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這三位從左到右分別是前奔馳內飾設計總監米開勒•帕加內蒂,前奧迪設計總監沃爾夫岡•艾格和前法拉利外型設計總監胡安馬•洛佩茲。
他們都已功成名就,在全球頂尖豪華品牌幹到了設計總監,應該也不怎麼缺錢,但是在過了知天命的年齡,他們都有一個新的選擇——飄洋過海,齊聚在深圳坪山。
是的,這三位歐洲頂尖豪華品牌的「前任」成了中國比亞迪的「現任」。
三年多前,我問剛剛加盟比亞迪不久的艾格為什麼來比亞迪,他放下筷子,突然變得嚴肅起來,說了兩個詞:機會和挑戰。一個改變行業的機會,一個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全新挑戰。他看到了用設計重塑一個品牌,進而改變這個行業的機會。這種機會,是他在任何其他地方不會有的。
沃爾夫岡•約瑟夫•艾格(Wolfgang Josef Egger),比亞迪全球設計總監。 作為全球最頂尖的設計大師,艾格要做的不是簡單地幫比亞迪提升一下設計水平,而是要用設計重塑這個極富創新精神,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年輕汽車品牌,他要將BYD打造成一個高端品牌。
比亞迪?高端品牌?三年前,我和你一樣對艾格的話充滿了懷疑。現在,相信仍有許多人覺得這像是在開玩笑,但在艾格、米開勒和洛佩茲三位設計大師眼裡,把比亞迪打造成一個高端品牌卻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來比亞迪之前,無數人跟我說中國品牌不可能成為高端品牌,但事實證明,中國品牌也可以成為高端品牌。」艾格日前再次接受青主採訪,這次他比三年前更加自信了,他的原話是——「Chinese brand can be premium brand。」
短短三年時間,我們看到了一個中國品牌的蛻變,艾格在比亞迪的工作也得到了內外一致的認可。
兩代比亞迪唐的對比,設計對產品形象的提升具體而鮮明。 在產品層面,艾格確實重塑了比亞迪,「Dragon Face」不僅是一種家族式前臉設計,更是比亞迪全新的整體設計理念。設計原先是比亞迪最為人詬病的地方,經過艾格的努力,從宋MAX開始,設計已經成為比亞迪全新王朝系列的最大亮點之一。
新的設計讓比亞迪脫胎換骨,也收穫了巨大的市場成功,不管是「Dragon Face」的首款量產車宋MAX,還是後續的唐、宋Pro,以及新近上市的漢,都讓比亞迪獲得銷量與口碑的雙豐收。
客觀地說,用設計重塑比亞迪產品形象的目標,艾格確實做到了。
宋MAX是「Dragon Face」家族化前臉的首款落地產品,不到三個月,它就以過萬銷量驗證這一設計理念的成功。 但過去三年,艾格在比亞迪更大的成就是完善了比亞迪的設計體系。
艾格在具體產品設計上的成就,大概只能算是「授人以魚」,對於艾格這樣的設計大師來說,這不算難事,但要讓設計真正成為一個品牌的基因,成為持續推動一個品牌成長的力量,「授人以漁」顯然更重要,但是也更難,而這也是艾格的使命。
當我讓他談談過去三年在比亞迪的工作成就時,他不假思索的回答是:「建成了黑水晶這樣一個先進的全球設計中心,組建了一支具有全球視野的設計團隊。」
去年6月落成的比亞迪汽車全球設計中心,被形象地稱為「黑水晶」。 時至今日,比亞迪設計團隊已擁有來自義大利、西班牙、瑞士、德國等十多個國家的兩百多名設計師。「這是一個非常年輕,具有想像力和活力,創造力無限的團隊。」艾格無比自豪地說。
和三年前相比,這次採訪,艾格表現出了一種更加強烈的欲望——要把比亞迪打造成一個真正的高端品牌。「premium brand(高端品牌)」也成為這次訪談頻頻提及的關鍵詞。
欲望之所以強烈,是因為目標近在咫尺。
短短三年時間,「Dragon Face」已經經歷三次迭代,進化到了3.0時代。 米開勒和洛佩茲也同樣看到了這個巨大的機會。
參與一款重要車型的開發固然是一個難得的機遇,而參與到一個可以改變世界汽車行業格局的品牌的重塑過程,這種機會,是米開勒和洛佩茲這樣的人所無法拒絕的。
一個是奔馳的內飾設計總監,一個是法拉利的外型設計總監,前者的代表作有S Class、V Class、C Class……,後者的代表作有FF、F12Berlinetta、LaFerrari……
年輕人跳槽,可能單純只是為了更高的職位、更豐的薪資,但功成名就,年逾半百的他們,跳槽到比亞迪,絕對不只是單純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米開勒•帕加內蒂(Michele Jauch-Paganetti )比亞迪全球內飾設計總監。
