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宋英傑:用浪漫的方式研究天氣

2020-12-15 環球人物網

|作者:孟星

 

1993年,宋英傑作為中國第一位氣象播報主持人走上了電視螢屏,這一播就是27年。

 

對宋英傑來說,這27年給了他「氣象主播」的標籤,以及對天氣的深刻情感。在微博上,他給自己的標籤是十個字:「民以食為天,我以天為食。」他琢磨天氣,琢磨前人曾是如何琢磨天氣的,有時琢磨得很孤獨。不過,他說:「雲行路千條,我走一條路;雲比我逍遙,我也不嫉妒。」

多年的琢磨中,他也搜到不少「寶藏」。最近亮相給世人的,是他的《中國天氣諺語志》。宋英傑如同一位口味別致的掌寶人,把古今中外與天氣有關的諺語細細品讀。

 

近些年,在對中外天氣諺語的整理和研究中,他常被人問到,研究天氣諺語有用嗎?宋英傑的內心自有答案。他對人民文娛的記者說:「研究諺語,是你去追溯人類認知天氣和氣候的思維路徑和智慧集成方式。」

在傳統與現代,快與慢,動和靜之間,當代人有更多的思考和選擇,越來越快的生活,讓人們也經常自省,提醒自己是不是該慢一點,而宋英傑選擇更傳統的方式,更踏實的腳步去踐行自己的一些所想所感。

 

與《天氣預報》的緣份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一切都是那麼快。人們追求速度,追求效率,決定是否去做某件事的標準也似乎變成了是不是「有用」,但在宋英傑看來,做一些看似「無用」的事情,是很有必要的。如同27年前,本是氣象專業的他,走上電視螢屏,做起了一名主持人。在宋英傑的口中,這就是他的一份兼職,但是這份兼職一做就是27年,人們也因為這個身份認識和喜愛宋英傑。

 

人民文娛:第一次在《天氣預報》出鏡是什麼感覺?

宋英傑:第一次開始出鏡,我也不知道它的好在什麼地方,它的後果在什麼地方。到了那裡就對著一張子虛烏有的藍布比劃,完全是摳像背景,是沒有真實的畫面的。熟悉一個星期之後,就可以相對精準地比劃,後來很多網友說那你不會錯嗎?熟練以後錯太難了,錯要刻意為之。

 

人民文娛:氣象主播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宋英傑:有兩點吧。第一你要了解天氣,甚至最好你要精通天氣。第二,你要了解傳播,要會聊會說。然後把這兩個學科能夠嫁接好,能夠集成好。其實我覺得特別難,我是學天氣出身的,做傳播不是我的本行,我只是一份兼職,所以一直在路上,不斷地在學習在揣摩。

 

人民文娛: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傳統的《天氣預報》節目會被取代嗎?

宋英傑:我覺得可以沒有,真的可以沒有。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需求,現在收視率低了,是歷史的必然,是文明進程使然,大家有更多的、更便捷的方式得知天氣情況。當別人需要的時候,你就好好地去做,不需要的時候,你可以用另外一種存在感去體現自己的專業性。

 

人民文娛:但是仍然會有很多觀眾對《天氣預報》有一份情懷。

宋英傑:我能夠感受到,有一類是慣性觀眾,他沒有選擇其他的替代方式,一直是很傳統的,甚至很痴情地關注我們的節目。第二類是未必是聚焦於信息本身、天氣本身,是他鄉愁的一種宣洩方式,甚至很多談戀愛的人,是為了看看愛人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以寄託情思。

 

研究天氣諺語,感受古早智慧集成方式

天氣、諺語、二十四節氣,是這些年宋英傑一直潛心研究的領域,在他眼裡,研究這些古早的智慧,對於認識這個世界和認識自我是一個特別好的方法,也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在宋英傑的新作《中國天氣諺語志》中就體現了很多關於天氣的傳統文化和古人智慧的方法論。

對於天氣,宋英傑還有一些心底的小浪漫寄托在節氣的變化之中,他會觀察小動物在節氣變化時候的反應,也會在不同節氣拍下植物不同的樣貌,這種細膩的觀察,帶給他更多層次的生活體悟。

 

人民文娛:為什麼會想要研究天氣諺語?

宋英傑:雖然現在的這些專業的機構,它的監測方式、它的預測方式都足以完全替代古代那些智慧了。但是我覺得研究本身是你去追溯人類認知天氣和氣候的思維路徑和智慧集成方式。在漫長的歲月當中,大家是怎麼認識天氣的,由模糊到清晰。人們的表達方式和古代人的表達方式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那個時候為什麼要口口相傳,沒有網際網路那麼快捷的分發和傳遞方式的情況下,人們怎麼能做到對天氣和氣候的一種感知和認知,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人民文娛:研究各國天氣諺語的過程中,有沒有讓你覺得特別有趣的發現?

