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言:
生活中,相信許多網友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明明只有幾歲的孩子,可是講話、做事的風格卻一點兒都不像和小孩子,有的時候略顯成熟,有的時候也讓人覺得好奇,為什麼孩子會像成年人「學習」呢?
案例:
這天剛好在朋友圈看到了這樣一張圖,圖中,有一個坐在嬰兒車上的孩子,他雙手交叉抱舉在自己的胸前,然後眼神斜視著前方,左邊的嘴角微微上揚,一副福布斯排名第一的老大模樣,讓人看了覺得搞笑又可愛。
其實這位小朋友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火了一次,那時候大家都是在平臺上看到這樣一張圖,然後配上不同的文字內容,有的說孩子這樣了麼是像極了在老婆面前得瑟的老爸,也有網友說,孩子這麼小就這麼像40歲的大叔了?孟婆湯是不是摻水了呀!
搞笑歸搞笑,為人父母,當我們看到其他孩子有一些特別行為時,就該響起思想的警報了,不論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我們都應該認真思考其中的因果關係和利弊影響,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第一部分:如何理解孩子的模仿能力?
0-3歲的寶寶,屬於「嬰幼兒時期」,大部分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裡還沒有太大的自我意識,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但是總體而言還是非常基礎的階段。等到孩子長大了一些,也就是進入3~6歲的兒童年齡段時,他們正是進入幼兒園學習的時期,我們常稱這一時期為幼兒期。
在幼兒園期的兒童們在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時,開始接受有計劃、有目的幼兒園教育,開啟了正式的學習生活。學習的內容發生了變化,生活環境的也在改變,生活範圍的擴大,接觸的事物與人都大有不同,孩子生活的圈子從只局限和親人的接觸轉向和更多的同齡人及成年人接觸。
生活環境的改變提高了孩子的活動能力、學習能力及適應能力等到即使3~4歲沒有進入幼兒園的孩子,由於獨立性的增強,活動能力的提高,也能夠在各種場合和更多的人接觸。這些變化對兒童成長階段的心理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們開始慢慢的「模仿」。
第二部分:為什麼小孩子喜歡模仿大人,而且模仿能力很強?
1、 自我意識覺醒
都說3歲的孩子會叛逆,這是因為在嬰幼兒時期與幼兒園時期過渡的過程中,兒童的自我意識會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更迭,他們會更加需要自己做主,喜歡自己做主,這是我們說的「叛逆」。
正是因為孩子們開始想要自己動手,所以他們在很多方面會開展自己的學習路程,其中就包括了對家長、周邊的人的模仿行為,這也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2、 環境的變化
孩子的模仿並不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興許他們的內心和記憶裡會存留他人的行為記憶,但是這樣的影響是不夠明顯的,比如帶著孩子出門的時候,他可能會看見一個人在吃糖果,那麼撕開糖果的動作,會讓孩子馬上學會嗎?不會。
環境的變化給了孩子反應的條件,比如剛才那位被網友調侃,忘了喝「孟婆湯」的孩子,就很明顯的因為在這樣的場合裡,才會把這樣的行為呈現,做出這些動作。
3、 動作的重複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是怎麼教會孩子說「爸爸」、「媽媽」的呢?是每天和寶寶說話,重複我們的話,然後一句句的教孩子,從原來不怎麼標準的發音,到現在能夠清晰的說出每一個字。是重複的動作,讓孩子們學會了怎麼開口喊爸爸媽媽。
那麼其實孩子會出現模仿性的行為,和「重複」的關係是非常大的。動作的重複不僅給了孩子記憶的機會,也給了孩子充分的學習動力、時機。
第三部分: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1、 由較強的模仿能力延伸到學習能力的發展
但就模仿這一點來說,可能無法聯想到任何孩子成長後的行為特點或者有所幫助的方面,但是和「表演」等藝術形式相結合,我們可能就會更好的理解模仿的作用對於孩子的積極影響了。
很多演員一開始不會演戲,尤其是非科班出身的人,沒有接觸過正經的學習,他們只能從開始的時候用模仿來代替自己的創作。所以模仿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延伸為一種學習的能力,讓孩子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多一點有用的能力和特長、素質。
2、 認知能力的提高
3~4歲的小朋友在聽別人講故事時,往往需要藉助具體的動作。比如,當講到小貓的時候,他們會自然而然的發出「喵喵喵」的聲音或者雙手握拳在臉頰附近的動作。同時,3~4歲幼兒的注意力和具體的動作也緊密聯繫在一起。又比如,當小朋友看動畫片的時候被某種事物吸引的話,總是會用手去指點著看。因而,模仿能力的提高也意味著孩子的認知能力在一步步的提升。
在這裡提醒大家,孩子的模仿過程也是他們思維及學習能力獨立性的過渡方式,是他們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和緩衝,家長們別忽視了。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對於孩子愛模仿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分享。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