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 方寸天地 · 方寸初心 -
▼
01| 高樓與米線
Gaolou Village and Grain line
唐代李紳的《憫農》描述了當時糧食的珍貴,飽含了人們對於糧食的渴求之情。
在清末,長樂高樓村流傳的一項以米製作的民間藝術——高樓米線,其誕生便與古時人們對於糧食的渴求息息相關。
/ 高樓古巷 /
高樓米線最早是作為祭祖時候的一項活動,是當時家家戶戶都會的一門手藝,各家各戶將成品在祭祖時候展出,用來祈求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藉此表達對糧食的渴望,並飽含著對來之不易的糧食的尊重之情。
據史料記載,高樓村每逢正月十二敬祖時,陳氏宗祠總是人山人海,水洩不通,人們除了來賀喜,更重要的是來一睹高樓米線的真容。
祭祖時,各家各戶都會把精心製作的成品,擺放在特製的木盤上,按照順序擺放進行展示。當時高樓村是陳氏望族聚居之地,人口眾多,當家家戶戶的成品擺滿祠堂後,場面十分壯觀。 隨後,陳姓祠堂的族長與房長們都親臨現場,並對各戶的參展作品進行認真評選,按照精美等級獎給數量不等銀元,最低也會獎給一對大紅燭。
/ 陳氏宗祠 /
02 | 高樓米線拾起者
Gaolou Grain line's Resurgencer
高樓米線距今已流傳300多年,技藝全國獨有,但在上世紀50年代後,由於祠堂被改作他用,高樓米線與其他敬祖活動開始逐漸銷聲匿跡。技藝的失傳使得高樓米線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近70年。
在近幾年陳國銳將高樓米線復原後,高樓米線才重回人們的視野中,但由於傳承人稀缺,高樓米線已經不再是一項祭祖活動,轉身成了稀有的民間手藝,開始作為工藝品展出。
/ 高樓米線拾起者·陳國銳 /
在初次還原高樓米線時,陳國銳製作了玲瓏寶塔和白蓮花,結束了高樓村70年不見米線的歷史。隨後他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搭建成了一頭米牛。隨著技藝的不斷純熟,他開始嘗試更多複雜的造型,作品的體量與日俱增。
/ 高樓米線工藝品 /
03| 高樓米線的傳承
Gaolou Grain line's Inherit
陳國銳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高樓米線的傳承,由於高樓米線已經失傳近70年,且高樓村目前僅有陳國銳一人復原踐行,而高樓米線又是高樓村獨有,這意味著或許這個世界上目前僅剩他一個人製作高樓米線。
/ 高樓米線 /
目前陳國銳試驗製作高樓米線的同時,還編寫了教材,只要有願意學的,陳國銳都會免費提供。希望能夠把高樓米線傳承下去。
/ 漫步古巷 /
我們不知道距離復原高樓米線當年的盛況還需多久,但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還有人正在為此而努力。
致敬高樓米線的拾起者——陳國銳。
你是不是和我們一樣,對傳統手工藝充滿了憧憬?
你是不是和我們一樣,想講述你身邊的那些匠人的故事?
你是不是和我們一樣,想要見證非物質文化的發展?
那麼別猶豫,
方寸初心欄目組、誠意邀請,
擅長平面設計的你。
若你有意,
若我有緣,
加入我們,和我們一起踏上尋找初心的旅程,
方寸初心,將會因你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