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素和四大發明

2021-02-19 知識分子

圖源:Pixabay.com


還沒有讀過青黴素傳奇的朋友,可以先在這裡閱讀:

青黴素傳奇(上)

青黴素傳奇(下)

撰文 | 金淘沙揀

● ● ●

我曾認為歷史上重大的發明都來自一時的靈感,一個好點子就可以改變世界。但從青黴素的例子來看,一項重大的發明,從想法到實踐,從科研到技術,從點子到產品,從一個偶然的發現到能夠廣泛造福於人類的應用,是一個千迴百轉、千錘百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創新,而是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創新。

我們這裡的創新含義比較廣,包括科學上的新發現,技術上的新突破,藝術上的新創意、市場上的新產品,和商業上的新模式。在歷史上,科學發現、技術、產品、和應用幾個階段不是簡單的單向線性過程,而是交織在一起, 是一個反覆循環、互相促進的動態演化歷程。

在青黴素發現、發明、產業化的過程中,有至少十項主要的創新或突破,這十幾個創新是由不同背景、不同國家的人獨立或一起完成的。很多創新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而有的突破來自其他行業或領域。可以說,一個新技術其實包含著一串兒創新——我們可以將之稱為「創新樹」。

任何一個新產品可能都需要很多發明和創新。蘋果公司最早的iPOD產品就包含著數項創新:「數字中心」的策略、火線(數據傳導)、iTunes軟體、東芝的1.8英寸硬碟、環形滾輪、「把一千首歌裝在你的口袋裡」的市場宣傳、甚至產品和耳機的純白色。這些創新有些是蘋果公司自己產生的,有些是外來的。

高科技產品是這樣,電影更是這樣。皮科斯(Pixar)動畫工作室的總裁艾德·卡特姆 (Ed Catmull)曾經說過:「人們傾向於將創意視為神秘的單一行為。他們通常會將產品縮減為一個單一的想法:他們會說這是一部關於玩具、恐龍或愛情的電影。然而,在電影製作和其他許多複雜的產品開發過程中,創造力來自眾多在不同領域浸潤的人員,來自他們為了解決許多問題而進行的有效、密切的合作。一部電影最初的想法—— 行業中的所說的『高級概念』 (『the high concept』)—— 僅僅是四到五年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中的一步。一部電影幾乎包含數萬個創意:每句臺詞;每句臺詞的表現形式;人物,場景和背景的設計;攝影機的位置;色彩,照明和節奏。」

到這裡,就不能不說一下四大發明的遺憾。造紙術、雕版和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藥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人類現代文明的基石。但遺憾的是,中國並不是四大發明的最大受益者。造紙術和活字印刷傳到歐洲後,經過改進,促進了書籍的流行,開啟了文藝復興。歐洲人將指南針、阿拉伯人的星象學和星盤與造船技術相結合,組建了遠航艦隊,徵服了海洋和新大陸。歐洲人又在火藥、火器的基礎上改進了槍炮,和航海技術結合,稱霸世界。

造成這種遺憾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當時限制技術進一步發展的社會體制和國家政策。比如在明朝初期,七下西洋的鄭和率領的船隊規模和掌握的航海技術在世界上無以倫比——他們最大的船的長度是後來哥倫布的尼娜號船的7倍。但可惜的是,鄭和死後明朝實行海禁政策,規定「片板不許入海」。中國在航海方面的優勢也就化為烏有。

造成四大發明遺憾的,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這些原創技術要有更廣泛的應用,還需要很多後續的創新和突破。而一些關鍵的創新和突破大部分沒有發生在中國。可以說,歐洲在四大發明的開發、產業化方面超過了中國。四大發明開始的「創新樹」在歐洲生長地更茂盛。換句話說,它們的根基來自中國,而在歐洲結出更多的果實。

讓我們來看看歐洲在四大發明基礎上的一些創新和突破:

在紙到來之前,歐洲很早就採用西式裝訂書(codex)的格式來裝訂牛皮或紙莎草。與中國的捲軸書、「蝴蝶」裝訂、線縫裝訂相比,西式裝訂書更適合用紙做媒介。裝訂的紙質書更緊湊、耐磨並節省成本。每張紙的正反兩面都可用。一旦發現錯誤只需更換書中幾頁即可,不需換掉整卷。這種格式也便於尋找、參考書中的文字。