宋英傑:德語系的諺語讓我特別驚訝。德語系的諺語有一種哲學思辨,比如說天氣韻律類的諺語相對比較多;英語的諺語當中描寫情景的相對比較多。可能這就有一個文化習俗的問題,就是它在不同的氣候區域當中,人的那種習慣就有所不同。不同氣候區域,不同的氣候類型,使得人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各有各的不同和精彩。

 

人民文娛:您對二十四節氣也研究的非常精通,您會在特定的節氣有一些小儀式感嗎?

宋英傑:我儘可能做某種意義上的天氣檔案,當一個記錄者,不僅僅是天氣,還有眾多生物對於天氣的響應也會記錄下來。比如入伏那一天,我會拍一下蘋果的樣子,出伏那一天我也會拍下蘋果的樣子,它們由青色到紅色,記錄下這段時光變幻留下的痕跡,這會讓你對時光當中陰晴冷暖,寒來暑往的變化感受得更細膩一些。不見得要展現給別人看,是自己的一種體會。

 

「大家都一樣的話就沒意思了」

提到專業的傳承,宋英傑說,氣象行業也有師承制,但是不會像相聲界一樣有輩分之分,宋英傑更願意把這種與後輩的緣份當作是一種同行之間的溝通橋梁,在溝通之中碰撞更多創意。

這種碰撞和溝通的習慣,也體現在他和各國同行的交流之中。氣象播報,看似流程化、規範化的一個節目形式,怎麼才能夠更具有可看性、實驗性、趣味性,各個國家的氣象主播們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創作方式。

任何一個行業,只要用熱情和真誠去創作,都是充滿多元化的挑戰的,在這個過程中,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和創造力,是傳承的根本。

 

人民文娛:對氣象播報的後輩有什麼建議?

宋英傑:我特別希望,每一個人與我的不同,是你對這個行當或者業界的獨特貢獻。因為大家都一樣的話,就沒意思了。你的不同是你獨特的貢獻,並且無論是對於傳播,還是對天氣,都有相對專業的涉獵和研究,這樣就更好。我很希望的是以後的這些人跟我不一樣,比我更好。

 

人民文娛:聽說各國氣象主播每年都有一個聚會,你們會交流什麼?

宋英傑:聚會是起源於1990年,每年一直都在進行。基本上都在聊,你做節目的時候有什麼小故事,我做節目的時候有什麼小花絮。

比如說以色列的有個主持人,他在90年代的時候曾經做了那麼一個嘗試,他正在播,說有降雨,譁一下雨就來了,潑了他一臉,然後說有雪,幾個雪球就打向他了,記憶很深刻。20多年過去了,前兩年我再見到他的時候,我說你記得嗎,在1995年前後的節目當中,你做了這麼一個嘗試,我一直都沒忘。然後他也很感慨,他說你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記得情景的人了。

 

人民文娛:現在出現了很多新的時令記錄方式,比如短視頻,李子柒的相關短視頻就很火,您怎麼看待這種新的創作方式?

宋英傑:我經常看李子柒的視頻,有非常好的傳播作用。因為它接地氣,真實、腳踩泥土,然後又有現代感。讓我們對這種農耕生活有一種羨慕和嚮往的一種情感。

我記得她的視頻分享的水稻的一生,其實我們現代社會,依託土地生活的人也已經越來越少了,我們雖然說要尊重農耕,要敬畏,要珍惜這一湯一飯,但是糧食從哪來的?李子柒的視頻從播種開始記錄,最後變成了飯桌上熱氣騰騰的白米飯,記錄了整個過程。用一種鄰家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真的這一切來之不易,我們要懂得珍惜。

 

人民文娛:您的孩子也對天氣方面感興趣嗎?