胡安馬•洛佩茲(JuanMa Lopez),比亞迪全球外飾設計總監。
當被問到為什麼加盟比亞迪,米開勒說:「我們看到了中國品牌的飛速發展,看到他們在設計領域不遺餘力的投入,這讓我們看到中國品牌有朝一日能躋身高端品牌行列的希望。而我也非常高興能抓住這一改變全球汽車行業格局的機會。」
如果米開勒和洛佩茲繼續待在老東家,他們或許還會有更多的代表作,但他們幹的只能是錦上添花的工作,只能在一堆束縛中小心翼翼地權衡、揣摩,然後給出董事會喜歡的設計方案。他們不可能重塑奔馳或者是法拉利,更談不上改變這個行業。
比亞迪E-SEED GT概念車上的"EV Dragon Face"就是由米開勒、洛佩茲和艾格聯手設計的。「用設計重塑比亞迪」,他們確實做到了。 世界汽車行業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如果不是電動化的大趨勢,比亞迪這樣的中國品牌想要高端化,確實是幾無可能的。但在「電動化」的時代大潮之下,一切變得皆有可能。
當年,比亞迪第一款B級轎車F6,指導價8.98萬元起,乏人問津,最終停產。如今,比亞迪漢,21.98萬元起,上市首月訂單破3萬,終端排隊提車。
北京第一場百臺漢交付儀式。一面是產能受限,一面是終端需求旺盛,比亞迪銷售公司總經理趙長江在朋友圈裡懇求「交付慢一些地區的用戶諒解」。 採訪之前,簡單體驗了一下比亞迪全新的宋PLUS,最大的體會是越級的舒適,但問題也接踵而至,這會不會推高成本?
「Money?We don’t talk about money……」——錢?我們不談錢,艾格回答的非常乾脆,他說,「我們會和工程師一起,想方設法達到我們最想要的效果。」
這就是比亞迪給予艾格、米開勒和洛佩茲的自由度,他們可以最大可能地去實現設計的最佳效果——連成本都不需要過多考慮。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比亞迪強大的綜合體系能力,尤其是成本控制能力。比亞迪能夠在控制住總成本的前提下,將大師的設計不打折扣地量產,這毫無疑問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今天汽車行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對比一下比亞迪漢、特斯拉MODEL S和小鵬P7,你就能非常直觀地體會到比亞迪的這種能力,也大概能理解,為什麼說造車新勢力們幾乎沒什麼機會。作為同級車,比亞迪漢性能與MODEL S相當,在配置佔優,設計更好,用料做工更精的情況下,價格只有後者的37%!
據悉,現在整車開發的100多個細分專業領域,比亞迪都有專家,這些專家分別來自大眾、奔馳、豐田等不同汽車公司。比亞迪研發負責人,高級副總裁廉玉波曾自豪地向Dearauto表示:「模具、電子、材料、工藝、技術,這些領域對於我們來說都不成問題了。」 當設計這個曾經的短板也成為強項的時候,比亞迪真正的蛻變就開始了。 今年7月亮相的宋PLUS是艾格、米開勒和洛佩茲攜手打造的一款最新產品。在這款車上,我們看到了與其價位不相稱的高級和豪華。 「什麼是豪華?」當我問艾格的時候,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站起身來,做出不同的身體姿勢,然後說:「一個人可以有不同的姿態,佝僂的、邋遢的、松垮的,也可以是自信的、挺拔的、放鬆的,車也一樣,豪華首先是一種姿態。」 豪華其實無關價位,更是一種姿態,一種感覺。——艾格 為了讓宋PLUS有一個低趴、動感的車身姿勢,設計師把它的車寬拓展到1890mm(這是B級SUV的頂尖水平,途觀L和昂科威的車寬都只有1839mm),同時把車身高度降到1680mm,如此一來,宋PLUS擁有非常小的高寬比——僅0.89而已。 這是什麼水平?緊湊級SUV的高寬比大概在0.90以上,例如哈弗H6和傳祺GS5就是0.92,豐田威蘭達則為0.91;COUPE SUV則小一些,但也在0.88-0.90之間,例如長安CS85 COUPE和哈弗F7x的高寬比是0.90,傳祺GS4 COUPE則為0.88。也就是說,宋PLUS不是一款COUPE造型的SUV,卻擁有了同樣運動風格的車身姿態。 高寬比越小,視覺重心越低,從而給人更運動的感覺。然而,宋PLUS並未滿足於此,它還配上了一個同級少見的20寸輪轂,低趴的車身比例+20寸的大輪轂,無論是燃油版還是EV版,宋PLUS都擁有一種自信、動感的整體姿態。 為了使車身線條更加簡約,設計師把發動機艙蓋與葉子板之間的縫隙直接融入車身腰線。如果平時有留意的話,你會發現大部分車型的這個接縫都只會與A柱的延長線重合。 