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星
1993年,宋英傑作為中國第一位氣象播報主持人走上了電視螢屏,這一播就是27年。
對宋英傑來說,這27年給了他「氣象主播」的標籤,以及對天氣的深刻情感。在微博上,他給自己的標籤是十個字:「民以食為天,我以天為食。」他琢磨天氣,琢磨前人曾是如何琢磨天氣的,有時琢磨得很孤獨。不過,他說:「雲行路千條,我走一條路;雲比我逍遙,我也不嫉妒。」
多年的琢磨中,他也搜到不少「寶藏」。最近亮相給世人的,是他的《中國天氣諺語志》。宋英傑如同一位口味別致的掌寶人,把古今中外與天氣有關的諺語細細品讀。
近些年,在對中外天氣諺語的整理和研究中,他常被人問到,研究天氣諺語有用嗎?宋英傑的內心自有答案。他對人民文娛的記者說:「研究諺語,是你去追溯人類認知天氣和氣候的思維路徑和智慧集成方式。」
在傳統與現代,快與慢,動和靜之間,當代人有更多的思考和選擇,越來越快的生活,讓人們也經常自省,提醒自己是不是該慢一點,而宋英傑選擇更傳統的方式,更踏實的腳步去踐行自己的一些所想所感。
與《天氣預報》的緣份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一切都是那麼快。人們追求速度,追求效率,決定是否去做某件事的標準也似乎變成了是不是「有用」,但在宋英傑看來,做一些看似「無用」的事情,是很有必要的。如同27年前,本是氣象專業的他,走上電視螢屏,做起了一名主持人。在宋英傑的口中,這就是他的一份兼職,但是這份兼職一做就是27年,人們也因為這個身份認識和喜愛宋英傑。
人民文娛:第一次在《天氣預報》出鏡是什麼感覺?
宋英傑:第一次開始出鏡,我也不知道它的好在什麼地方,它的後果在什麼地方。到了那裡就對著一張子虛烏有的藍布比劃,完全是摳像背景,是沒有真實的畫面的。熟悉一個星期之後,就可以相對精準地比劃,後來很多網友說那你不會錯嗎?熟練以後錯太難了,錯要刻意為之。
人民文娛:氣象主播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宋英傑:有兩點吧。第一你要了解天氣,甚至最好你要精通天氣。第二,你要了解傳播,要會聊會說。然後把這兩個學科能夠嫁接好,能夠集成好。其實我覺得特別難,我是學天氣出身的,做傳播不是我的本行,我只是一份兼職,所以一直在路上,不斷地在學習在揣摩。
人民文娛: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傳統的《天氣預報》節目會被取代嗎?
宋英傑:我覺得可以沒有,真的可以沒有。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需求,現在收視率低了,是歷史的必然,是文明進程使然,大家有更多的、更便捷的方式得知天氣情況。當別人需要的時候,你就好好地去做,不需要的時候,你可以用另外一種存在感去體現自己的專業性。
人民文娛:但是仍然會有很多觀眾對《天氣預報》有一份情懷。
宋英傑:我能夠感受到,有一類是慣性觀眾,他沒有選擇其他的替代方式,一直是很傳統的,甚至很痴情地關注我們的節目。第二類是未必是聚焦於信息本身、天氣本身,是他鄉愁的一種宣洩方式,甚至很多談戀愛的人,是為了看看愛人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以寄託情思。
研究天氣諺語,感受古早智慧集成方式
天氣、諺語、二十四節氣,是這些年宋英傑一直潛心研究的領域,在他眼裡,研究這些古早的智慧,對於認識這個世界和認識自我是一個特別好的方法,也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在宋英傑的新作《中國天氣諺語志》中就體現了很多關於天氣的傳統文化和古人智慧的方法論。
對於天氣,宋英傑還有一些心底的小浪漫寄托在節氣的變化之中,他會觀察小動物在節氣變化時候的反應,也會在不同節氣拍下植物不同的樣貌,這種細膩的觀察,帶給他更多層次的生活體悟。
人民文娛:為什麼會想要研究天氣諺語?
宋英傑:雖然現在的這些專業的機構,它的監測方式、它的預測方式都足以完全替代古代那些智慧了。但是我覺得研究本身是你去追溯人類認知天氣和氣候的思維路徑和智慧集成方式。在漫長的歲月當中,大家是怎麼認識天氣的,由模糊到清晰。人們的表達方式和古代人的表達方式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那個時候為什麼要口口相傳,沒有網際網路那麼快捷的分發和傳遞方式的情況下,人們怎麼能做到對天氣和氣候的一種感知和認知,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人民文娛:研究各國天氣諺語的過程中,有沒有讓你覺得特別有趣的發現?