宋英傑:我孩子特別感興趣,但是對於天氣他是這樣,周圍的人說到天氣,他從來不搭茬,他從來不會說我問我爸爸是做「天氣」相關的,也不會有那種額外的自豪感。他都是悶聲地去跟我交流,不會去炫耀。

只有一次,他們當時幼兒園裡頭有一個小女生,然後跟他關係挺好的,他就想送她一個禮物,他琢磨半天,然後跟我說,爸爸我想送給這個小女生一本書,一本你寫的書。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的他對於我從事的職業的一種認同感。

責任編輯:王晶晶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央視兼職聊「天」26年 宋英傑讓天氣預報有溫度更靠譜
    氣象先生聊「天」秘笈四標準  「看得清、聽得懂、記得住、用得著」這是宋英傑給自己設定的預報標準。在他看來,電視上的天氣預報,不應該是照本宣科式地背誦公報,而是用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觀眾聊「天」。  接地氣  「初雪如同初戀,預見不如遇見」「冷空氣縱然跨越萬水千山,降溫依然與我無關」「初秋的氣溫像減肥,剛剛降了又反彈;中秋的氣溫像大盤,降下容易上升難;深秋的氣溫像工資,沒降就算漲了錢」。在節目中,宋英傑金句頻出。
  • 中國「氣象先生」宋英傑以《中國天氣諺語志》解讀諺語文化
    《中國天氣諺語志》由中信出版集團最新出版,該書作者中國氣象先生宋英傑憑藉其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累和知識功底,從氣象大數據的角度,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梳理和解讀了從古到今的氣象諺語,其中不僅蘊涵著千百年來積累的民間智慧,更含有豐富的科學知識。
  • 宋英傑1999年曾為《天氣預報》不準道歉(圖)
    宋英傑在主持天氣預報。  高溫多雨的天氣,氣象預報備受人關注。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氣,只能從前一天傍晚的晚霞裡猜測一二。  1953年7月,韓戰結束,出於經濟建設和防範災害天氣的需要,天氣信息開始解密。8月1日,毛澤東、周恩來籤署命令將各級氣象組織從軍事等級轉到政府等級,氣象信息開始為經濟建設服務。1956年開始,中國的老百姓可以從廣播裡聽到天氣預報了,《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工人日報》等也會刊登第二天的天氣情況。
  • 「中國天氣」攜手快克,聯合研究守護百姓健康
    快克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昊表示:「快克藥業多年來始終致力於感冒方面的研究,關愛消費者,踐行公司『供給好藥,服務社會』的理念和使命,竭誠為全人類的健康服務。此次與『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的合作,就是希望通過研究,能讓大眾用更科學、有效的方法去預防感冒,治療感冒,普惠更多的人。」
  • 「中國天氣」攜手快克 聯合研究守護百姓健康
    近年來,「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聯合國內重點科研院所、高校和行業龍頭開展了大量的研究項目,而 「節氣變化與感冒趨勢聯合研究院」是「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與藥品龍頭企業的一次「跨領域」、「跨學科」的創新合作,是「節氣+」的又一條新連結。
  • 《中國天氣諺語志》_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
    ……近日,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主持人宋英傑的新作《中國天氣諺語志》出版。這位詼諧風趣的氣象主播在書中將氣象科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解讀隱藏在氣候俗語中的民間智慧。宋英傑是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因為工作關係,宋英傑經常會接觸到各類天氣諺語。慢慢地,他也把一部分研究重心放到了這上面。
  • 一些地方的節氣傳統正在消失,宋英傑:別老背中原的順口溜
    不過,知名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宋英傑指出,立春是所有節氣中,寒冷程度排在第三位的。以氣象學的季節標準衡量,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那麼,仍然比較寒冷的立春節氣,為什麼代表著「春季的開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天氣氣候的變化,剛剛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二十四節氣,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還有用嗎?
  • 用溫情與敬意讀懂天氣諺語
    毋庸諱言,很多諺語、很多關乎氣象的舊俗,確實有違如今的時代邏輯,有些讓我們感覺浪漫到虛幻,有些則粗陋到喜感。翻閱舊書,品讀一些天氣諺語,品味其精妙與局限,帶著包容和感恩之心去撫觸那些曾經滋養過、護佑過年景和歲月的遺存,與科學無悖。諺語中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只是我們漸漸地疏離了它們,才會覺得天氣諺語中只留存了一些最膚淺或者最功利的「一招鮮」。
  • 現實版「靈異事件」:央視宋英傑微博分享兒子的前世今生輪迴路?
    宋英傑,對於90後來說,這個名字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對於手機和網絡並不發達的80後來說,大多都是「看著他」長大的,尤其是每晚帶著他那富有磁性的聲音準時在「天氣預報」與大家見面的時候,雖然無法和他交流,但卻稱得上是「最貼心」的人。近日,他在微博上火了一把!
