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職場人士來說,35歲是分水嶺,35歲之前拼精力和學識,35歲之後,更多的是拼人脈和資源。但無論是自己所擁有的精力、學識,還是從別人身上獲得的人脈和資源,都很難被完全掌控,很多人即便努力了,也無法達到一定的高度。
可是,在社會上打拼的,到了35歲,如果沒有一定的人脈和資源,沒有取得一定的成就,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很快就會被年輕人「替換掉」,那些擁有較高學歷的社會人也不例外。
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小胡就是如此,他今年37歲。幾年前,他為了讓自己更富就業競爭力,主動辭職考研,去年才畢業。然而,他的文憑並沒有帶來預想的效果,在就業市場上,他仍然很難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
前段時間,他應聘某單位的一個崗位,本來信心滿滿,結果卻不怎麼被待見。他跟HR聊了一會兒,HR肯定了他的能力,然後略表無奈地說「年齡大了,不適合這個崗位」,建議他換一個崗位。但HR推薦的崗位在工作環境和待遇上比他自己應聘的崗位要低不止一個檔次,於是他只得婉拒了HR的「好意」。
沒想到的是,拒絕了這個崗位,他的求職之路變得更加艱辛。幾天前,他向一個單位自薦「我碩士研究生學歷……」話沒說完,就被翻看簡歷的HR拒絕「對不起,我們不招35歲以上的員工」。這句話太傷他的自尊,嚴重影響了他的情緒,至今他還為此困惑。
其實用人單位限制錄用年齡超過35歲的新員工,是可以被理解的。超過35歲,在體力和精力上已經不如20多歲的小夥子或小姑娘。另外,35歲以上的年紀,意味著上有老下有小,他們需要花時間陪伴愛人、陪伴孩子。如果家裡的老人身體健康也就罷了,倘若身體不太好,還要抽出時間照顧老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在家庭上用得多了,分配在工作上的,自然就少了。
所以在不少老闆眼裡,35歲以上的人「價值不高」。當然,如果年齡超過35歲,身上不是只有文憑,而是有著別人所沒有的一技之長,或掌握著重要的資源,肯定不會被認為「價值不高」,他們一定會受到很特別地對待。只是這樣的人實在太少,大多數人都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
再者,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思維會變得更加冷靜,整個身體的「熱度」在下降,這讓老闆們很擔心,他們不希望自己新招的員工對工作沒有足夠的激情。
冷靜的思維會讓人們更加沉穩,35歲以上的人不容易被表象迷惑,就算老闆熱情似火地演講,也不一定能打動他們的內心。因此站在老闆的角度考慮,那些有塑性、容易改造的年輕人,一定比選擇那些沉穩、不追捧、不盲從的「老員工」,更「聽話」一些。
此外,35歲以上,學歷層次較高的人,對待遇的要求肯定會比20多歲的大學畢業生高。單位招錄員工,肯定要考慮每個人可能創造的價值,以及整體的人力成本,若付出了較高薪資,卻收穫不到較高回報,這樣虧本的「買賣」,老闆們是不會做的。
因而「高齡」求職者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提升自己的學歷層次,還有積累資金、人脈,以及不斷提升自己的職位層級。試想一下,一個打拼超過十年,年齡三十七八歲的社會人,始終在低階職位上工作,會讓人們怎麼想?應該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人能力有限。既然大家都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又怎麼會被重用?
人的發展是向上的,原地踏步走的人最終會被淘汰,因為別人在進步,沒有進步的「原地踏步走」就意味著是退步。而人的進步是多方面的,讀研讓文憑變得靚麗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沒有經驗的提升、人脈的積累和職位的提升,再靚的文憑也可能是個渣。而如果真的達到了某個的層次,超過35歲的人,應該不需要自己到就業市場上找工作,會有獵頭親自上門推薦工作。到那時,待遇不是老闆定,而是自己定。