歐洲在降低紙的成本、提高其質量上有幾項改進:用麻和亞麻作為紙張的主要原料;用蒙上鐵皮布滿鐵釘的木槌而不是磨石來粉碎纖維原料;通過添加動物膠和明膠而不是蔬菜粘液來使紙漿粘稠。

宋朝的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傳到歐洲以後,古騰堡把膠泥字模和木字模變成了鉛字模。由膠泥到鉛,可以保證每個字模更經久耐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的質量。

歐洲的紙比中國的紙厚,允許兩面印刷。

18世紀末,平版印刷在德國誕生,使印刷圖片、色彩和連筆字成為可能。

Fourdrinier造紙機於法國問世,然後在倫敦被開發,於1799年獲得其第一項專利;它成為現代世界造紙機的基礎。它可以被用來生產一張連續的紙張,並且具有靈活性:紙張的厚度和長度可在更大範圍內調整。

1810年,德國發明家在倫敦首先啟動的蒸汽壓機意味著印刷機不再需要手工操作。

憑藉著建設鐘樓和大型機械鐘錶的經驗,歐洲在金屬鍛造和精密機械技術領先。火藥傳到歐洲以後,歐洲人將這些技術和火藥相結合,製造出了更耐用、更安全(對使用者)、更有殺傷力的金屬槍炮。

15世紀的歐洲槍炮同亞洲和中東的武器相比,槍管長度/口徑的比例顯著變大,變得又細又長,增加了射程和準確度。管壁細,便於散熱,也減輕了槍炮的重量,便於攜帶。

不是所有的創新都一樣。創新又可以分兩類:第一類是根基創新,比如四大發明,比如弗萊明發現青黴素;第二類是後續創新,比如歐洲在四大發明基礎上的改進,比如牛津團隊在青黴素開發過程中的一次次的過關升級。

在歐洲產生這些後續創新和改進大致可分為三種方式:

1. 外來的新技術與原有的地方性技術相結合,威力倍增,比如西式裝訂書的格式和紙的結合。有時甚至由於文化的差異而導致同一技術的應用效果的巨大差異。舉例說,活字印刷顯然更適合西方文字:英語只有26個字母——幾十種字模可以覆蓋全部文字,而漢字常用的就有幾千個,字模製造和排版的複雜度增加了幾個數量級。

2. 外來的新技術與其它領域的技術相結合。能借鑑其它領域的技術的創新者往往是跨行的專家: 古騰堡是金屬工匠出身;最先改造槍炮的也是金屬技工。

3. 技術和創新的疊加、整合能迅速產生更強大的創新和競爭優勢。比如航海艦隊包括了多個技術:指南針、星象學、地圖、風帆設計、造船技術、火藥和槍炮等。

這三種方式到今天還是後續創新的主要來源或模式。

根基創新則不同。它們的產生需要一定的運氣,更需要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對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和捕捉,和對其背後原因尋根問底的執著。根基創新需要扎紮實實的原創。它們往往來自基礎科學和自然科學。

後續創新的出現有時候也是因為誤打誤撞,但要想連續不斷、系統地產生則需要科學的指導。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鋼鐵鍛造技術的進化。中國人最先發明了煉鐵技術,並用鐵生產刀劍。煉鐵技術傳到日本以後,到14世紀日本已經開始生產出高質量的鋼。明朝年間,中國沿海一帶飽受倭寇肆虐。 倭寇的一個主要優勢是他們使用的日本武士刀,由精鋼打造,削鐵如泥,讓明朝軍民吃盡苦頭。日本人當時認為武士刀的鋒利是因為他們獨特的、宗教儀式般的煉鋼程序。其實更真實的原因是鋼中碳的含量。鋼是鐵和碳的合金,但碳的百分比決定了鋼的質量。含碳比為1%最合適,高了鋼就發脆易斷,低了就容易彎曲。日本的煉鋼大師通過鐵礦沙和黑木炭冶煉鋼材的過程,會產生含碳量不同的鋼。他們的創新之處在於把不同含量的鋼用在刀的不同部位上:低碳鋼做刀身,高碳鋼做刀刃。煉鋼師並不知道鋼的特性是由碳的含量決定的。他們靠的是經驗,通過觀察鋼的質地,掂在手裡的感覺,和敲打的聲音來區分不同鋼材。

