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2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20例(福建4例,廣東4例,上海3例,四川3例,江蘇2例,陝西2例,內蒙古1例,河南1例),本土病例2例(天津1例,上海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
天津、上海、安徽、內蒙古……11月以來,短短20餘天時間,國內多個省份又出現散發病例。可以看出新發病例多與進口冷鏈有關。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做好外包裝預防性消毒,不要徒手處理冷鏈食品,在處理的時候要有嚴格的規範,戴口罩、戴手套,建議能熟吃的就不要生吃。
其實就算沒有新冠病毒,生吃海鮮、水鮮它都有一定的風險,因為可能會感染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還有沙門氏菌,如果不幸被感染,輕的可能會腹瀉,而寶寶、孕婦和老人這種免疫力較弱的,有可能導致腦膜炎、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大多數由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消化系統症狀為主,但有些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後除了消化系統症狀以外,還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水產品中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有如下類別:
副溶血弧菌
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在全球範圍內都相當嚴重。近日就發生多起感染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據食源性疾病檢測網發布的數據顯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數量居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數量的首位。
單增李斯特菌
美國每年由李斯特菌感染的病例都有將近1600例,1400例住院,250例死亡;在歐洲,李斯特菌引發的疾控發生率從2000年起不斷增長。
而在國內,李斯特菌導致的食物中毒雖然不多,但是多項食品普查結果顯示,近20%食品具有可能被單增李斯特菌汙染的情況,對我國的公共健康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有實驗報告顯示,次氯酸水對食源性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殺菌效果。
71.4ppm的次氯酸水可以將埃希氏大腸桿菌(6.73log10cfu/mL)在30s之內徹底殺滅,單核增生李斯特菌(6.52log10cfu/mL)需要2min,副溶血弧菌(6.15log10cfu/mL)需要5min,摩氏摩根菌(6.03log10cfu/mL)和沙門氏菌(6.15log10cfu/mL)需要10min。在次氯酸水對水產品加工器具的消毒研究中,通過模擬加工環境,人為在瓷磚、地板磚、不鏽鋼磚、抹布及手套進行染菌,利用次氯酸水進行處理。實驗結果表明,次氯酸水可將地板磚、不鏽鋼板、瓷磚等3種食品加工材料的摩化摩根菌(9.11log10cfu/mL)、副溶血性弧菌(7.92log10cfu/mL)、沙門氏菌(7.12log10cfu/mL)、和單核增生李斯特菌(7.56log10cfu/mL)4種菌及瓷磚表面的大腸桿菌(7.99log10cfu/mL)在5min內全部殺滅。
次氯酸水因其具有高效性、廣譜性和環保性的特性,操作方便簡單且製備成本低。作為一種新型的殺菌保鮮劑,次氯酸水在保障海鮮生鮮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其實早在2002年,美國FDA就將次氯酸認定為「Inventory of Effective Contact Substance(FCS)」,即可有效接觸食品認定。
衛健委發布的消毒劑使用指南中也提到次氯酸水的應用範圍。
除了對海鮮生鮮的消毒,次氯酸還可以對涉及到運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汙染進行有效消殺。
比如近日上海的確診案例就顯示曾暴露於境外輸入航空集中器,次氯酸水不僅能有效殺滅食品中的微生物,保障食品安全,而且可用於食品加工原料、加工機械、運輸及容器的清洗消毒,尤其是在進口生鮮產品的運輸、加工過程中,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殺菌作用,保障食品的安全。
可以看出,次氯酸水不僅能夠對進口海鮮產品、運輸環境等進行消殺,還可以能夠抑制海鮮生鮮微生物繁殖,減緩海鮮生鮮纖維分解,與冰溫貯藏結合可以增強對海鮮生鮮的保鮮效果,因此次氯酸水處理是水產品加工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