,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春秋》一書中有關於哈雷彗星、日食等多種記錄,書中記載最早的一次日全食,發生在公元前720年。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甘德和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著作,後人把這兩部書合編成為《甘石星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戰國初期,人們已經定出一年的二十四節氣,這是曆法上最大的成就,有利與當時及以後的農業生產。
  • 工筆重彩人物畫的一般步驟,又學會一招!
    畫友之家,以畫會友,我們是熱愛畫畫的一群人,快來加入我們把!! 工筆人物畫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興起、壯大、鼎盛的。從秦、漢開始,工筆人物畫不只是作為一種純粹審美的需求,它更多的是一種企盼,是理想化的再現。
  • 素以為絢——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呈現
    水墨工筆人物畫崇尚水墨黑白世界的精神表達,黑白的使用更加豐富多元,畫面講究氣韻、節奏及韻律,意境深遠。這種樸素簡約之美,隨著時代的發展必將得到發展。 人物御龍圖
  • 【公基常識】人文常識之常考的歷史人物匯總
    領域歷史人物人物相關知識點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至聖)1.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2.「禮」和「仁」,呼籲恢復「周禮」,主張「克己復禮」;3.在教育上,首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4.作品:《春秋》。
  • 東晉人物畫大師顧愷之:《女史箴圖》「以形寫神」
    是顧愷之的詩歌《神情詩》中描繪一年四季景象的經典之句。顧愷之不僅詩歌方面頗有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繪畫方面的成就。顧愷之是東晉時期的傑出人物畫畫家,中國的人物畫雖然在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真正對後世繪畫產生深遠影響的是魏晉時期,而顧愷之正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 石恪《二祖調心圖》,狂草的筆法粗筆畫出,開寫意人物畫先河
    《宣和畫譜》裡面收錄石恪的畫作頗多,有《仙宗十友圖》、《嚴君平拔宅升仙圖》、《五星圖》、《南北鬥圖》、《壽星圖》、《三教圖》、《三官五帝圖》、《六十甲子神像》、《太上像》等多件作品,可惜俱已失傳。現在雖看不到石恪如此多的畫作,但宋人文獻記載就是明證,郭熙《圖畫見聞志》描述石恪的畫「筆墨縱逸,不專規矩」,跟我們所見的《二祖調心圖》 之筆墨意境並無二致。
  • 有容乃大——山東人物畫的包容與創新
    翻開中國畫的歷史長卷,在花鳥、山水、人物三類的分科中,人物畫發軔最早。從中國及世界各地的史前巖畫等資料來看,也都是以表現人物的活動為主題。在某種意義上說繪畫的發源是從表現自身生活、表達自我情感開始的。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類思想學說就在這裡匯集交融,成就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深厚博大的齊魯文化使得在這塊土地上成長的一代代的畫家身上,深深地打上了齊魯文化的印記。以五四運動為分界線的現代文化運動,使得中國繪畫產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
  • 《盜墓筆記》裡戰國楚帛書的原型,記錄了我國最早的創世神話
    它是我國出土最早的帛書,大概是戰國中後期的作品,長38.7cm、寬47cm,雖然只是小小一卷絲帛,但包含的信息量卻非常驚人。先看它的結構,就非常奇特,四角有青、赤、白、黑的樹枝圖案,四邊各有文字三段,每段還畫著一個神,中間還有兩大段方向顛倒的文字,一段八行、一段十三行,每節末尾標記朱色方框。
  • 氣韻生動的人物畫
    人物畫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
  • 中國人物畫打動人心是如何做到的
    「畫得真像」常常是普通觀眾對一幅人物畫最樸素的肯定,但是對於何謂「像」,卻可以有不同層面的解讀:究竟是外形之「像」,還是神採之「像」,更甚是精神與靈魂之「像」?換個角度,問題其實是:一幅人物畫如何能觸動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