日本在煉鋼上的優勢一直保持到工業革命時期。1856年,英國的發明家和工程師亨利·貝塞麥(Henry Bessemer)發明了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先往鐵水裡吹空氣,使空氣中的氧氣與鐵中的碳反應變成二氧化碳氣體而完全除去碳,然後再回添1%的碳。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可以大規模地生產優質鋼材。這種科學煉鋼法只用在化學知識的指導下才會建立起來。

四大發明是許多後續創新的基礎,但這些開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的創新的出現需要合適的「土壤」。在幾個世紀之前,歐洲恰好是最合適的土壤。就像在青黴素的歷史中,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但聖瑪麗醫院不是其繼續開發的最合適環境。更合適的土壤也許就在一個小時車程之外的牛津大學,也許在遠隔重洋的美國。

中國古代除了四大發明之外的其他一些重要發明

合適的土壤還包括合適的團隊,比如在青黴素開發過程中的牛津大學團隊。

弗萊明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他在諾貝爾頒獎晚宴上說,「團隊合作可能會阻礙某些新事物的啟動,但一旦獲得了線索,要想充分發揮新發現的優勢,團隊合作可能是絕對有必要的。」也就是說,根基創新往往來自孤獨的探索,而後續創新需要團隊。 

根基創新最重要,但後續創新也很重要。在歷史上,根基創新的發明人往往名留青史,而後續創新的創造者則獲得最大利益。

如果把整個世界看成一個大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新樹也許生根在一些國家,但在另一些國家更枝繁葉茂,甚至在一些區域幾個創新樹枝幹相交,聯成了創新網絡。

現代社會由於專利法的出現,創新樹的跨國界受到一定限制。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最大的競爭優勢也許就是在自己內部營造一個最適合創新樹生長的生態環境,同時還要以開放的態度不斷借鑑外來的新技術。

來自其他古文明的一些重要發明

歷史有時很擰巴。中國的四大發明將歐洲從中世紀的黑暗中拯救出來,卻引發了近代中國的百年苦難。歷史有時也很有趣。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行動支付和共享單車——的主要根基技術都來自國外。但在結合中國的特色,添加了很多後續創新後,其應用廣度和深度已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致謝:堡航集團的王文勇老師就初稿提出了一些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Rebecca.du@lavfund.com

參考資料:

1.    Miracle Cure: The Cre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Medicine William Rosen Viking (2017)

2. How Pixar Fosters Collective Creativity Ed Catmul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09/2008

3.  http://www.wikipedia.org/

4. The Paper Trail: An Unexpected History of a Revolutionary Invention   Alexander Monro  Alfred A. Knope (2016)

5. Steve Jobs Walter Isaacson Simon & Schuster (2011)

6. The Gunpowder Age: China,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 Tonio Andrad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7.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1945/fleming-speech.html

8.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國發明

9.  Stuff Matters Mark Miodownik Penguin Books (2015)

10. Science,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 Adam Hart-Davis DK (2016)

11. History: From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to the Present Day  Adam Hart-Davis DK (2015)

12. The Chinese Thought of It: Amazing Inventions and Innovations  Ting-xing Ye  Annick Press (2009)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費恩曼 | 陳春先 | 顏那亞| 量子實驗 | 帽子大戰