這一設計當然不會有什麼功能上的差異,但在視覺效果上卻更加簡潔,也更顯高級。只是要完美實現這一設計效果並不容易,因為發動機艙蓋的面積太大,在衝壓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翹邊的情況,要做到宋PLUS上這種堪稱完美的效果,對模具的精度和衝壓裝配工藝的要求都極高。 宋PLUS發動機艙蓋與葉子板之間的縫隙直接融入車身腰線,這對模具精度和衝壓裝配工藝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很多豪華品牌都不會這樣設計,而宋PLUS這樣一款15萬元級別的SUV卻這樣做了。豪華,確實無關價位。 諸如這種設計細節,增加成本和製造難度,卻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功能,但是,對待這種無關功能卻關乎高級感的細節的態度,正是豪華與非豪華的最重要的區分。 這種細節本身,普通消費者也許察覺不到,但是這種追求極致的做法,所營造出來的整體氣質,會讓一款車卓然不群。 宋PLUS採用了漸變色的皮質內飾。這是「漸變色」首次應用在量產車上——在宋PLUS之前,世界上沒有一款量產車採用這樣的設計。 方向盤、座椅,以及扶手等部位的內飾顏色都是漸變的。 設計師不是不知道消費者喜歡這種漸變色,畢竟它在手機上已流行多時,也有不少品牌把它應用到概念車身上,之所以一直沒有量產,皆因它的製造工藝非常難——一張座椅由多塊皮革組成,這就存在對色、接縫等難題,如果顏色對不齊,效果就會適得其反。 「漸變色」在小小的手機外殼上實現起來非常容易,但要應用在汽車內飾上工藝難度極大,比亞迪也為漸變色內飾申請了專利,今後,漸變色內飾也將成為比亞迪汽車的一個差異化特徵。 這只是宋PLUS設計創新的一個具體例子,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諸如副駕LED交互屏,包括中控屏、中控臺在內的懸浮設計,等等。 可以交互的副駕LED屏,不僅可以為副駕駛位的乘員呈現一些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這體現了一種平衡,而這也是米開勒內飾設計的重要指導思想。 在奔馳工作了18年的米開勒,沒有把宋PLUS的內飾直接設計得像一款奔馳,它要的是創新,要的是比亞迪式的高級,而且內飾風格應該和「Dragon Face」的外造型相統一,當然不會如外造型那樣龍爪、龍鬚那麼具象,米開勒將之稱為「龍魂美學」。 米開勒說這個換擋手柄的設計靈感是「龍的眼睛」,仔細一看還確實很像。如果你放大圖片,還能看到裡面「龍鱗」的設計細節。 從具象的「Dragon Face」到抽象的「龍魂美學」,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進化。 長達1011mm的高位剎車燈,也是宋PLUS的一大設計特徵,這應該是一種中國式的大氣。目前為止,艾格、米開勒、洛佩茲是將中西方文化結合得最好的設計組合。 不久前,我的一個同學——北大商學院的教授,突然發私信問我:「新款的比亞迪漢怎麼樣,值不值得買?感覺被驚豔到了!」 這位老兄之前眼裡只有ABB或者更高端的車,我實在沒有想到他也會被比亞迪驚豔到。他只是在車展上看到了車子,並沒有開過,所以是設計改變了他。 我把這個例子告訴了艾格,他非常欣慰甚至有些感動。他說:「這樣的情況,對於設計師的整個職業生涯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認可。」 而這個例子,也切實地說明了設計的價值——好的設計確實可以改變一個品牌。 我問艾格設計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一個汽車品牌?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設計可以改變生活,不僅僅是品牌。 後排座椅擁有同級最大的寬度,靠背11級可調,宋PLUS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越級的舒適」。
這個角度看得出來是一部跑車,還是一部SUV?好的設計師總是敢於打破既有的條條框框。創新,是宋PLUS內飾設計給我留下的另一個深刻印象。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earAuto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