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河南這一全國大省,人們最深的感覺之一就是就是人口多,教育弱。這是一個全國聞名的教育弱省,據2018年統計,和人人口總達9,605萬,但985/211院校只有一所,那就是鄭州大學,最新排名也只是堪堪進入前50之列。縱使按現在開始流行雙一流院校劃分,也不過是添加上了一所河南大學而已。
「河南大學,好像挺一般的吧?」這就是多數外省人對河南大學的印象。是啊,河南大學連211都不是,怎麼可能引起那麼多人的關注。可事實上,河南大學也曾有過一段為時不短的輝煌歷史。
河南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開封。這裡曾是河南貢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最後兩場全國會試在這裡舉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在這裡畫上句號。時代在此走進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1912年,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歐風美雨和辛亥革命勝利的曙光中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是當時全國僅有的幾座能夠開辦留學事項的院校之一。
這種學校在全國都是很少見的少見。在積貧積弱的內陸中原,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眼界高遠、氣魄宏大、教學先進,培養出了趙九章(中國衛星之父)、楊廷寶(建築大師)、閻振興(水利泰鬥)、張伯聲(地學巨子)等人,更是送走了很多前去歐美深造的學子,這些人後來也多成為中國的棟梁之才。
後來大學興起,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也更名為中州大學。在馮玉祥的支持下,中州大學發展迅速,合併了農業學校、法政學校,成為綜合性大學,得到了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的帽子,也許這個第五中山與第二中山武大、第三中山南大、第四中山浙大還有差距,但它也決非濫竽充數之輩。同浙大一樣,河大也是雄起於抗戰時期。
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學校的建築至今還昭示著當時的氣魄和檔次。這些建築是比肩於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校園)、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校園)的,堪為國內頂尖行列。解放前河大有2000多畝校區,號稱華北第一大校。
1944年,在教育部高校評估中,河大獲得全國國立大學第六名!它的醫學院和農學院辦得都非常出彩,醫學院曾是全國五強之一,在解放後首批獲得博士點。文學院更是名家雲集,有范文瀾、郭紹虞、姜亮夫、董作賓、蕭一山、蒙文通、楚圖南、高亨等。教育系入圍全國前六,並培養出了研究生李秉德。從法學院當年開設的眾多課程也可以看出河大的實力。
然而河南大學輝煌平靜的湖面之下確實暗潮洶湧,諸多派系交鋒,轟轟烈烈的抗日抗暴運動更是時有發生。
1948年,河南大學左翼數百師生在范文瀾、嵇文甫、王毅齋的領導下,投奔中原解放區,陳毅以其為基礎成立了中原大學,范文瀾任校長。中原大學1949年隨中共中原局遷往武漢,後發展為中南財經大學等校。河南大學本部受國民黨的指令往臺灣南遷,先到了蘇州停留,很多人拒絕去臺。這次遷校造成大量人才沿途流失。
新中國成立後,經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行政學院,水利、財經等院系也先後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後又經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
曾經的教育強省,曾經最頂尖大學就此落寞,至今仍未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