青蒿素|可燃冰|P值爭論|許晨陽|博士後|潘建偉

張毅|王曉東|張啟發|崔維成|張鋒|楊振寧|李佩

盧煜明|王小凡|吳文俊|袁鈞瑛|張純如|劉若川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相關焦點

  • 青黴素和頭孢有什麼區別?
    青黴素和頭孢同屬抗菌藥物,為什麼目前多數輕中度感染選擇頭孢菌素?而有的感染又需要青黴素治療?且頭孢菌素在臨床實際中應用比例有增加的趨勢,是不是頭孢菌素可以替代青黴素了?是不是青黴素不需要了呢?
  • 頭孢和青黴素有什麼區別?頭孢能取代青黴素嗎?看看醫生怎麼說!
    在青黴素臨床使用過程中,科學家研發出了頭孢類抗生素,和青黴素同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頭孢類抗生素問世後給人一種逐漸取代青黴素的感覺,因為在臨床感染的藥物治療上,頭孢菌素的用量的確比青黴素類大很多,在藥物使用排名上,頭孢菌素類更是遠超青黴素類。為什麼臨床醫師喜歡選用頭孢菌素抗感染治療呢?
  • 青黴素過敏的人,一定不能用青黴素類藥物嗎?
    青黴素過敏有哪些表現? 過敏反應分為4種類型,青黴素過敏可以表現為任何一種類型,其中速髮型反應(I型,IgE介導的過敏反應)和遲髮型反應(IV型,非IgE介導的過敏反應)是最常見的過敏反應類型。
  • 青黴素過敏的人,一定不能用青黴素類藥嗎?
    紅網時刻1月8日訊(通訊員 張桂香 石榮)「我青黴素過敏,這個藥還能用嗎?」在醫院藥房窗口,經常會遇到患者提出疑問,生活中也常常能聽到青黴素藥物過敏的報導。你對青黴素過敏嗎?青黴素過敏的人,一定不能用青黴素類藥嗎?也許並不是。「青黴素過敏」的人,還能用青黴素類藥嗎?
  • 新「四大發明」
    從意識形態的角度,這是歷史虛無主義的常態和現狀;從歷史事實角度,這是惡意歪曲誤導公眾認知和判斷。特別壞。關於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無用論,不是今天有的歪理邪說,而是長期存在的扭曲汙化。負責去中國歷史的一幫子人,主要構成在教育領域,其次則是文宣系統包括各類媒體及從業者。
  • 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 四大發明重定義?
    專家稱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才代表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最高水平   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這些傳統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其實需要重新定義?   日前在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幕的「奇蹟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分別以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四大類文物為主展示了中國古代偉大創造發明與奇蹟天工。
  • 為什麼現在很多醫生,很少用青黴素?青黴素到底好不好?
    很少有醫生用青黴素,到底和哪些原因有關呢?首先,需要大家了解,青黴素到底是什麼,作為一種抗生素,青黴素的出現,對於細菌的控制有很好幫助,尤其是在剛出現的時候,青黴素被廣泛運用在救治傷病過程中。隨後的幾十年,把青黴素運用在臨床上,對於避免細菌惡化,甚至滅殺細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四大發明的發明者是誰 四大發明的發明者分別是誰
    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人們的驕傲,大家知道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嗎?一起來看看吧。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
  • 弗萊明、弗洛裡與青黴素的故事
    看完書,才終於明白了對人類發現、生產青黴素的歷史,幾次感慨「原來如此」。一句話描述:弗萊明恐怕是這14本書所提到的醫學大神之中,最福星附體的那一位;運氣可謂巔峰造極。當然,至高運氣也是要建立在實力和工作基礎之上。他運氣的最佳體現就是發現青黴素的故事。這個故事步驟簡單,似乎非常容易重複檢驗。可是人們讀他的論文去重複,卻沒看到那個圈。
  • 我國第一個研製出青黴素的人,青黴素的這個名字也是由他起的
    那麼青黴素到底是什麼?它又是怎麼來到中國的呢?這和開篇提到的人物樊慶生有著不可割裂的關係,甚至青黴素的這個名字就是由樊慶生起的。在他起這個名字之前,青黴素的英文中譯叫盤尼西林。為了大家看起來方便,所以小編會在之後的講述,凡是涉及到盤尼西林,我們都直接叫它青黴素。
  • 誰為中國帶來了青黴素
