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哲學家愛爾維修曾說「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培養方式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這句話的真相是即使孩子資質平平只要家長的培養方法得當也可以成就不同凡響的人生,但具體怎麼培養教育界的專家們眾說紛紜。
最近「16歲少年涉重大刑案在逃」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而與此新聞截然相反的是「00後軍迷用遊戲還原遼寧艦」的熱搜新聞。一個是「人渣」一個是「人才」,我相信,這兩種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天差地別的。
微博上有一個「兒童教育」的超話,有16.7億閱讀量。裡面的內容除了各種專家的育兒理念,也有各位家長的育兒分享和吐槽,瀏覽了這些內容我發現育兒真的是個龐大的工程,要從身、心、靈三個維度去學習和思考才能真的給到孩子完整的教育。
關於這三個維度有七個要素希望和家長一起討論。
我們都知道人的行為其實是受潛意識支配著,而潛意識裡往往就藏著這個行為背後的肯定意圖。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女士針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曾做過說明,絕大多數犯罪的青少年在早期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問題,比如:暴力、自殘等等。而早期的這些問題通常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得到愛和關注。
在我們育兒的過程裡,孩子的每個行為無一例外都只是為了得到愛。
我的孩子最近總是喜歡大喊大叫,這讓我們全家人都很頭疼。於是我觀察到當我們都忙於自己手中的事情時他大喊大叫的頻率極高,當我們某一個人聽到他的叫聲後停下手中的事情來陪伴他時這種大喊大叫的行為明顯減弱,原來,他只不過希望有人陪著他而已。這就是孩子行為背後的肯定意圖。
在我還在做教育培訓工作時曾做過這樣一個遊戲:給家長人手一份紙筆,要求家長在三分鐘之內寫下孩子至少十個以上的缺點。時間到後,幾乎每個家長都寫下了十個以上。然後,同樣在三分鐘裡再寫下孩子至少十個以上的優點,有趣的是時間到後只有極少數家長寫滿了十個,大多數家長都只寫出了孩子的3-5個優點。
不知道為什麼中國家長仿佛都信奉打擊教育,大概是怕孩子驕傲吧。事實上,打擊教育給孩子帶來的糟糕影響可遠比驕傲多得多。最明顯的就是缺乏自信心,產生自我懷疑。
家長過分關注缺點也會讓孩子慢慢的認可自己是一個毫無優點的人,自我價值感會降低,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差。
正確的做法是揚長避短,發現孩子的優點讚美、肯定、認同他的優點。通過發揚優點找到自信和價值感,從而激發動力自行彌補缺點。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觀點:整體大於局部之和。言下之意是從整體出發去看待局部,就不會放大局部的問題。
育兒的過程家長們就像升級打怪,從生理養育到心理養育每個階段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而當家長處於這個階段時總會過分關注這些問題。
延用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觀點,請把孩子看成一個不斷成長變化的個體,不要只關注孩子目前的狀況,要看到孩子的成長才是重點。
完美主義的家長在育兒路上將十分的辛苦,因為他們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缺陷的部分而去改善以達到盡善盡美的目標。
可是真的存在完美的父母嗎?必然不存在,人無完人嘛。
完美主義的父母苛責的除了自己還有孩子,每當孩子完成一個目標時還未來得及感受成功的喜悅就被另一個更高的目標壓到喘不過氣來。
所以,拋棄完美主義,著眼於已經得到的收穫,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
在中國,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被家長時時掛在嘴邊,總覺得跟這個孩子進行比較就能刺激孩子的動力從而發奮圖強。
其實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跟孩子說:「你看看別人家誰誰誰多麼優秀,人家這次又考了第一名,你怎麼就不行。」時,孩子跟我們說:「你看誰誰誰的父母多麼厲害,他們家又買了一套大別墅,你看看咱家。」我們真的會覺得孩子是想激勵我們更加上進努力嗎?
經過大量心理學的實驗研究發現比較除了會消除孩子的欲望,使孩子形成外在評價系統以外毫無任何積極的作用。
只有當家長只關注孩子成長的部分,教會孩子自己與自己進行比較才能真正起到積極的作用。告訴孩子,你今天相對昨天來說已經進步了作用遠遠比「你看xxx做的多好」有作用的多。
清末民初,少年周恩來曾「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現如今,年少成名的青年作家蔣方舟說: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他的價值觀就只好由親朋好友來決定。
只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了考試獲取學歷而讀書」已經成了主流。其實,比起學歷家長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才更重要。
激發學習欲望,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比拿著高學歷但卻不知道「我是誰」更容易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
你還記得孩子剛出生時的樣子嗎?那時候面對一個只擁有原始生存欲望的小生命,初為人父人母的你仿佛拿出了一輩子的耐心,無論孩子哭鬧還是微笑你們都百分百接受。
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接受就降低了限度?當孩子犯錯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當孩子不按照你們的意願完成目標時你的接受線是不是已經跌倒了谷底?!
可是,哪怕孩子慢慢在長大,他也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像他剛出生時那樣無條件的愛他,包容他,讓他知道他是值得被愛的。
當然,百分百接受不代表放縱。而是當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在教育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我們依然是愛你的。就像大衛.香農的繪本《大衛,不可以》裡的母親那樣,對大衛的錯誤進行了批評同時也會在批評結束後抱抱大衛並告訴他:我愛你。
自從成為家長的那刻起「教育」就刻不容緩的開始了,育兒是個系統工程,養與育都同樣重要。
只有經常觀察孩子、了解科學的育兒方式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這才是讓孩子擁有閃亮未來的前提。
願我們都能在育兒的過程中成功「打怪升級」,願我們的孩子都能站在屬於自己的人生金字塔頂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