宋英傑:德語系的諺語讓我特別驚訝。德語系的諺語有一種哲學思辨,比如說天氣韻律類的諺語相對比較多;英語的諺語當中描寫情景的相對比較多。可能這就有一個文化習俗的問題,就是它在不同的氣候區域當中,人的那種習慣就有所不同。不同氣候區域,不同的氣候類型,使得人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各有各的不同和精彩。
人民文娛:您對二十四節氣也研究的非常精通,您會在特定的節氣有一些小儀式感嗎?
宋英傑:我儘可能做某種意義上的天氣檔案,當一個記錄者,不僅僅是天氣,還有眾多生物對於天氣的響應也會記錄下來。比如入伏那一天,我會拍一下蘋果的樣子,出伏那一天我也會拍下蘋果的樣子,它們由青色到紅色,記錄下這段時光變幻留下的痕跡,這會讓你對時光當中陰晴冷暖,寒來暑往的變化感受得更細膩一些。不見得要展現給別人看,是自己的一種體會。
「大家都一樣的話就沒意思了」
提到專業的傳承,宋英傑說,氣象行業也有師承制,但是不會像相聲界一樣有輩分之分,宋英傑更願意把這種與後輩的緣份當作是一種同行之間的溝通橋梁,在溝通之中碰撞更多創意。
這種碰撞和溝通的習慣,也體現在他和各國同行的交流之中。氣象播報,看似流程化、規範化的一個節目形式,怎麼才能夠更具有可看性、實驗性、趣味性,各個國家的氣象主播們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創作方式。
任何一個行業,只要用熱情和真誠去創作,都是充滿多元化的挑戰的,在這個過程中,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和創造力,是傳承的根本。
人民文娛:對氣象播報的後輩有什麼建議?
宋英傑:我特別希望,每一個人與我的不同,是你對這個行當或者業界的獨特貢獻。因為大家都一樣的話,就沒意思了。你的不同是你獨特的貢獻,並且無論是對於傳播,還是對天氣,都有相對專業的涉獵和研究,這樣就更好。我很希望的是以後的這些人跟我不一樣,比我更好。
人民文娛:聽說各國氣象主播每年都有一個聚會,你們會交流什麼?
宋英傑:聚會是起源於1990年,每年一直都在進行。基本上都在聊,你做節目的時候有什麼小故事,我做節目的時候有什麼小花絮。
比如說以色列的有個主持人,他在90年代的時候曾經做了那麼一個嘗試,他正在播,說有降雨,譁一下雨就來了,潑了他一臉,然後說有雪,幾個雪球就打向他了,記憶很深刻。20多年過去了,前兩年我再見到他的時候,我說你記得嗎,在1995年前後的節目當中,你做了這麼一個嘗試,我一直都沒忘。然後他也很感慨,他說你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記得情景的人了。
人民文娛:現在出現了很多新的時令記錄方式,比如短視頻,李子柒的相關短視頻就很火,您怎麼看待這種新的創作方式?
宋英傑:我經常看李子柒的視頻,有非常好的傳播作用。因為它接地氣,真實、腳踩泥土,然後又有現代感。讓我們對這種農耕生活有一種羨慕和嚮往的一種情感。
我記得她的視頻分享的水稻的一生,其實我們現代社會,依託土地生活的人也已經越來越少了,我們雖然說要尊重農耕,要敬畏,要珍惜這一湯一飯,但是糧食從哪來的?李子柒的視頻從播種開始記錄,最後變成了飯桌上熱氣騰騰的白米飯,記錄了整個過程。用一種鄰家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真的這一切來之不易,我們要懂得珍惜。
人民文娛:您的孩子也對天氣方面感興趣嗎?
宋英傑:我孩子特別感興趣,但是對於天氣他是這樣,周圍的人說到天氣,他從來不搭茬,他從來不會說我問我爸爸是做「天氣」相關的,也不會有那種額外的自豪感。他都是悶聲地去跟我交流,不會去炫耀。
只有一次,他們當時幼兒園裡頭有一個小女生,然後跟他關係挺好的,他就想送她一個禮物,他琢磨半天,然後跟我說,爸爸我想送給這個小女生一本書,一本你寫的書。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的他對於我從事的職業的一種認同感。
責任編輯:王晶晶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