    與傳說中美國「漫天要價」,堅持由美方人員操作進口美國設備的嘴臉截然相反,當時的美國既為中國捐贈過青黴素的生產設備,也培養和輸出了中國最早的一代青黴素專家,提供了他們工作必需的資料和菌株。
  • 青黴素過敏就再也不能用青黴素了?一次過敏不等於終生禁用,需綜合...
    三湘都市報1月7日訊(記者 田甜 通訊員 張桂香 石榮)「我青黴素過敏,這個藥還能用嗎?」在醫院藥房窗口,經常會遇到患者提出疑問,生活中也常常能聽到青黴素藥物過敏的報導。你對青黴素過敏嗎?青黴素過敏的人,一定不能用青黴素類藥嗎?也許並不是。
  • 青黴素竟然是這樣發現的...
    綠色是大自然的基色,是生命的象徵;青綠色的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也是生命的象徵。正是它的發現,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數百萬人的死亡。低倍顯微鏡下的青黴菌青黴菌是怎麼發現的?談到青黴素的發現,我們就要提到一位科學家——弗萊明,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青黴素。
  • BBC英語六分鐘青黴素
    青黴素是一種常見的抗生素,可以殺死微生物,有效對抗某些細菌。1928年蘇格蘭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菜明發現了青黴素,他注意到實驗室裡細菌培養皿中長黴了。黴周圍的一圈都沒有細菌在生長。免疫系統是人體抵禦感染和疾病的系統。所以癌症病人必須服用青黴素來預防感染,因為身體已經不能自己抵抗感染了。
  • 發現青黴素:人類抗菌史從此改變
    轉機出現在1938年,澳大利亞藥理學家霍華德·弗洛裡和從德國逃來的猶太生物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牛津大學組成了一個微生物實驗室。兩人在文獻中發現了弗萊明十年前的論文,覺得有極大意義和價值,決定開始探索青黴素的有效成分以及如何實現青黴素的批量生產。這在科學史上被認為是青黴素的第二次發現。弗萊明得知消息後,將自己保存的青黴菌株交給弗羅裡,希望他們能完成自己的夙願。
  • 哌拉西林、阿莫西林、青黴素……哪種情況下首選?
    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國家青黴素類藥物使用佔比還是相對較低,歐洲國家的抗菌藥物使用,無論門診還是住院患者,青黴素類是佔主導地位的,而我們國家抗菌藥物佔比「三巨頭」卻是喹諾酮類,三代頭孢,頭孢菌素類/酶抑制劑複合製劑。可能有人會說用量減少是因為青黴素可能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如今的大環境下,醫患關係如履薄冰,不願用青黴素也是人之常情。
  • 教授質疑「四大發明」遭停課,關於「四大發明」,你真的了解嗎?| 周末漲知識
    隨後有學生提出質疑,並將聊天記錄截圖發在某問答平臺,認為鄭文鋒侮辱四大發明。7月16日,電子科技大學發表聲明,認定鄭文鋒有師德失範行為,並取消其教學工作,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資格,期限為24個月。此事在各社交平臺上迅速發酵,許多網友為老師打抱不平,認為學生和校方的做法不妥。同時,四大發明的歷史價值和意義也再度成為話題。
  • 越來越少見的青黴素有什麼作用?
    青黴素是第一個應用於臨床的抗生素,屬於抗菌藥物的一種。提到青黴素,它的地位基本是抗生素「家族」妥妥「C位」,但是這些年人們卻很少聽到它的名字了。曾經做過突出貢獻的青黴素現在還能發揮什麼作用呢?英雄仍有用武之地!
  • 中國首家四大發明探索體驗館落戶京城
    >歷經六年多的籌備,中國首家四大發明探索體驗館於2016年9月23日在北京朝陽區正式開業。2010年十月份,他第一次來臺北參加廣告印刷展,展覽之餘,有幸參觀了臺北現存唯一的活字鑄造店「日星鑄字行」和南投縣的廣興紙寮,他驚奇的發現,我們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在這裡被完好的保存並加以傳承。尤其是廣興紙寮,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中小學生和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和體驗手工造紙的全部過程。
  • 古代有四大發明,飲食文化如果也有「四大發明」,你覺得是哪四樣
    古代我們有四大發明火藥、造紙術、指南針、活字印刷術影響著世界。那麼飲食文化裡,有沒有四大發明呢?今天就給盤點下,我們中國飲食文化裡的四大發明。一、筷子當然,中國還有好多有特色的炊具和食材,但是我覺得這四種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四大發明」,你覺得呢?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提出。覺得我說得有理,麻煩點個讚,關注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