  • 青春的「遺產」——追記抗疫殉職的「90後」藥劑師宋英傑
    「90後」藥劑師宋英傑去世後,家屬到他單位宿舍清理遺物,從筆記本裡翻出一張「收條」。這是他去年春節期間,向父母歸還一部分欠款時寫下的。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宋英傑在經濟上不寬裕,需要通過努力工作來一點點償還欠款。誰也沒有料到,在這場戰「疫」中,正值青春年華的宋英傑,生命定格在了28歲。
  • 90後英雄人物 抗擊疫情感動人物----宋英傑
    「宋英傑做事情很認真踏實,不會偷懶,從不抱怨,自己又上進,我們院長很器重他,他本來就很有前途。」「宋英傑的兩根眉毛又黑又粗,彎彎的耷拉下來。醫院張貼的證件照中,他身穿白大褂微微笑著,濃眉大眼。從大年初一開始連續多日在嶽臨高速東湖高速路對過往人員進行排查,檢測體溫。」宋英傑的同事們這樣評價他。
  • 央視天氣預報背景樂起源南昌(圖)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金路遙攝影報導:10月13日上午,在南昌航空大學附屬小學紅谷灘分校,省氣象局、省教育廳、省科協聯合舉行「首席預報員進校園」氣象科普活動啟動儀式,著名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傑現場給師生們透露了一個秘密—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央視天氣預報背景樂「起源」於南昌。
  • 一周文化講座|氣象預報員宋英傑談天氣:影響中國人名的變化
    北京│重新認識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志》宋英傑西西弗書店分享會時間:9月17日(周日)15:00-17:00地點:東城區南大街1號來福士購物中心西西弗書店嘉賓:宋英傑(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50年來,中國人名的變化竟然跟天氣息息相關?為什麼實際溫度是30攝氏度,體感溫度卻超過40攝氏度?馮驥才為何說「女人的孩提記憶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時光律動,草木枯榮,宋英傑攜新書《二十四節氣志》,為你講述節氣文化在這個時代的「未完待續」。
  • 央視《天氣預報》 最早主持從氣象臺中產生(組圖)
    《天氣預報》播出初期,也有觀眾寫信說,本來半小時的新聞時間已經很緊張,再插上一條天氣信息,新聞就播得更少了。為此,央視和國家氣象局還聯合搞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民意調查,最後《天氣預報》 以80%的支持率得以倖存。  背景音樂用了三十年  1984年,《天氣預報》欄目開始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
  • 知名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別老背中原的順口溜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天氣氣候的變化,剛剛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二十四節氣,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還有用嗎?按照現代氣象學標準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實際上是在迎春「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
  • 「聯播天氣預報」 的近40年
    屏幕中帥氣的主持人身後是一張天氣形勢圖。據他了解,當地的天氣預報權威信息由國家提供,社會上的公司通過加工、處理,製作成電視節目,向公眾發布。  在回國的路上,考察團達成一致,要將這種覆蓋面廣、通俗易懂的電視天氣預報服務方式「搞起來」。
  • 天氣預報:準確率追趕期望值
    例如,北京7月8日氣象預報顯示,7月9日至10日,北京城區和南部將有大暴雨天氣,局地降雨量可能會達到或超過歷史同期極值。結果北京的降雨強度遠沒有預計的嚴重。  天氣預報是怎樣製作出來的,為什麼會出現空報或漏報,應該怎樣用好天氣預報?記者最近採訪了多位專家。
  • 蕭敬騰應聘天氣預報員!16秒現場視頻曝光,網友擔心「會不會天天...
    11月20日,話題#蕭敬騰應聘天氣預報員#衝上熱搜↓↓據中國天氣網官博@中國天氣 消息,在近期的一支宣傳片中,他們請到了蕭敬騰做天氣預報員,還順勢公布了16秒的預告。在預告片中,上崗天氣預報員的他都好奇:「怎麼老下雨?」
  • 用詩意的「少女之夢」展現人類共同價值觀 ——專訪平昌冬奧會和冬...
    新華社平昌3月17日電 題:用詩意的「少女夢」展現人類共同價值觀——專訪平昌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閉幕式北京文藝表演總導演張藝謀新華社記者田明、耿學鵬、顧涓「和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鐘』不同,冬帕運會閉幕式上的文藝表演將用抒情、浪漫而又溫馨的『少女之夢』展現人類的共同價值觀。」
  • 今天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視頻
    1980年7月7日開始播放,每天由氣象臺負責書寫預報內容和人工手繪預報圖(鉛筆畫好之後再用鴨嘴筆描粗),畫好後中央臺派車來取,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結束後播出,所以也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 在30多個年頭中,中央臺天氣預報視頻節目領航式地開啟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包括全國人最熟悉的中央臺天氣預報背景音樂《漁舟唱晚》,也至今未曾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